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 |
范文 | 魏声 摘 要:高校体育专业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摇篮,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高校体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例如教育体系不完善、课程规划不协调、教育方式落后等诸多因素都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想解决难题,突破困境,就要创建具有科学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并对课程进行适当地优化和调整,组建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通过多方面同步优化来加强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7-0115-02 创新力既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素。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专业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创新型人才指的是经过系统培训与学习,即拥有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精通一种或几种运动项目,并利用所学为社会发展做出相应贡献的人群。近年来,我国提倡全民健身,如若高校继续采用原有的人才教育方式,则很难培养出社会实际所需的全面型人才。因此高校在今后的教育规划中,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设计出更加有效的培养路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体育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培养体育创新型人才所面临的困境 1.教育体系和培养结构不够完善。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受经济和教育体制变化的影响,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会略有变化并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优化。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一种是依托计划经济形成的教育体系,至今仍活跃于人力培养市场之中。另一种则是结合市场经济,依托企校联动、工学结合的理念创建出来的新型教育体系,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得到了应用,但是并未得到普遍的推广。通过我国各高校教育体系和培养结构的调查,在日常教学中应用新型教育体系的高校并不多,普遍存在着教育体系和培养结构不够完善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建立契合市场经济的教育体系和培养结构在打造体育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不匹配。2003年教育部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定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教育目的,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此种教学效果,高校必须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做出调整,通过缩减总课时量、提升选修课占比,增设新科目等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占比来看,必修课仍然占有着大部分比例,高达75%左右,而像日本等发达国家占比基本控制在5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现存的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并不匹配,難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体育创新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非体育类教材的讲授,难免会造成非专业科目受到重视度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层面的多样化,注重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相互契合。 3.教学观念与方法落后。受教师教学方法及对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在日常教学中还难以摆脱传统的束缚,往往采用的都是运动员式的培养方式,为了运动实力可以更加接近专业运动员,训练环境往往充满危险性,安全性有待提高。通过调查多所高校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发现,采用此种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教师还是非常多的,可以达到50%左右。而这50%中又以老教师居多,较为落后的教学观念与方法严重地制约了体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基础运动设施的缺乏也影响了教育效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操作机会,不能很好地掌握使用方法,使教育效果仅停留在表面,无法进入高层领域。 二、培养体育创新型人才的实际意义 1.实现我国体育强国强省的建设目标。以社会实际发展状态来看,科技与经济的竞争日益加剧,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型人才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体育强国强省”的建设目标,则是我国高校培养体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换言之,充足的人才储备才是体育强省强国的基础。所以高校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不只是为了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展现教育能力,也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输送人才。教育方针贴合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体育强省的发展目标,并为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2.发展体育教育的必经之路。高校的日常工作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日常工作的开展也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其办学价值和教育能力也是通过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体现出来的。只有将工作重点落实在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上,才是未来高校发展体育教育的必经之路。长此以往,人才供应链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高校为国家和各省市输送体育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融入新的活力。因此,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体育人才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也是未来高校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因此,高校要给予适当的重视,从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抽离出来,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以不断转变和优化教育模式的方式来探究出适合自身沿用的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路径。 3.有助于促进经济建设。纵观多年来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经济建设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才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谁掌握了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与路径,就可以快速地达成既定人才培养目标,拥有优秀的储备人才,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站稳脚跟,跟上时代发展浪潮的脚步。因此,地方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若想跟上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借助人才的力量来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推进创新体育事业迅速发展,最终实现步调一致。因此,高校体育专业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此来契合体育经济的发展速度。 4.破解就业难题,提升就业率。从近两年的应届大学生就业率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身能力与社会和企业实际所需不符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若想提升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高校就要以培养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主,通过自主创业等方式来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相应的创业创新活动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关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的理论研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针对此种情况,就需要高校发挥自身教学优势,肩负起帮助学生自主创业的责任。通過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来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就业率,破解就业难题。 三、培养体育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 1.建立具有科学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建立具有科学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除了体育教师,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运动产品销售、健身教练或自己创建健身俱乐部等,在就业选择方面具有较大局限性。所以,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实际所需和自身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可与企业合作定点招生合作办学,企业可以在教学上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而学校利用自身教育与管理的优势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可以在寒暑假到定点企业进行实习积累经验,为今后毕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形成企业、高校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2.优化人才培养课程。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综合素养的高低,也是高校能否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高校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以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更加具备创新能力。所以,高校在课程规划上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课程框架结构的构建。不能一味地选择体育类教材,基础学科课程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不能轻易删减。其次,要做到分层建设,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实力,按照课程类别的不同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培训类课程。同时在进行课程优化过程中,应遵循准确性、通识性等原则。只有将现有教学课程中的弊端加以改正,可能达到培养体育创新人才的目的。 3.创新课程教学方法。鉴于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仍然无法摆脱传统腐朽教育方式的现状,作为高校任课教师,应适时地转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紧跟潮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讲解,还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任课教师也不能停下学习和探索的脚步,应不定期地进行系统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此来确保为学生带来很好的课堂氛围及授课效果。由此可见,培养体育创新人才离不开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支持。 4.创建高素质教师团队。若想培养出适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极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拥有快速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引入专家等多种渠道来创建高素质教师团队,还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优秀骨干或从该校走出的成功人士回校讲座,为长期处于校园生活缺乏实践操作的学生讲述创新经验。这种多元化的引进模式可有效缓解高校自身教师团队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综上,培养体育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教学能力的体现,也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创新人才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更应具有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收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人才培养与输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赵旭.地方高校体育专业“2+1”特色人才培养新路径探析[J].体育科技,2019,(5). [2]? 陈立春,刘丹.“健康中国”引领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6). [3]? 叶蓁,张耆.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出发点分析及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15,(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