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评价研究
范文

    张书诚

    摘 要:随着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的研究对系统的内涵把握不够清晰,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评价研究不够深入,只注重评价现有状态而不注重评价发展潜力。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视角,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构建,并从“态因子”和“势因子”两个方面对评价指标进行细分,以期为科学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一个借鉴方向。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38?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4-0139-02

    引言

    随着国家不断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创业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需要创新成果和人才的支撑,高校作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构,发挥着为社会输送创新成果和人才的作用。因此,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与高校内部师资课程有关,更与外部环境有关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因此国外学者率先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对高校创新創业进行构建和分析,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同时,国内学者也开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本土化价值进行研究[1~2]。构建运行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须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有着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本文从生态位态势理论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构建并划分评价指标,以期为研究和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一个新视角。

    一、生态位态势理论

    生态位是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生态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单元的状态,是过去发展积累的结果;二是生物单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潜力。前者可称为生物单元的态,后者可称为生物单元的势。生态位态势理论是指任何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3]。生态位态势理论被提出后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运用生态位态势理论对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如有的学者借鉴生态位态势理论研究城市在城市群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4],有的学者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分析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影响因素[5]等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也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因此生态位态势理论也为我们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角度。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各种有机生物体和无机环境,是通过生物体之间以及生物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一般来说,自然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4种主要成分[6]。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例,绿色植物等生产者为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草食、肉食动物等消费者通过消耗动植物维持着自身的生存,同时动植物代谢后需要通过分解者分解以实现再利用。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类似,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类成分。第一类,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产者种群的功能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输出创意、技术及服务等产品,子种群包括学生、师资、课程和孵化机构。第二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消费者种群的功能是消化吸收高校创业教育活动产生的人才、创意、技术及服务等成果。其由投资人、企业等组成,可以统称为各类市场主体,对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交换具有重要作用。第三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种群主要是技术转移和产业联络机构,它们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进行分解,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流动。第四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也受到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由系统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构成,它们给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外部支持与内驱力。由此可以构建起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四类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交换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构建

    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有助于高校管理者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情况,帮助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为了保证构建的评价指标更科学、合理,本文采用因素群方法和内涵分析法收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及专家意见对所收集到的指标进行筛选,确定每一级别指标及各级指标所包含的具体因子。

    (一)生产者的态因子和势因子

    生产者种群包括学生、师资、课程和孵化机构,各子种群都具有态因子和势因子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种群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和吸收创新创业知识,在产生价值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学生态因子体现了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取得的成果,可以概括为创业活动人数、创业成功率、创业带动就业率、创新成果增加率、近三年省级以上创业大赛获奖数量等5个指标。学生势因子体现了学生种群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创新创业知识等4个指标。

    师资种群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种群增长知识、启迪创新创业想法、指导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师资态因子体现了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师资现状,包括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规模、校内专职教师比例、校内兼职教师比例、校外教师比例等4个指标。师资势因子直接体现了师资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师资规模增长率、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4个指标。

    课程种群是学生种群和师资种群的中间种群,功能是传递师资种群的知识和创新创业想法给学生种群。课程态因子体现了目前创新创业课程的基本现状,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数量、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创新创业课程的覆盖率、跨学科课程开出率等4个指标。课程势因子主要影响着课程种群的发展潜力,主要有教学环境和课程开发能力2个指标。

    孵化机构种群主要职能是孵化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帮助其实现创新创业。孵化机构态因子体现了孵化机构目前的发展现状,包含在孵企业数、在孵企业总收入、在孵企业融资量、当年毕业企业数量等4个指标。孵化机构势因子体现了孵化机构未来的发展潜力,包括服务能力、融资能力、获取财政支持的能力等3个指标。

    (二)消费者的态因子和势因子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的消费者种群由投资人、企业等组成,可以统称为各类市场主体。首先,各类市场主体态因子体现了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市场主体现状,包括各类市场主体的数量、创业科研成果吸收率、创业人才吸纳数、服务的购买量等4个指标。其次,各类市场主体势因子代表了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未来发展潜力,主要包括创业科研成果产生的效益、所吸纳人才的质量、所购买服务的质量等3个指标。

    (三)分解者的态因子和势因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种群主要是技术转移和产业联络机构,它们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对创新创业成果活动进行分解,加强两者之间的物质信息流动。一是分解者态因子主要体现了目前技术转移和产业联络机构的发展状态,包括机构数量、转移科研成果的数量、推荐创业人才的数量、推荐服务购买的数量、吸引外部资金量等5个指标。二是分解者态因子主要体现了未来技术转移和产业联络机构的发展潜力,包括开展合作的市场主体数量、所推荐科研成果的质量、所推荐创业人才的质量、所推荐服务的质量、吸引资金产生的效益等5个指标。

    (四)非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的宏观影响因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构成了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不是生态系统的具体生物成分,因此不能直接表征生态系统的运行现状,而是作为系统的宏观势因子来考虑。经济环境指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状况,包含地区经济总量、地区企业数量、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等3个指标;社会环境指高校所处区域的社会状况,包括地区创业人文氛围、地区地理环境、地区基础设施环境等3个要素;政策环境指所在地政府对于创业的扶持力度,主要包括地区创业便利化程度、地区创业基础设施质量、地区创业资助力度等3个方面指标。

    结语

    随着全社会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识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把握不够清晰,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评价研究不够深入。本文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视角出发,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构建,并从“态因子”和“势因子”两个方面对评价指标进行细分,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现有状态不重视发展潜力的评价方向,力求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水平,为未来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月秀.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因子比较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372-375.

    [2]? 杨俊,张玉利,刘依冉.创业认知研究综述与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J].管理世界,2015,(9):158-169.

    [3]? 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3):324-332.

    [4]? 刘斌.基于生态位态勢理论的厦漳泉都市区协同发展研究[C]//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第六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摘要集,2016.

    [5]? 金圣塔.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影响因素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141-142.

    [6]? Tansley A.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Ecology,1935,(3):284-30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