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英汉称赞语差异及其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范文

    徐菲

    【摘 要】称赞语,作为一种表达积极礼貌信念的言语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称赞语的使用既受文化的制约,又反映着各自的文化。本文通过发放DCT问卷收集数据,从而对比分析中英两个国家称赞语及其应答语使用的差异,对我国二语教学提出一些实际的建议。

    【关键词】称赞语差异;对比分析;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2

    前言

    称赞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言语行为之一,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还有助于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学习并了解不同文化间在称赞语使用上的差异,进而发现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多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称赞语使用的跨文化差异,以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一、中英两国称赞语使用差异的研究

    (一)研究过程

    笔者利用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教学的机会,分别向北京语言大学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发放了25份调查问卷(DCT),共5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数量44份。问卷分别使用被调查者的母语,共包括13道题目,涵盖了对称赞语话题,应答策略和句法层面的研究,问卷内容主要参考史耕山教授的研究进行设计。随后,笔者借助SPSS以及EXCEL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和数据分析,从而对称赞语的使用情况有整体的了解。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无论是中国大学生还是英国大学生,英汉称赞语的称赞话题都主要集中在外貌和能力成就两个方面。女性得到的恭维大多在外貌方面(63.7%)。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大多集中在外貌,而女性也希望對方能够称赞自己的外表,尤其是精心打扮之后。而男性使用的称赞语话题则集中在能力方面(56.2%),这也是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决定的。另一个发现则是在中国学生中,“拥有的东西”这一话题位于“外貌”“能力”之后,并不避讳谈及这类话题,原因是中国学生大多会视此类称赞为调侃,以玩笑或者自嘲回应;而在英国的大学生群体中,“拥有的东西”这一称赞话题在出现频率最少。根据Holmes(1988a)的观点,称赞别人拥有的物品有可能被理解为想要得到对方的物品,进而威胁到对方的面子。

    从收集的数据来看,两国称赞语使用的频率差异并不大:同性之间,女性会更频繁地使用称赞语。这点在两个文化之间之间并无明显差异。正如Holmes提出的假设:女性使用称赞语是为了建立友好关系,而男性是为了做出评估性的判断。异性之间称赞语使用的频率在两个国家略有不同。中国大学生异性之间直接使用的称赞语少于英国大学生。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一般认为直接夸奖男性会显得不够矜持,而男性直接夸奖女性会有失“面子”或担心引起误会。而英国学生则会在这些方面比较开放。

    在应答策略方面,两国大学生的称赞语都有“接受”和“否认”应答策略。但是英语称赞语大多使用“接受”应答策略(71.5%),而汉语称赞语大多使用“否认(47.1%)”和“不知如何回应(40.9%)”的应答策略。虽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汉语称赞语应答选择“接受”策略的人增多,但仍远远少于英国。此外,中国学生比英国学生更多地使用“谦逊准则”,不管是“接受”应答策略还是“拒绝”应答策略,他们都会大量使用“自贬”。这是由于儒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面对称赞,中国人倾向于采用“拒绝+否定”模式。根据Brown 和 Levinson 礼貌原则,如果谦虚准则和其他准则发生冲突时,通常会选择遵循谦虚准则,否认赞扬的真实性来表现对对方的尊重。这并不意味他们不看好自己,只是表面上谦虚以符合中国文化。但西方人会觉得直接否定或拒绝是对方的无礼。

    两个国家称赞语的使用在句法形式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公式化,但是又各有不同。中国大学生的称赞语特点是一些句子结构的使用。例如,在特定情况下通常省略主语如直接说“帅”。除此之外,还会使用比较句如“你比老师还老师。”插入语的使用也是一大特征,如“你这,哟呵,真是厉害啊。”具有幽默轻松的意味,同时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相比中国学生使用的称赞语,英国大学生使用的称赞语句式比较固定,如经常出现的“I+LIKE/LOVE+NP”和“WHAT(A)(ADJ)NP!”。

    DCT问卷的数据表明在称赞语的使用上,英国学生对第一人称的句子结构有着独特的偏爱,如“I like your paper.”(我看好你的论文。)而在中国,许多句子以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的”开头,例如“你真牛。”这是因为英美文化的个人本位主义取向使他们更倾向于从自我的角度表达观点和见解,而在中国文化中,群体关系或别人的事情往往比自身的更重要,这会让人们在交往中尽量缩小自我,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二、对我国二语教学的启示

    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和练习语言形式以便流利表达外,还要更多的为学习者介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有利于改善沟通效果,避免误会的发生。

    首先,教师在二语课堂上应当试图创造情境式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发现不同文化语言行为上的不同。比如通过情景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应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的模式来进行小组或班级演练。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跟英语国家的人沟通。例如,可以假设在国外生活的场景,教师扮演称赞者,称赞学生的外貌(“The colors are so beautiful! And the style is special ”);学生根据情况给出答语。若学生否认对方的称赞(“Oh,its just an ordinary dress that I bought yesterday.”)或不知道如何回应,教师则可以说出适合本国文化价值观的应答语,并让学生意识到“接受称赞”是外国人展现礼貌和尊重的方式。随后播放真实语境的节选视频,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外文化。

    其次,教师在语言教学上可以加开文化相关的课程,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产生的影响。比如,在课堂热身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问题激活学生大脑,如你是否注意到了不同文化间称赞语的文化差异?你会在什么时候赞美别人?当有人赞美你,你会如何回应?在讨论了其他文化的赞美语后,可以和学生讨论称赞语在中英文化中的不同。目标语文化和本族文化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对称赞语文化差异的积极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的学习总是和特定文化价值观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尊重并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

    最后,可能受错误的文化定势和语言能力的影响,而且由于学生缺乏直接接触目标语文化的途径,他们在用英语回应恭维时出现过度接受恭维的现象,且在语言运用中表现出典型的中介语现象。高一虹(1995)指出,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型;然而这些定型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会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因此,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當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外国文化,尽量避免以偏概全,在符合目的语文化价值观的前提下,使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协调发展。

    三、结论

    英汉称赞语及其应答作为非常重要的礼貌性言语行为之一,既受文化的制约,又反映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只有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才能相互理解称赞语背后的意义,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在当今的二语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创造情境式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加开有关国外文化的课程,把语言的学习和特定文化价值观相联系;并恰当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外国文化,使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Brown P,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Holmes,J.(1988) Paying compliments:a sex-preferential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Journal of Pragmatics,12,445-465.

    [3]Wolfson,Nessa.Compliments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J].TESOL Quarterly,1981,15(2):117-124.

    [4]Yu M.Inter 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similarity in second language speech act behavior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4,(88):102-119.

    [5]段成刚.2001.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7(2):74- 77.

    [6]谷慧娟.汉英拒绝策略的文化映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7]高一虹.1995.“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7(2):35-42.

    [8]王集杰,徐正华.称赞语及其应答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7).

    [9]余靓,胡慧,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J].考试周刊,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