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评价 |
范文 | 任彩霞 【摘要】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症状采取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本科室收治的46例患有室性心律失常病症的患者进行研究,采取分别抽样法平均分成单一组和实验组,单一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接受胺碘酮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临床效果与单一组比较显著提升,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症状采取胺碘酮治疗疗效明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2.22;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01 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患者易发生诸多并发症,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多种并发症中最普遍的一种。早期发病后会出现室性早搏,若不能及时救治,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且会对其身体造成损害。由此,早诊断,早治疗十分重要。本科室选取23例患者,对其实施胺碘酮治疗,现将具体过程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本科室收治的46例患有室性心律失常病症的患者进行研究。采取分别抽样法将该类患者平均分成单一组和实验组,单一组的男女比为12:11;年龄40~78岁,均龄(60.4±8.6)岁;实验组的男女比为10:13;年龄42~80岁,均龄(62.5±8.6)岁。将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行独立样本检测对比,P>0.05说明两组比较成立。 1.2 方法 单一组行一般治疗,给予患者静滴50 mg利多卡因治疗,并实施1~4 mg持续静滴,若无发生变化,于半小时后再取50 mg利多卡因静脉滴注;若效果显著,则对患者实施1~2 mg的持续静滴。实验组接受胺碘酮治疗,给予患者150 mg胺碘酮治疗,将其融入生理盐水中直至稀释20 ml后实施静脉注射,随后进行1~4 mg持续静滴,根据患者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如果在静脉注射过程中患者状况有所好转,偶有室性早搏可停止注射,改用口服的方式。每日口服200 mg,一日3次。后期给药可依据患者本身病情进行相应的调节。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临床病症几乎消失,偶有室早现象;有效:患者症状出现明显好转,室早发生次数逐渐减少;无效:未达以上指标。治疗总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3.0软件将本次研究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相关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实施检验。临床效果用率表示,x?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整体临床效果与单一组比较明显提升,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下表1。 3 讨 论 随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入,促进室性心律失常患病率呈逐渐升高走向,一旦发病不仅仅加大人体心肌梗死面积,对心肌造成不同层次的伤害,阻断血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加速心功能恶化速度[2]。如果不能尽早接受治疗继而控制极易伤及患者性命,从而提升病死率。本次研究中,实验组临床疗效较单一组显著优异,证实胺碘酮是诊治室性心律失常的最佳药物。胺碘酮属于广谱剂,相比较利多卡因,其在缓解心室纤颤和急救心跳骤停方面更具可靠性和有效性,促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同时该药物有漫长的半衰期,可抑制心房内钠离子内流,从而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发生的频率,减小传导速度,以防对静息膜电位造成影响[3]。且此药物可促进新陈代谢,减少对磷脂的伤害,在保护细胞膜的同时修复受损细胞,进而改善病况。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症状采取胺碘酮治疗,疗效明确,安全性高,患者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何 涛,邓学军,何小君,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9):81+83. [2] 杜春蕾,郭 牧,张云强,等.尼非卡兰与胺碘酮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35(02):58-62. [3] 馬云芝.探析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8):103+105. 本文编辑:董 京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