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
范文 | 郝书俊 谭诚 李宁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能力 课题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编号: JRS-2020-3033),河北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时代需要创新创业人才。京津冀一体化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落实该战略依赖于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时代呼唤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笔者曾对部分高校通过网络调查的形式就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不到毕业生人数的1.4%,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观念、兴趣与运筹能力。十所高校只有5所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4所高校开设了3门以上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或创新创业管理方面课程。6所高校举办过有关创新创业专题报告或讲座;4所高校举办过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班活动;4所高校专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高校虽然意识到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执行力度不够,高校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和形式、课程体系的建设等还延续应试教育的培养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经深入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上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缺乏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并且京津冀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高校管理层及任课教师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学生本人缺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自我训练的意识,只有通过不断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教学管理体制机械,缺乏系统性的培养模式 大多数高校一直延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缺少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培训体系,致使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的课程设计和考核标准没有做到与时偕行、推陈出新,当前高校除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的时间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以外,缺乏高效的创新创业培训方式与方法。 (三)教学方式单调,缺乏实践锻炼环节 很多高校单纯依赖课堂教学,部分应用型高校依然沿用研究型培养人才,将理论、实践、实习分段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高校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实验设备、较少的实习基地、松懈的实践管理,不多的实践时间与实习经费,因此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四)师资队伍缺乏,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不力 从高校师资来看,老师多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从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占80%以上,大多“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在教学上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很少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闭门造车,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再加上双师型队伍匮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引导还远远不够。 (五)学生受传统观念制约,缺乏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 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思想,不愿意进行创业,看不起创业的学生;有些学生好高骛远,缺乏开拓进取意识与冒险精神,安于现状,不愿意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再加上近几年有些大学生创业失败,更增加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畏惧退缩心理。此外,北方家长尤其是京津冀的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上班稳定的工作,并不是非常支持子女去辛苦创业。 三、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新时期要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教改革的新目标。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创新创业规划,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及日常管理中,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以创业教育班、创新创业模拟练習、创业活动实训等多种形式,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知识、技能培训,为学生创新创业做好指导;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基地、实验室,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创业外部环境。 (二)完善课程体系,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主渠道是课程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1、改革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塑造创新性、整体性的思维风格,学生能够克服障碍,在知识、技能和心理上提高学生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竞争力、适应性、可行性和发展性。 2、整合教学内容。以应用技术技能型为导向,教学内容切实与实际工作结合,通过练习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报考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导入高校创新创业的案例及企业创业案例,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分析成长,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强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全面推行项目型、案例型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让教师把学术前沿问题、最新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创新实践融入课堂,引发和激勉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4、改革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高校制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时应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管理,学校要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放入创新创业学分,要求不同专业学生必须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才能毕业,学校配套出台创新创业文件,可以根据创新成果商讨创新创业学分。 (三)建设实验和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为大学生搭建实践与实验平台,使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能力。 第一,强化教学实验平台建设,方便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如建设经管类的 ERP 软件实验室、统计实验室SPSS、会计电算化室、证券模拟实验室等。同时应该有充足的实验课学时保证實践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打造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如创业实习基地、双创示范园、产学研交流中心等。学生分批分次去实践基地开展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习计划由校企双方制定,指导老师由校企双方确定,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通过教学实习和实践,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提升。 第三,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暑假寒假及节假日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到不同类型企业、广大农村、西部及其他服务机构进行实践调查,了解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深化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四)培养双师型师资团队,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水平 新知识时代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养,还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敢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需要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根据个人情况及学校条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型高校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培训,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多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进行实践活动和研究项目,增加教师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从校外聘请企业总经理、总监、部门经理、创业老板等担任创业兼职教练,扩充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五)培育独特的校园文化,营造学生的创新创业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需要培育健康向上、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国家、地方创业的法律法规,宣扬企业家的成功创业事迹;散播典型学生创新创业的故事;进一步鼓舞学生的创业热情,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强化学生捕获机会、利用机会、开发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做好铺垫。 其次,高校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如各种学术交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并组织校友联谊会、创业者联谊会等活动,为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成长的机会,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与热情。 再次,学校创造机会鼓励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创业学术交流会议,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成果展示、资源分享的机会。学校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赛、职业能力规划大赛、学生建模大赛等,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氛围。 在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造出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应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做勇立潮头的开拓者,让青春在创新创造创业中飞扬。 参考文献: [1]张雪黎,肖亿甫.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潜在影响及提升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8(06):100-105. [2]祁丽,柳欣.慕课时代创业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15):182-183. [3]吴怀宇,程光文,丁宇,龚园.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3):334-336. [4]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5]冯赵建.京津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职业教育,2016(11):23-24. 作者简介: 郝书俊(1971.07-);性别:女;职称:正高级统计师;学位: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工作。 谭? 诚(1981.08-);性别:男;职称:讲师;学位: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李? 宁(1981.11-);性别:女;职称:讲师;学位: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