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
范文 | 孙圣华 柳福健 平衡城镇发展、促进城镇融合是当前实现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间居民文化融合。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推动农民向市民化转型不仅能提升农民市民化的社会认同感,而且是促进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途经。农民向市民转变中受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为此提出强化相关制度落实监察力度、组织提高农民专业技术能力、提倡和谐共享丰富多彩社会、增加文娱活动增添人文氛围。 为了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过渡的问题,党和国家始终围绕“农民市民化”进行探索。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是基本实现城镇化的保障。在2013年至2020年间“中央一号”文件中从完善农转非户籍制度、稳定农民就业、平等共享城镇公共服务、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做了进一步落实工作。尽管政府从多方面为城镇化建设做努力,但在其进程中,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镇一体化发展成果仍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因此,健康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增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社会认同感,增加其生活幸福感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一、烟台市农民市民化现状 根据2001年-201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知,2001年到2019年间,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从438.36万人下降到246.83万人,年平均降低3.1%。而在这20年间里,烟台市的城市户籍人口从207.63万上涨到466.97万人,年平均增长4.4%。可见,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呈直线下降趋势,城市户籍人口呈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非农业人口上升的速度略高于农业人口下降的速度。具体数据可参看表1,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 据表1所知,2001-2019年烟台市农业人口数量呈下降态势,非农业人口数量呈上升态势,其中2012年烟台市城镇户籍人口数正式超越农村户籍人口数,成为一个农民市民化良好发展的转折点。山东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也促使烟台市农民市民化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主动市民化的农民也积极参与其中。根据国务院和十三五规划明确规定,2020年是城镇棚户区全面改造的最后一年,也是旧改的开始之年。虽然棚户区改造节约土地资源的使用,也改善城镇居民的就业状况,使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但是相比较之下,旧改更能遵循城镇居民的意愿,将彻底实现农民市民化进一步完善,使公众参与原则得到更好地体现。总之,无论是棚户区改造,还是旧改都共同完成了城市的更新。因此,为了促进健康有序实现城镇化,解决农民向市民转型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落实,当局推出一系列举措去加快其发展,同时为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但目前烟台市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仍有问题需要解决。 (一)制度落实不到位 无论是通过补贴征用土地,还是提供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来加强公共服务,最终保障农民生活都难以尽善尽美,农民始终会对相关政策制度落实的满意度不高。由于过渡后的新市民去农意识薄弱,集体融入感不足,很难将自身完全归类为市民。目前,现存的过渡后的的新市民对身份的认可程度不高。因此,从户籍制度上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身份,提高其认同度,才是对农民向市民过渡的最有力的制度支撑。由此可见,城镇户籍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是促进农民市民化最好的保障。 (二)农民就业难度大 城镇化后的农民,由于失去了农耕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需要其他工作来维持生活,但新的就业环境给他们带了极大的挑战。因而,农民转型为市民后很大程度上处于失业状态,向市民过渡对农民经济方面的要求在进一步提高。复杂多变的城镇生活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就如:多出来物业管理费、提高了的生活费、孩童教育的高支出等。甚至于就地市民化的农民更缺乏适应就业环境的能力而长期失业。 (三)社会环境失公平 虽然我国在大力倡导农民向市民过渡,实现城镇统一居民户口,但现实城市社会中显失公平的现象从未消去。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接受能力低,自动划分其与农民之间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对农民向市民过渡造成了伤害。进入高速发展的城市,给缺乏各种从业技能的农民带来了很大压力,农民工平等就业,合理享有社会保障以及子女享受教育等方面均有失公平。没有进一步缓解的市民与农民间的收入差距,让很多经济能力不足的农民面对市民这个身份望而却步。 (四)农民文化水平低 文化是我们生命旅程中在不断追逐的东西,只要满足对知识渴望的好奇心才能使人类不但进步。有史以来,老一辈们常念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尤其在农村这一群落更是这样。知识和眼界推动着农民转型为市民,是一个人的格局。但长期居村的农民对知识的要求程度不高,甚至在年轻农民中还存在年少辍学的现象,而小学、初中学历的农民大有人在,这也是阻碍农民向市民过渡的重要因素。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出路 城镇的协调统一发展离不开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共同努力,要提高城镇化率,就要从根本解决城镇融合的问题。基于以上农民向市民过渡中现存的问题,在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一)强化相关制度落实监察力度 在目前的制度改革中,我省贯彻实施城乡统一户籍登记制度,但户口簿上的“迁入”一词显得格外刺眼。因此,要消除心理障碍所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就要严格落实户籍制度,从开始就解决根本问题。针对土地征用补贴费用出现层级递减的现象要一律杜绝,当局应派专员完成全程监督与检查。令其对土地征用补贴发放情况进行严格督察并实时总结汇报,保障主动与被动城镇化居民的相应利益。站在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的角度,主要落实农民向市民过渡中的满意度调查,提升其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度,使其加速融入到城市这个大集体中去。 (二)组织提高农民专业技术能力 再就业是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型后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解决失去农耕土地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要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增加其在城市就业率,就需要为其匹配与技术能力相符合的工作,这就必须要为其提供学习相关技术能力的机会。当前,许多缺乏先进知识的进入城市后靠体力在从事一些高危工作,无论严寒酷暑都拿着较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需要。因此,当局应建立健全就业机制,启动培训基金专项。同时,应大力鼓励成人学校、职业学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课堂,传输现代文化知识,并提倡中大型企业为农民提供实操演练的场所和机会。以此平衡城乡据民间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提倡和谐共享丰富多彩社会 当今时代的城镇化,始终是人的城镇化,是城市居民去城市化思想的城镇化。社会发展成果由市民共享,并无城市市民、农民工市民、农民就地市民等特殊的划分,当然彼此不存在上下层次之别。所以这就要求,从根本上处理“三农”问题,赋予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力及待遇。在农村向城市急速单向发展城镇化的同时,还要完成农村居民就地城市化、城郊居民就地城市化的转变。从而完善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子女教育制度等,甚至可以向农村及城郊适度倾斜来平衡二者之间的差距,进而更好地融为一体。 (四)增加文娱活动增添人文氛围 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虽然学历、专项技术是农民作为进入城市的敲门砖,但文化融入是核心问题。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因此,大到政府、小到居委定期组织的文娱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通过成立关键人物小组,组员轮流当城乡居民代表组织城乡文娱活动,从而增强市民化融入感。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及自媒体等形式将农民市民化“走出去”,不仅能增强融入者的认同感,还能提高其他農民的参与度。最后通过促进鼓励邻里一同向更高更远处看齐,让愉快的文化氛围时刻围绕大家,更容易让农民深入其中,并从中认可自身。 (作者单位:1.烟台南山学院; 2.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