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东北地区人才流失的主要发现及政策建议 |
范文 | 赵静 近年来,东北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人才的数量不仅在减少,而且人才利用率在降低。根据有关统计,东北三省每年流失的各类人才多达 200 万。如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正成为当前东北各地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帮助政府和企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者于2019年元旦及春节期间前往沈阳、长春等地进行调研,旨在从东北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的根源所在,以便“对症下药”。 一、主要发现和问题(一)外流人才呈现出年轻人、高学历者、高技能者占比增加等趋势,且以北上广为主 东北外流人才较多,并且外流人口逐渐呈现出年轻人、高学历者、高技能者占比增加等趋势。据黑龙江省社科院2017年发布的《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显示,2011—2015年间黑龙江平均每年外流人口约为6.92万人。2015年黑龙江常住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2.8%,外流人口中这一数字则是16.5%。且流向北上广发达城市的占到四成以上,多年来的“孔雀东南飞”趋势得不到遏制。其中一位受访者是沈阳当地的出租车司机,他表示,儿子明年6月份将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一定要让他去深圳或者北京发展,那里就业机会多。他儿子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是要去北上广发展,感觉那里待遇好、有朝气。 (二)辽宁省中大专以上人才数量多于吉林和黑龙江,但东北三省总体呈现“人才荒” 由于从业人口是当下直接参与社会劳动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从业人口中的人才资源分布情况。从图1显示的结果来看,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中大专以上人才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与人才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人才池”不同,东北三地呈现出“人才荒”。2017年地级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数量共计3359万人,北京数量最多,接近总量的1/8;其次为江苏、广东、上海和浙江,这四个省份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数量均超过280万;大部分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东北地区,除辽宁省外,黑龙江、吉林等省份该类人才数量均不足80万。可见,虽然从内部来看,辽宁总体中大专人才数量比吉林和黑龙江多,但东北三省与北上广、山东、浙江等地区相比,中大专以上人才数量远远不足。
(三)东北地区的人才内部流失非常严重,人才分布不均匀 目前,辽宁省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吉林省的则是集中在吉林和长春市,黑龙江省的人才在哈尔滨的居多。从高层次人才来看,沈阳、大连和哈尔滨市的两院院士相对较多。很多人才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整体来看,东北地区人才结构上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均匀。 (四)东北本身体制机制是造成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 东北地区多是国有企业,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严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人才的引进、培养、流动等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福利待遇、医疗保险等制度不能得到保障和完善。在人才管理方面,多是依靠人为因素,法制因素在其中起的作用太少,这就会造成人才管理的混乱。且涉及到人才管理的多个部门都有部门自己的规章和制度,人为地造成了人才市场的分割,导致人才信息不通畅,对人才资源的管理呈现“九龙治水”现象,过多的条条框框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另外,东北地区在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用人单位只考虑眼前利益,搞短期行动,忽视了对人才的再培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东北师大近十余年来,出现严重的、堪称“大流血”式的高端和优秀人才流失问题。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老牌师范大学,东北师大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对东北师大的整体实力造成巨大损害。东北师大高端人才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并非因气候寒冷、经济发展滞后,而是因学校的办学理念、政策和管理造成对人才的不重视,甚至造成事业与情感的各种伤害。 (五)经济发展环境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外部推动因素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的许多城市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东北实质上还停留在后工业时代,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个时代的断层,这成为人才流失的主要外部推动因素。2018年,吉林、辽宁的经济增速分别为4.5%、5.6%,2017年黑龙江经济增速为6.4%,尽管相较于前几年有所增长,但仍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在各省市中居于末位。近年来,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指出要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前景仍不乐观,这种情形也是越来越多人才对东北地区望而止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東北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又是由东北地区内部产业结构造成的。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对重工业发展路径依赖严重。有关调查研究显示,东北深陷“单一经济结构困局”是导致其应对国内外冲击的抵抗力极弱、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于重工业和资源产业,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省市严重落后。产业结构的单一也限制了人才的就业选择。 缓慢的经济增长、较低的薪酬、不够灵活的用人机制使得许多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各项指标优于东北三省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六)东北三省出台的人才政策效果还未显现 2018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纷纷出台人才政策吸引“孔雀东北飞”。如2018年7月,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里明确提出:沈阳、大连两市对符合年龄条件的中专学历以上人员,凭身份证、毕业证或资格证,可办理落户。黑龙江省为留住人才,哈尔滨市委书记和齐齐哈尔市委书记亲自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人才宣讲,提出了“龙江学者”和“龙江英才”的特殊人才政策。同时,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黑龙江省又出台了降低大学生创业准入门槛、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等30 条措施,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激发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并专门在哈尔滨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有限公司。 从以上人才政策可以看出政府诚意满满,态度积极,求贤若渴。但截至目前,该项政策并未有显著效果。本次调研中,不少受访者表示“虽然政策好,但是来到东北我能做什么工作?”“我回来后的就业机会和上升前景如何?”“这些工作能不能让我获得成就感?能不能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若回到东北,可选择的就业面还是很窄,只有那几家老字号的国企。并且企业的用人机制及管理模式仍像以前一样的话,人才来了还是会走的。” 同时,有受访者表示,东北人才政策与南方城市相比,不够灵活。如深圳近两年为全面吸引海内外人才,出台了《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以及《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等人才政策,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加快形成。谈起目前沈阳市的人才政策,有受访者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体制机制的根本改变,难以留住人才。他通过比较与他同时毕业的前往北上广深的同学的职业发展,发现一个现象:当他2012年刚毕业时,感觉各个城市的差距、同学间的起始薪酬待遇差距并不太大。沈阳虽然待遇不高,但房价低,又有亲朋好友互相照应,对于他的就业地点的选择,沈阳略有优势,更具吸引力。而近两年,他发现尤其是在深圳的同学,干事创业的劲头仍然很足,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通过跳槽等方式职级薪酬逐年上升。长此以往,离开沈阳的人才主要是工作经验丰富,有一定技能的成熟人才,因为在当地遇到了职场天花板,所以“孔雀东南飞”,寻求薪酬或者视野或者发展机会的突破。 由此可以得知,若没有梧桐树,难留金凤凰,更不用提吸引金凤凰! 二、问卷结果分析(一)东北地区经济不景气、就业前景不好已成为共识 受访者对“东北地区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感知(1—5分,分别为最不满意至最满意)”问题的调查中,“东北地区的就业市场前景良好”“东北地区企业发展良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三项指标满意度最低,得分分别为2.67、2.40、2.53。由此也可得知东北地区经济不景气、就业前景不好已成为当地普通民众的共识。 (二)薪酬和城市发展潜力是留住人才存量的关键 本部分的受访者为准备毕业的东北籍大学生或研究生,在对“就业时考虑的因素”进行权重(1—5)打分时,“我会考虑工作薪酬”和“我会考虑就业城市的发展潜力”两项指标得分最高,分别为4.47分和4.27分。其余四项指标——“单位是否提供培训就业机会”“单位内部文化建设”“企业规模”“工作职位”相较于前两项指标,重要性略低,但也会影响就业时的选择。 (三)未来经济情况、就业市场、未来科技研发情况是吸引人才增量的关键 在以下关于“影响人才回归东北的因素重要性”问题上,通过受访者权重打分发现:“东北地区未来经济情况”“东北地区未来就业市场状况”“东北地区未来科技研发情况”三项指标得分最高,分别为4.4、4.33和4.27。其余五项指标得分也很高。说明以上8项因素均是吸引人才增量的关键,应着力在这几点上做文章。 (四)北上广是就业时的第一选择,其次为东北各大省会城市 在本部分内容问卷调研中,受访者均是东北籍,有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有在东北工作多年的中年人,也有在东北之外的就业者。93.3%的受访者表示,若选择就业地点,第一选择不会是东北,北上广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同时,100%的受访者表示若选择在东北工作,只会选择留在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 (五)不同年龄段对东北出台的人才吸引政策满意度评价不一 图2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54.54%的受访者表示政策有作用,其中36.36%的受访者表示“政策有一定作用,但不是很大”;18.18%的受访者表示“政策有很大作用”。其余45.46%的受访者对政策的态度如下:27.27%的受访者表示“政策没有作用”;9.09%的受访者表示“政策一般”;0.09%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 再具体到各年龄段来看,认为该政策对于吸引“孔雀东北飞”有作用的受访者年龄段集中在31—40岁。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受访者普遍觉得以上政策对于吸引人才没作用或者是不清楚。这就给人才政策制定者一定的启示,若想要使得政策更有效果,应该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求,更加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当前应着重了解22—30岁、5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人才的需求,前者可能更加注重薪酬待遇、上升空间,而后者更注重职称职务待遇等内容。 三、吸引“孔雀东北飞”政策建议(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培育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的关键。第一,要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切實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市场环境,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人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第二,优化党政机构职能配置,加快放管服改革,为东北地区吸引人才、实体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提供良好环境;第三,打造“人才特区”,加快科技人才集聚载体建设,为东北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第四,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形式,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让更多的人才获得更好的培训机会,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第五,学习深圳吸引人才政策,借助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推进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推动创业型城市创建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 (二)针对东北各大城市发展定位,先做好人才存量,再求人才增量 当前,东北几大城市的发展定位较为清晰:哈尔滨以装备制造、医药、石化和食品为主导,长春是汽车产业为主导,沈阳以装备制造为核心的重工业和科教为主导,大连则根据区位优势不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几大“增长极”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所在,吸引人才战略也应该针对这些城市的定位,有针对性地先留住本地人才,再吸引外来人才流入。同时,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聚焦新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体现东北优势的重点领域、聚焦最为短缺的三类人才(即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技术研发领军人才和高级蓝领),紧紧盯住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人才,实施分类引导策略,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通过提高薪酬、改善内部文化建设、增加培训机会等方式重点盘活人才存量,通过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环境等方式积极吸引人才增量。 (三)不断优化人才软环境,为“孔雀归巢”提供最合适的土壤 人才流入不仅仅靠城市管理者给予的补贴或是户口,若非京沪广深,他们迁徙到某地考量的不仅仅是短期的城市福利,更注重当地的软环境,这包括创新氛围、对人才的尊重程度、市场化程度、法制化程度以及服务业水平等。因此,要营造良好的人才软环境,才能迎来“孔雀归巢”。第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人才都会考量当地的软硬环境,对于东北本地人才来说,可能有着故土情结,因此更有可能留下来就业与创业。一方面要增强人性化管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重视人才生态链的形成与发展,为人才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第二,要完善人才发展的软环境。要完善法制环境,保护知识、保护劳动、保护创造、保护人才,为人才发展扫清不必要的障碍。第三,要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方针政策,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才的关注点,采取不同策略。加大对高层次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在职务晋升、生活待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年轻人才在薪酬福利、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第四,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为留住企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