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社会整合视角下“校园贷”预防与干预的思考与探索
范文

    李婕娜

    摘? 要:“校园贷”从产生至今不过短短数年,但其破坏强烈、变种迅速、隐蔽顽固的特性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我国的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校园贷”持续危害学生、家庭、学校,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的问题迫切需要有效、合理的模式来解决。协调社会体系中分化的不同群体 -政府、学校、市场、媒体、公民五者成为共同体,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通过利益、文化以及制度三大整合机制来共同实现的社会整合或将成为预防与干预“校园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整合;校园贷;预防与干预

    近年来,一些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降低贷款门槛、隐瞒高额利率等手段,诱导学生频频落入“高利贷”陷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校园贷”平台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滞纳金、违约金,诱使大学生随意贷款,最终却要偿还相当于贷款本金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息或者滞纳金,其中不乏有平台使用非法手段催收欠款,比如诋毁名誉、骚扰恐吓、威逼抵债等等,使借款大学生的身心饱受摧残,严重的甚至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

    针对校园贷乱象,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大整治打击力度。尽管如此,“校园贷”依旧屡禁不止,甚至变相发展出新种类持续扰乱校园秩序,危害社会,因此寻求有效途径整治“校园贷”乱象,十分必要。

    一、“校园贷”预防与干预的现状与问题

    2017年6月28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网贷业务,“校园贷”因此被暂时叫停。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再次声明小额借贷企业不得面向在校学生、无还款来源或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提供借贷撮合交易。

    “校园贷”恶性事件的频发及恶劣影响也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许多高校也着力开展相应的整肃行动,净化校园风气。例如利用思政教育课堂、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等途径向学生传递“校园贷”的危害并介绍相关的预防手段;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积极联手排查“问题”学生,发现情况时,及时通知问题学生家长并联系公安部门,在向该生了解情况加以教育的同时也尽快阻断其对其他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良影响,尽量使得事态不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就目前我国对“校园贷”预防与干预的现状来看,“校园贷”在政府与高校加强监督管理后貌似恢复了平静,但实际上屡禁不止,并且存在严重问题:暂停网贷机构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网贷业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贷”变相成为“整形贷”、“培训贷”、“套路贷”等其他不良贷款持续危害大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重“堵”轻“疏”,忽略大学生的资金需求,缺乏与大学生的真正互动;未重视“自律—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

    二、“校园贷”屡禁不止的原因探析

    从市场方面来看,加强管制之下,正规网贷平台很早就停止了面向大学生的贷款业务,但是依然有不少私人小贷公司仍在开展“校园贷”及类似贷款业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小贷公司难敌暴利诱惑。许多小贷公司专门在高校附近寻找客源,甚至大量雇佣已借款大学生发展“下线”抵扣部分债务,这种渗透式营销的成本不高,获客容易,再反观借款大学生实际产生的超高利息、天价滞纳金轻松为这些小贷公司带来巨额收益,实为暴利。此外,目前针对“校园贷”的立法尚未完善,整治“校园贷”市场执法难度较大。在我国,由借贷关系引发的问题现行的司法解释与处理主要依据《民法》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校园贷”都是大学生自愿参与其中产生借贷关系的,披有合法外衣,若是催收环节隐蔽、不过分,即使报警警察也难有执法依据,所谓的“严管”对于违规操作企业的震慑实际上微乎其微。

    从媒体方面来看,主流媒体对于“校园贷”及其相关的大学生过度消费等报道在论调上一贯积极主张管治,倡导大学生拒绝不良贷款,树立正确消费观。然而在众多社交/社区自媒体平台上,许多不乏大学生追捧的“大V”、“网红KOL”却持续传递“年轻人贷款消费、超前消费不是罪,及早拥有大牌服饰鞋包、奢侈美妆护肤整形产品及服务、华丽珠宝、高档3C数码甚至豪车加持的精致生活方式才是硬道理”的不正消费观。这些自媒体平台上不仅堆砌着看似日常生活分享实则消费品营销的推文与视频,还充斥着众多信用贷款容易、渠道多的宣传广告,这一方面助长了大学生过度消費的不良习气,另一方面也为其接触“校园贷”推波助澜。

    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该群体收入普遍来自家庭成员的给予,相当有限,其中一些人易受他人影响、虚荣爱攀比、自制力差。这些大学生,申请到信用卡的概率低,向熟人借钱又觉得没面子,而各种形式的“校园贷”门槛低、放款快,大学生们自然很容易就被吸引,当然,还有少数受害者是由于自身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而遭他人窃取关键信息被迫卷入“校园贷”的。多数情况下,参与“校园贷”的大学生借款金额在1千元到1万元之间,这些钱到期之后,连本加息至多十几万元,基本上不存在借款者家庭无论如何都还不了钱的情况。而借款大学生在遭遇暴力催收甚至“裸条”威胁时,最为惧怕的是催收者骚扰其老师、同学、朋友,到处发布带其头像真实或合成的“不雅照”等操作,害怕一切有损自己颜面之事,多数时候,他们及其家长宁愿还款息事宁人也不愿拿起法律的武器来对抗不公,生怕事情闹大其名誉与前途毁于一旦,间接导致众多“校园贷”公司至今仍持续活跃,有恃无恐。

    三、“校园贷”预防与干预路径的探索——社会整合视角

    “校园贷”滋生并且屡禁不止的原因与社会体系中分化出的多个主体:政府、学校、市场、媒体、公民有关,协调五者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通过利益、文化、制度整合这三种机制共同实现的社会整合机制加以实践,或将成为“校园贷”预防与干预的有效路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