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
范文 | 戴荣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再仅仅是课堂上单方面的教师灌输教学,还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信息技术,通过图像、视频、音频,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自由度与便捷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树立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观念,增强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初中阶段的学习,可以说是为接下来的高中学习生涯甚至是大学乃至以后整个人生的学习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所养成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在初中的学习中,数学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分析解题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在这当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优质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学习情况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这样的问题:数学教学由于理论和实际联系不强,教学稍显得枯燥乏味,同时其内容又略微艰涩,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同时,初中的学生有着显著的年龄阶段特征,活泼好动,难以静下来对数学问题进行钻研.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不高,也难以培养其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学习的特点,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有效的措施.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措施. 一、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学生在下面进行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枯燥无聊,教学效率低下,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这样一来,教师在授课时就不知道学生学习状况如何,学生对知识也难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多样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运用课堂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立体图形的图片,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向学生展示立体图形展开是怎样的情况.例如,在展示长方体时,可以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讲长方体的6个面标上不同的颜色.再将长方体进行展开,分别标上数字1~6.让学生辨认展开的图形中各个颜色和数字分别是原来的长方体的哪一个面,最后再将其折叠回长方体,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样,在一个动态的分解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对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而不是靠自己的想象.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他立体图形展开后,原来的每一个面对应展开图形的哪一块区域.教师可以从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和思考以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但是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当中要以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为引导,不能过于脱离实际,这样无法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极大程度上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实现乐于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通过自己实际动手,能够对所学内容具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并且还调动了学生去获得和探索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未来遇到数学难题时懂得自己动手去实践以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应更多地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数时,如果仅仅是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一次函数的图像,再对公式y=ax+b进行讲解,那么学习无疑是枯燥而且乏味的,更无法让学生理解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绘制一次函数图像,让学生自行领悟系数a和b在函数中的意义,则教学效果就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学生对数学加减法的认识就不断地加深,进而使得数学这样一个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去理解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让学生绘制一次函数时,可以先让学生绘制y=x这个最基础的函数,然后在绘制y=x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系数a变成-1,2,3等等数字,感受在不同系数下函数y=ax图形的倾斜程度,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系数a在公式中的作用.在教师指导过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绘制y=ax+b完整的图形,感受系数a,b在公式中各自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学生对一次函数的认识就不断地加深,进而使得数学这样一个抽象化的教學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去理解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会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知识其实是互通的,很多知识点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随着学生所学内容的增加,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积累变多,就会明显感觉到不同知识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共通之处也会变得越发明显.培养学生这种将不同知识点迁移联系起来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渠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一些教学案例,教给学生知识迁移的技巧和方法,深化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数学的海洋. 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材上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被用来当作知识迁移的素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其构建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四边形性质探索时,教师就可以将四边形与三角形相结合进行授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利用幻灯片将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和矩形图案演示出来,再利用动态效果分别将其分解为几个三角形,依次展开,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点的实质,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通过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理解掌握新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具有了学好数学的基本素养,也更有了对数学探究的兴趣,这对提升教学成效也是巨大的推动.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学习的过程,故而初中数学的教育就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及时高效地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锻炼出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将这些能力真正地变成学生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大量有效的练习中逐步形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解题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大量有效的解题训练是必要的.鉴于此,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布置给学生习题的质量,因为要充分发挥习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材习题之外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并且要结合当前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来进行设计而不是盲目地加大学生的做题量.须知练习做题的目的是从多个角度全面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实现促成学生积极探究数学难题,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即时地布置一些习题,学生通过电脑在线上进行回答.教师则可以通过线上回答情况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进度.在课下,教师可以通过电脑线上布置作业,根据学生作业回馈情况进行分析,利用海量的数学题库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有选择地布置课外作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2):37. [2]王生银.关于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J].学周刊,2018(9):140-141. [3]余丹红.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39-140. [4]温长灿.信息技术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8(1):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