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中国成立后对长征的几次隆重纪念
范文

    孙健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向反革命势力拼死搏斗、向自然环境不屈挑战、向党内错误路线肃正纠偏的一场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历史巨作。这一历史巨作,既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奋勇拼搏、乐天豪放的浪漫主义气质,更展示了一群英雄主义者们对理想信仰的坚定追寻。对于长征,毛泽东曾评价它是“人类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曾赞誉它“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1]。毋庸置疑,“长征”这一称呼,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它早已演变成深入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人文概念。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开始了“进京赶考”的历史性跨越,毛泽东把它比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2]。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铭记革命先烈的历史功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以及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党中央举办了多次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活动,而且形成了相沿成习的纪念方式。

    一、以《长征组歌》巡演为标志的第一次隆重纪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长征的纪念活动首先表现为发行红军长征胜利的周年邮票。例如,在1955年12月30日,原中央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纪念红军长征胜利20周年的邮票,这是我国首套纪念红军长征题材的邮票。这套邮票共两枚,一枚是画家黄丕星创作的雕刻画《过雪山》,再现了红军当年翻越雪山的情景;另一枚印有画家李宗津创作的油画《强夺泸定桥》,反映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斗争到底的战斗场景。这两枚邮票特色鲜明地表现出了红军长征时的悲壮情境和领袖伟人的不凡风貌。此外,一些亲身经历过长征的将领也会举办一些回忆长征的报告会,以加强革命的传统教育。1961年2月1日,经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邀请,“国家体委副主任李达上将在团中央礼堂作了《长征的回忆》的报告”,他鼓励青年干部要“积极学习党的历史,了解党的历史,进行传统教育”[3]。

    在艺术领域,一些表现长征题材的音乐、电影、话剧、歌剧等也纷纷出现。1951年8月1日,“北京市人民艺术剧院新排‘长征歌剧在青年宫剧院首次演出”[4];1952年,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排演了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话剧《万水千山》。之后,新中国又接续拍摄了《万水千山》《突破乌江》《金沙江畔》等反映长征历史的电影。在涌现的艺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肖华将军撰写的大型革命史诗——《长征》,又题为《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时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肖华将军回顾了自己在长征中的所见所闻,呕心沥血、历经半年创作出了12首感情丰沛、动人心弦的革命浪漫史诗。之后,唐诃、生茂、晨耕和李遇秋四位作曲家选择了其中的10首,分别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他们为这十首诗词谱曲,最终汇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独具一格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长征组歌》的问世,立刻引起轰动,其影响之广、效果之好,实属历史罕见。在长征胜利30周年前夕,1965年的八一建军节纪念会上,《长征组歌》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在北京首次公演,随后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以及各军区部队进行全国巡演,演出场次达30场之多,场场座无虚席。

    不仅如此,《长征组歌》还赴国外进行巡演。1966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东欧国家之际,他亲自指示《长征组歌》表演团随行到国外演出。在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长征组歌》表演团每到一地都会进行盛大精彩的演出,受到当地人民的盛情接待,外国观众们争先恐后地与这些“穿草鞋、打绑腿、着军衣”的“中国红军”拍照留影。随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表演团又赴日本、苏联等国表演。《长征组歌》的国外巡演,不仅有效地传播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而且增强了外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识和好感。从一定程度讲,《长征组歌》的国外巡演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外交。总之,在1965年至1966年,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长征组歌》的创作和巡演,深刻地表达了党和人民对长征的崇高敬意和对革命理想的精神坚守。可以说,它是党和国家纪念长征的第一个高潮。

    二、“非常时期”的第二次隆重纪念

    在“文革”初期,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支长征宣传队。这些队伍大多是由青年学生组成,为了“在和平的环境里,继承红军长征的传统,闯出一条锻炼自己的‘长征道路”,他们效仿红军当年的长征,以自己家乡为出发点徒步行走去北京。据统计,“截止1966年12月29日,徒步来京的师生已达二十三万零三百二十二人”,而长征宣传队的主要目的是“宣传毛泽东思想,进行社会调查,学习工农群众”[5]。这些长征宣传队出现在“非常时期”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从一定程度上讲,他们效仿红军长征的身体力行,表达了他们对长征历史的深切怀念,在“非常时期”称得上是一种“非常”的纪念方式。

    而建国后,对长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官方纪念是在1975年。1975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对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进行正式纪念。当时我国仍处于“文革”这样的“非常时期”,中央进行正式的官方纪念,可谓是高规格的纪念。这次活动的纪念方式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等宣传媒介进行。1975年10月19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发表社论——《纪念长征胜利四十周年》。这篇社论旗帜鲜明地亮明了一个主题——“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社论中写道,“现在,我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比之红军长征时候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不能丢。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6]。与此同时,该篇社论的重点在于突出领袖的高瞻远瞩和中央红军的英雄气概。该篇社论的发表时间为1975年10月19日,距离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抵达陕北的时间(1935年10月19日)正好是40年。很显然,此次长征纪念是以毛泽东、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为主的,而未充分考虑到其他两个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但是这样的纪念方式在“非常时期”算是常理之举,此次纪念已经是中央开始正式高规格地纪念长征了。

    此次纪念活动中,一些亲历长征的老帅们也纷纷在报纸上发表了回忆文章。例如,刘伯承元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回顾长征》一文,他从党内政治路线的角度出发对长征的胜利进行剖析,突出反映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政治路线的正确性。此外,中央亦安排了多场表演活动,如音乐会、话剧《万水千山》、大型音乐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等等。就整体而言,在“非常时期”能够进行如此高规格的大型纪念活动着实难能可贵。

    三、改革开放后的三次隆重纪念

    自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之后,党和政府又先后举办了三次纪念红军长征的活动,分别是1986年的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纪念大会、1996年的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和2006年的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纪念活动的规格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而且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纪念方式。

    首先,形成了“逢十”纪念的统一模式,且纪念时间相对固定。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红军长征的纪念活动,党和国家形成了每十年纪念一次,即“逢十”纪念的惯例,且把纪念大会的时间都集中安排在10月22日这一天。众所周知,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与红一方面军的接应先头部队在静宁以北的将台堡汇合。至此,红军三大方面军全部在陕北会师,长征宣告胜利结束。根据这个会师时间,中共中央将此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将台堡也作为红军长征的结束地而被载入史册。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纪念日是在1986年10月22日,60周年是在1996年10月22日,70周年亦是安排在2006年的10月22日。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后的长征纪念时间综合地考虑了全党全军的长征历史,这一纪念时间的确定是合乎史实、客观全面的。

    其次,每逢长征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出席长征纪念大会,并发表纪念讲话,《人民日报》等党的媒体都会发表长篇社论。1986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举行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纪念大会,大会由胡耀邦主持,杨尚昆发表重要讲话,首都各界及红军老战士约六千人出席。当期的《红旗》杂志刊发了《让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文章。1996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7]《人民日报》在当天发表了《长征精神万古长青——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社论。2006年10月22日,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纪念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8]当天,《人民日报》发表了《踏着红军的足迹前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社论。由此可见,对于历次长征的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纪念长征的意义不仅在于铭记历史和革命先烈,更是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可以说,纪念意义远远大于纪念形式本身。

    最后,纪念方式丰富多样,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有机互动。每逢长征胜利纪念日,纪念活动都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将军和领导人会以撰写回忆文章、作诗等形式来表达对长征的深切怀念。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在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创作了诗歌了《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作》一诗,他以“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的豪迈气魄鼓励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从地域范围来看,对长征的纪念不仅仅限于中央,地方上的纪念活动也是异彩纷呈。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响应中央号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举办了“在全市青年中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9],对各大单位、群众团体中的“新长征突击手”进行登记表彰。其他各省、市、县的一些民间艺术团体亦开展了一系列纪念长征的活动,如歌舞表演、图片展、书法展和对革命先烈的悼念活动等等。总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纪念活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之间又到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的日子。长征,这一中国共产党人创作的宏伟诗篇,凝萃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倾注了革命先烈的汗水鲜血、绽放了光彩耀人的世纪之花、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重走长征路之后真挚坦言,对于长征“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11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10]。是的,在当下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中,长征所孕育出来的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必将进一步鼓舞着中国人民向着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姜廷玉.多视角下的长征[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362.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3.

    [3]关于团市委宣传部主办革命传统教育长征回忆的报告[B].北京市档案馆藏.档号:100-003-01205.

    [4]“长征”歌剧关于8月1日在青年宫剧院演出的通知[B].北京市档案馆藏.档号:032-002-00019.

    [5]关于对长征队的调查报告[B].北京市档案馆藏.档号:182-020-00233.

    [6]《人民日报社论全集》编写组.人民日报社论全集1966年05月-1976年10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075.

    [7]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0-23(1).

    [8]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0-23(1).

    [9]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关于在全市青年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通知[B].北京市档案馆藏.档号:201-003-00172.

    [10](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