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大学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范文

    于菁

    

    摘 要:近年来,以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推动金融不断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传统金融业向新金融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速器。在此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当前新金融发展的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因此,以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分析了当前应用型大学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科技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路徑。

    关键词:大数据;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6-0048-03

    引言

    如今,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互联网的普及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引领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是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推动金融不断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传统金融业向新金融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速器。在此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当前新金融发展的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金融人才的培养教育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实际应用能力均落后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何紧随新金融发展变化的步伐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如何变革与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分析

    (一)金融科技人才的数量需求

    据统计,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总额达1 118亿美元,金融科技领域达成交易数量为2 196宗;亚洲金融科技投资总额达到227亿美元,其中中国金融科技投资总额达到182亿美元,仅蚂蚁金服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完成交易额高达140亿美元。①在《2018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排名中,中国公司有11家上榜,其中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度小满、陆金所4家公司入围前10名。

    中国科技金融人才供需缺口大。目前中国金融科技人才缺口达150万,②77%的金融机构在招聘或留住急需的拥有技术开发和金融行业经历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方面有困难。③从全球金融科技人才市场的情况来看,各国金融科技人才稀缺程度和特点不同,如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较早实行数字化,尤其在零售银行方面,大数据人才数量较多,需求满足度强。目前,中国最早从事科技金融人才多以欧美留学背景为主,国内培养的金融科技人才极为匮乏。

    (二)金融科技人才的能力需求

    金融科技人才,主要是指既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又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具体是指:(1)不仅掌握金融业务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解决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的综合型人才;(2)既具备创新思维又兼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3)兼备风险意识和法治思维的管理型人才。它并非几个专业的简单组合,更不是学习了几门计算机语言、大数据分析的课程,而是需要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更深层次地有机融合。无论是计算机知识还是数据分析的工具要与金融充分融合,都要用这些工具分析、应用、解决到金融领域的问题。要通过完善个人或团队的知识架构满足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金融从业人员能力的提升,推进传统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在互联网创新业务中发挥其金融专长,而技术型创业者在运营金融服务公司运用技术手段有效识别并处理金融业务风险。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金融人才需求带来了强烈的转变。金融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银行定位的升级。金融大数据与传统金融数字化不同,除提供传统银行业务以外,还提供创新型的金融业务。金融行业需要在大数据和高级分析、数字化内容营销、云基础设施管理、移动应用管理、支付应用管理、数字化客户体验、风险与安全管理、数字化品牌和市场营销等领域获取数字化技能。此外,物联网的发展推动金融机构探索金融物联网背景下客户的需求和行为模式,并寻找与金融服务结合的方式。因此,能够利用金融大数据在银行的产品全周期实现用户行为分析、事实明细、精准营销、在线征信、风控等,这样的专业人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强需求。

    二、当前应用型大学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金融专业教育体系下主要培养宏观管理人才,已经不能满足金融发展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部分应用型大学对“应用”定位不清,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清晰的描述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金融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本科阶段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培养在各金融机构从事宏观管理岗位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同质化倾向。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不明显,专业的区分度不够的情况。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人才更多的流向金融市场,更需要从事微观事务处理工作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脱节

    应用型大学在开设金融专业课程时,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宏观金融课程设置较多,微观金融课程设置较少,特别是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同时,专业课程设置较单一,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不足。部分学校意识到结合金融科技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金融科技是金融领域的新兴学科,金融科技专业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课程与金融课程的叠加,而是应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到金融产品定价、产品开发、零售、投资策略及监管等各个方面。目前大部分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落后于金融行业实际发展,教学内容与实际差距较大。

    (三)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近年来各高校重视实践教学,金融类专业多采取案例分析、虚拟仿真模拟实训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大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了实训基地。但从学生就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仍是以实验室模拟实训为主,实训软件质量参差不齐,实训教师缺乏金融实训经验;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不足,学生无法真正进行实际业务的实践训练,导致实践教学有时流于形式。另外,实验室的建设经费不足,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四)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

    从金融专业人才的就业趋向来看,大多数高学历的金融专业人才进入金融行业,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相对紧缺,有金融行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小,大部分教师对金融行业与市场认识不足,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应用型大学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一)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

    2017年最早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设立金融科技专业,截至2019年已有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大学等19家高校开设金融科技专业,其中有“211”、“985”高校,也有普通本科高校、民办高校。目前,有部分学校是在金融学、金融工程专业为基础增加了“金融科技方向”特色,各高校结合本校的专业定位和特点进行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大学金融类专业应结合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征,根据市场需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大学应更加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结合金融行业的岗位要求,提高职业素养的训练。

    (二)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面对大数据时代和信息化金融的发展,金融专业还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进行再突破。根据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业务创新和人才需求的特点,课程体系调整应从培养学生的大数据视野、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实践能力角度出发,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创建“CP-COCP”动态课程体系(见图1),由专业基础课程(Core Curriculum)、专业课程①(Professional Curriculum)组成。其中专业课程中应包括专业核心课程(Core courses)、实践课程(Operation)、交叉学科课程(Cross-disciplinary)、学科最新动态课程(Profession)。专业基础课程为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金融类专业5门必修专业课;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模块和实践模块,进一步突出课程体系设置的应用型;交叉学科课程主要是课程体系中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块,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法律、心理学等交叉学科课程;学科最新动态课程,主要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前沿课程。

    (三)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金融科技是金融领域发展的前沿趋势,科技进步推动该领域迅速发展更新,因此为了能够跟踪金融发展的前沿,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更应注重与金融企业的密切联系,采取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主要可采取以下方式。

    1.开设产教融合课程模块。借鉴国内外产教融合课程的经验,与金融企业合作设置“理论+实践”的产教融合课程模块,实践部分由金融企业按照其需求设置实践课程并进行授课,设置智能投顾、区块链等多个金融产教融合课程方向,学生在选课时可以目标明确方向选择相应课程。

    2.构建金融科技案例库。强化案例教学,引导激励教师了解金融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在授课过程中更新最新案例,也可引進经验丰富的金融从业人员进行课内指导、讲座等形式,积累金融科技经典案例。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引导学生走向市场,了解具体业务,适应市场需求,并鼓励学生将实习实训过程中的金融科技案例整理总结,进行案例分析。所有的经典案例都要放入金融科技案例库。

    3.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承接横向课题、企业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通过共建实验室、共编教材等方式优化高校的教学设施与内容联系实际的程度,同时提高教师了解、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也可采取企业“订单”式培养,由金融企业提出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同时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

    四、应用型大学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与市场需求,明确培养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外语能力突出,经济学、金融学、数学、计算机理论基础扎实,金融产品开发、风险管理、金融投资分析技能娴熟的应用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级科技金融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既要精通金融学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渗透的知识。在课程设置时增加公司金融、金融衍生品定价、金融市场学、金融风险管理等微观金融理论课程,注重金融与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培养学生深厚的数理、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金融建模、数据分析运用能力。优化设计实践教学模块,丰富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加大对于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互联网金融、证券投资、外汇买卖、期货交易、数据建模与分析等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应用型大学应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金融学专业发展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突出“应用”的特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金融综合实验室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建设,保证配套措施的质量和更新。实验室建设在满足教学的同时要注重与教师教学改革、科研的结合,激发教师对实践教学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切实落实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以通过增加校外实训、产教融合班、聘请金融从业者作为兼职教师、或邀请金融从业转机开展讲座等方式,加强与金融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学生对金融行业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大学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师实践能力提高。首先,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条件、创造机会,通过引导教师申报教改、科研项目探索教学能力、课程设计、金融专业前沿动态的把握,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培训、进修、学历提升等方式,提高基础理论能力。其次,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调研、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实务工作的了解。再次,加大力度引进理论基础扎实又具备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聘请经验丰富的金融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

    参考文献:

    [1]? 陈琨,滕琪.基于产教融合的金融科技教学体系探索——以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系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20):4-47.

    [2]? 唐恩林,华小全.科技金融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54-157.

    [3]? 吴晓艳.新形势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118-119.

    [4]? 汪陈,刘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6):149-152.

    [5]? 秦响应.美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4,(3):94-9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