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
范文 | 耿俊聪 【摘要】目的 以颈性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为其提供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92例颈性眩晕症患者并进行随机分组,给予对比组(n=46)患者西药治疗,给予研究组(n=46)患者针灸治疗。结果 对比组病情治愈、改善及好转患者总计36例,治疗无效患者10例,总好转率78.26%,研究组病情好转患者总计44例,治疗无效患者2例,总好转率95.65%,研究组总好转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颈性眩晕症患者接受针灸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理想且能够提升其颈部功能。 【关键词】针灸;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2 颈性眩晕主要由颈部外伤、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病变或者颈椎发育异常、颈椎退变等因素诱发,临床症状表现为头颈部左右转动或者前后屈伸时有眩晕感,伴有颈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不适感,间断性或者反复性发作,临床发病率较高[1]。临床常用治疗方式包括颈部三区小针刀法、卧位拔伸法、口服中药及西药法等,此次研究以9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诊疗,分析为患者提供针灸治疗的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92例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症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性眩晕相关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包括面色苍白、眼球震颤、耳鸣、呕吐等;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X线检查可见颈椎间隙狭窄。排除标准: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等导致的眩晕症患者;耳源性眩晕症患者;眼源性眩晕症患者。对9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组(n=46)男性2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9.5±7.3)岁,平均病程为(5.1±1.2)年,研究组(n=46)男性2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9.7±6.8)岁,平均病程为(5.4±1.0)年。患者病程等临床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给予对比组患者西药治疗,西比灵胶囊口服剂量为5 mg/1次,每日口服2次,10d/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给予研究组患者针灸治疗,调节患者体位为俯卧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取颈夹脊、风池、外关、肩井、陶道、大椎、风府,对穴位及周围部位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应用3~4.5 cm毫针进针,颈夹脊进针2~3 cm,针尖向脊椎方向,外关穴进针以1.5~3 cm为宜,斜刺肩井穴进针2.4~3 cm,直刺陶道、大椎穴1.5~3 cm,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穴1.5-2.4cm。行针手法为平补平泻法,待得气后留针,时间以30min为宜,配合艾灸治疗,30 min/次,每日治疗1次,10d/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2]。 1.3 评价项目 (1)对比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治愈:治疗后患者颈部能够自如活动,颈部不适、耳鸣、头晕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完全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情复发;改善:治疗后患者颈部基本能够自如活动,颈部不适、耳鸣、头晕等临床症状较治疗前缓解,患者工作和生活基本不受影响;好转:治疗后患者颈部活动范围增加,颈部不适等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无效:治疗后患者颈部活动范围未见增大,颈部不適等临床症状未见减轻,严重干扰其正常工作和生活; (2)参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对患者颈部功能及临床症状进行评估,主要评定内容包括社会适应、工作心理、日常生活、头痛、颈肩痛、眩晕等,总分为30分,患者病情越严重则得分越低。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随访,时间为2个月,对比治疗前、3个疗程结束后以及治疗后2个月患者功能及症状评分 1.4 统计学研究及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涉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通过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以t检验独立样本,以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显著或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组间对比 对比组病情治愈、改善及好转患者总计36例,治疗无效患者10例,总好转率78.26%,研究组病情好转患者总计44例,治疗无效患者2例,总好转率95.65%,研究组总好转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功能及症状评分组间对比 治疗前患者功能及症状评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疗程结束后及治疗后2个月研究组患者评分明显较对比组高(P<0.05),见表2。 3 讨 论 颈性眩晕为临床高发性眩晕综合征,炎性刺激、关节紊乱以及颈椎进行性退变为主要引发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使椎动脉受压得到减轻可使患者眩晕症状获得缓解。中医学将颈性眩晕归于“眩晕”、“痹症”等范畴,患者由于颈部颈部经脉过度劳伤、气血亏虚导致经脉受阻并造成大脑缺氧缺血,患者易产生体位性眩晕感,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跌倒事件。虚实夹杂为颈性眩晕患者主要病因,邪害空窍、外邪所中并内犯于脑,因此,临床应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使脑部供血不足获得改善。 中医针灸通过对颈夹脊、风池穴、陶道穴等穴位进行针灸,可发挥疏通清窍、止痛活络以及补益精髓的作用,于风池穴进针,可升发患者清阳,能够取得清利头目以及除晕止眩的治疗效果,针刺风府穴可取得通络祛风以及活血温经的疗效。对外关、肩井、陶道等各个穴位进行针刺可取得祛风通络、升举阳气和补益脑髓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艾灸治疗,能引血上行、提升阳气并疏通清窍,可使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得到明显缓解,从而取得理想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 此次研究中,对比组病情总好转率78.26%,研究组病情总好转率95.65%,研究组总好转率明显更高(P<0.05)。综上所述,颈性眩晕症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可使其颈部功能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 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效果研究[J].心理医生,2018,24(4):192-193. [2] 刘 健.针灸、熏蒸(中药)联合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7,4(11):81-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