标题 | 基于价值创造与绩效目标实现的人力资源配置开发探究 |
范文 | 陈敏 [摘 要]由于资源依赖性,很多矿山企业既要面对资源衰竭的现实,同时又要面对行业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双重压力下,矿山企业如何生存和取得发展,已成为经营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富全矿业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运用多种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基于价值创造与企业整体绩效目标实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开发,尽最大可能实现了年度直接减少人工成本200余万元,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价值;绩效目标;人力资源;配置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7.082 适应市场经济、法治经济条件下,当下铁矿石产品市场低迷、劳动力市场流动变化、矿山智能化管理深入、企业面临变化情势等要求,富全矿业结合公司生产运行实际,综合运用价值管理、法治理念、绩效考核等现代管理思想,推进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精干人员,优化队伍,提高劳效,为今后人力资源配置开发积累了经验和借鉴。 1 从有利于实现经营绩效目标系统思考,实行人力资源多形式配置 2014年,矿业公司下达富全总定员253人。若考虑2014年上半年生产组织调整后,外包转劳务的把钩工,以及年初未纳入定员统计的绿化工、保安人员,2014年初富全定员人数实际为281人。面对2014年春节前后因外部原因带来的“离职风波”困局,公司党政一班人在矿业公司领导指导下,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通过内部调动等渠道,及时补充关键岗位人员的空缺问题,同时合理调整岗位、人员配置,推进多形式劳动用工。 1.1 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合理调整岗位配置和人员编制 结合铁精矿市场形势和公司运营、工艺要求等实际,分析可能影响企业整体绩效目标的核心与关键因素,决定优先考虑人员内部调剂,合理调整人员编制和岗位配置,严格用工数量控制,通过撤并转等方式,截至10月底,在选矿车间减少中细碎、磨矿选别、自动化控制3个岗位,减少用工7人;在机电车间减少用工11人;在采运车间减少用工4人,较年初实际定员累计减少用工27人,下浮了11%。经粗略估算,按每人月4500元人工费用计,年可节约人工费用145万元。 1.2 突破传统“正式工”思想限制,依法推行多形式劳动用工 依据《劳动合同法》确立的全日制、非全日制和劳务派遣三种用工方式,同时考虑外部市场劳动用工提供的选择空间,我们在原有用工形式基础上,除關切人、财、物、技术、设备等重要生产要素的核心岗位外,对后勤服务、车间辅助岗位,推行非全日制和劳务派遣用工以及岗位外包。经统计与估算,截至10月底,公司从业人员244人。其中,全日制用工185人,非全日制用工24人,劳务派遣用工20人,岗位外包15人,仅此按公司为其每月负担除薪酬外的900元社会保险等费用计算,年可减少人力资源成本60万元左右,不仅满足生产和生活服务需要,而且吸收了地方劳动力就业,巩固了公司造福地方社会的形象。 2 以最大化满足价值创造要求为取向,优化人力资源作业时空配置 保证每个岗位在企业整体价值创造之中的意义实现,是每个岗位设置与存在的原因所在。基于此,我们从公司人员的作业时间、作业空间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2.1 以保证所设置岗位存在价值发挥为前提,实行多种劳动工时制 除继续推行生产作业人员标准工时和生产班序轮流作业、轮流休息制度外,针对化验室女工大都处在婚孕阶段、法定休假多等实际情况,经对选矿工艺过程缜密论证,并与她们民主协商,积极试行每班工作10小时,10天一轮班、每月可休息10天的劳动工时制,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保证了化验室对选矿生产工艺的指导服务职能发挥。在后勤服务非全日制人员中,根据任务量,实行错时上岗作业,既保证后勤服务质量,又保证他们的劳动时间符合非全日制用工法定标准时间。 2.2 坚持人与事匹配同挖掘人员价值效能相结合,调整人员劳动区域范围 通过坚持因事设岗、满负荷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员的潜在价值,公司除通过以上撤、并、转等方式,适当扩展现有人员作业区域和责任范围外,对从事后勤服务的非全日制勤杂人员,以遵循非全日制用工的相关法规为原则,以常规与核心业务给他们确岗定酬,对他们非常规、临时性的具体业务,比照超额劳动进行临时计酬,实现既减少用人,又实现员工增收,并符合法规要求。 3 以法治精神为指导消除管控缺陷,规范人力资源配置开发过程 以法治精神为指导,规范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依法维护企业与员工双方权益。 3.1 遵循国家劳动法规开展风险点识别,完善人力资源相关制度与流程 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司因陷于涉法陷阱而引发不必要的劳资纠纷,并确保劳资双方权益,我们学习借鉴现代企业劳动用工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用工招聘、录用、辞退等环节,贯穿法治精神与风控理念,对现行劳动制度进行梳理和审定,强化时间节点的涉法风险分析、识别和评价,针对风险点堵漏补缺,健全完善制度流程十多项,推进用工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同时严格国家法规要求,审慎选择劳务派遣机构,从源头上降低用工风险。 3.2 坚持管事顶用简洁有效并强化痕迹管控,严格制度流程规范运作 鉴于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相对繁杂、又关切企业与职工最直接利益的系统工作,我们避免工作人员陷于具体事务,力求严格制度规范操作,节省人员时间与精力。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与表格文件设计,在强调各车间部门协作配合情况下,建立顺畅、简洁、有效的痕迹化运行操作实务规范,加强人员招聘、试用、录用,以及劳动出勤等环节管控,完备各项管理手续,确保劳动用工各项工作有据可查。如对劳务派遣用工,从劳务人员劳动合同签约、上岗使用、劳动考勤、薪酬费用结算、相关票据出具、财务结算等环节,强化劳务派遣公司的法律主体责任;强化加班加点审批与备案管理,并满足公司用工和劳动管理需要。 3.3 依法维护公司与员工双方合法权益,妥善处置劳资双方正常矛盾 对于认识、沟通与理解不当出现的劳资矛盾纠纷问题,我们正视矛盾,妥善处置。一方面,对已离职员工提出而公司本身又不存在任何过错的问题,以事实为准绳、法规为依据,积极予以应诉,依法维护公司各项权益;另一方面,加强有关法规学习和地方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国家与地方有关政策,依法维护孕产女工及以往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员工的权益,为公司挽回支出费用3万余元。 4 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源配置开发运行氛围,为人力资源动态配置提供支撑 4.1 搭建人力资源动态接续构架,服务人力资源动态配置管控 在现有用工趋向基本饱和的情况下,我们打破以往直接面向社会招聘全日制员工的惯例,充分发挥非全日制和劳务派遣用工对全日制用工的有效补充作用,通过与劳务派遣公司及拟正式录用人员平等协商,明确无论专业技术还是管理人员招聘,在正式录用之前,所有拟聘人员全部先纳入劳务派遣或非全日制用工管理,待各需求车間部室通过一定时间与方式进行试用、试岗和综合评定合格后,再按上级与公司有关用工规定办理正式招录手续,搭建人力资源动态接续、配置构架,既完善了拟招聘试用的不合格人员退出机制,又减轻了工作人员负担,省去了工作人员到劳动主管机构报审减员等业务环节,同时节省了用工费用与招聘成本。 4.2 建设人力资源动态配置内生环境,推进人力资源相关基础工作管理 一是严格《经营绩效考核办法》执行与薪酬浮动奖惩兑现,形成有利于人力资源配置开发的绩效文化,并通过动态激励使各车间、部室加快形成凝聚合力,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二是加快修订完善部门、车间和人员职责与岗位说明书,使车间、部门与各级各类人员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找准在企业整体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角色与定位,焕发其服务企业劳动创造的内生动力与自豪感;三是着眼创建学习型矿山,利用公司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展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提升人员技能素质、职业素养、价值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人力资源配置开发利用效能,确保企业全年各项经营目标实现及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朱瑞杰.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6(25). [2]张海峰.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市场,2011(14). [3]黄慧萍绩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实践探析[J].中国市场,2016(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