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动因研究 |
范文 | 宋罡 唐凌云 刘鹏 [摘 要]在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趋于服务化,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正逐步走向产业融合。为推动辽宁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文章从关于国家及区域政策、同异质性、利润驱动性以及区域竞争四个方面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动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动因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3.052 1 引 言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与相关性,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业务范围包含于价值链中的生产加工环节,位于价值链的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业务范围包含于价值链中的研发设计环节和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高端,根据微笑曲线,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价值链低端活动将逐步向价值链高端移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正逐步从无意识的边界创新转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近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热度持续上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方针,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明显,装备制造业是其支柱性产业,探究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动因不仅有益于梳理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脉络,同时有益于明确辽宁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转变辽宁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引导辽宁服务经济的建设,促进辽宁产业结构升级。 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动因分析 第一,国家及区域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推动。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2016年又发布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在1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辽宁省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整体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国有企业活力与积极性得到了激发,民营经济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间的结合更为紧密,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此外,近年在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的指引下,辽宁省政府又进一步放松了行政规制,在创新驱动方面鼓励政、企、学、研各部门积极创新及科研成果的有效转换并深化了专利发明保护机制的建设,在质量为先方面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社会诚信体系及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在绿色发展方面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文明排放废气废渣,在结构优化方面,重点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交流合作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希望从海内外引进社会各界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物、高级管理人才等顶尖人才,通过优秀人才带动辽宁省重点产业的突破性发展。辽宁省创新、质量、环保、结构、人才“五位一体”的举措规范了市场行为,激发了市场活力,充分有效发挥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第二,同異质性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拥有雄厚的制造实力及完善的工业设施,发展稳定,具有技术、资金密集特征,但“代工模式”下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不仅处于价值链低端,且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长期从事简单重复的生产加工工作,生产效率低下,增值能力不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虽基础相对薄弱,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信息及资本密集、成长速度快等特点,且由于剥离于制造业,故能够贯穿于价值链的上中下游,与装备制造业较密切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技术、资金密集的同质性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基础,而其产业间的异质性有利于促进经验、技术的交流,有利于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市场、组织的等方面异质性资源的互补,从而推进替代性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管理方法、新组织形式的出现以及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转型升级,推进新型产业的形成。 第三,利润驱动性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利润驱动性驱使辽宁省企业更加注重“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软硬兼施”促使企业不仅加强了对技术、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重视,还加强了对信息整合、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注度,辽宁省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且企业权利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侧面反映了装备制造业企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在资金投入方面,辽宁省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企业对外资的吸引及利用能力在不断增强,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外资吸引及利用能力增速平稳,侧面反映了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对国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辽宁省省内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意识,有利于省内生产性服务业寻求与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合作以不断累积相关服务经验,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人才培养方面,辽宁省企业健全了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扩大了人才招聘的范围,提高了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了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间的交流合作,深化了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了与政府、高校以及科研机构间的创新联盟,企业的利益驱动性驱使企业自发地寻求技术、产品、业务等各方面的突破性发展,因而促进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合作经验的快速累积、合作机制的充分改进、信息的有效整合、技术的共同创新、资金的合理利用,促使其从产业边界各个要素的融合逐步转为产业间的融合。 第四,全球化竞争及区域竞争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驱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云计算平台上大数据的运维、挖掘、分析、处理极大地拓展了信息数据库的信息广度与维度,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流动率,企业对信息整合的合理性、信息分析的预测性、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及准确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有效协助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未来产业融合形势的把握,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区域竞争下信息传输及交通运输成本日益降低,跨地域合作更为便利,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了享受更广泛更丰富的资源,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获取规模经济带来的优势而趋于跨地域间的信息、资源交流互换,以引进、创造、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生产新型装备,提供新型服务,将新设备与新服务紧密结合,全球化及区域竞争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是严峻挑战又是难得机遇,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促使企业间走向合作与联盟,共同创造竞争所需的知识技术条件,共同面对竞争带来的风险。 3 结 论 在服务经济的发展形势下,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间的产业融合对服务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本研究结合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从政策环境、同异质性、利润驱动性及区域竞争等方面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动因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良性发展提供支持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綦良群,蔡渊渊,王成东.GVC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4):92-97. [2]王小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3]楚明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基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6(1):46-48. [4]王成东,綦良群,蔡渊渊.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2):134-14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理研究”(项目编号:W2015310);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钢铁企业多代理与运输协调调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5AGL013);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有能量损失的多代理与运输协调调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02545)。 [作者简介]宋罡(1980—),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唐凌云(1994—),女,汉族,湖北十堰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产管理;刘鹏(1978—),男,汉族,湖北黄冈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产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