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近代档案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
范文 | 陈世萍 摘? 要:近代档案学的诞生,开辟了档案学发展的新纪元。回顾与梳理近代档案学学科建立的过程和发展的成果,对于我们在“后保管时代”积极应对档案事业数字化转型的这场深刻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档案学学科;档案学发展;行政效率运动;荷兰手册 Abstract: The birth of modern archival science has opened up a new era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science.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archival science and combing the achievements of archival scienc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has important guiding and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u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profound chang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rchival cause in the 'post custody era'. Keywords: Modern times; Archival science;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scienc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movement; Dutch manual 1 中西方档案学学科的形成过程 1.1 西方档案学学科的形成过程。1789年,法国爆发了震惊整个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了纪念这次革命,也为了将这次革命过程中所起草的那些重要的原始文件留存下來供后人查阅,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成立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举措——设立“国民议会档案馆”,后更名为“国家档案馆”。法国的这一改革举措,开创了欧洲档案工作的新局面,从此,档案事业成为国家管理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1] 1804年,德国学者奥格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这是“档案学”这个名称的首次出现。1885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曾任法国档案局局长的朗格卢瓦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档案馆的科学》的著名论文,他首次提出档案学不是历史辅助学科而应当是一门独立科学的见解。这篇论文被视为档案学科的“独立宣言”。1898年,荷兰三位档案学者在论著中对“来源”原则进行了理论论证,并在1910年被国际档案界一致公认为是档案学的基本原则,从而确立了档案学的支柱理论。[2] 1.2 中国档案学学科的确立过程。我国档案学的历史与我国档案教育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始于1952 年,即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的成立。 此后,各地纷纷开设各种形式的档案专修班,它们不仅是教学机构,也是研究机构。1981年,中国档案学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档案学术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档案学会章程》。这在我国档案学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1998年,中国档案学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归属于管理学。这标志着我国档案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从此,中国档案学进入了独立自主的快速发展时期。 20 世纪40 年代以前,我国的档案学仍是作为历史学的一个科目来发展,即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苏联档案学经验时,当时还是将其作为历史科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来看待。表明当时档案学界普遍缺乏学科独立意识,导致了档案工作长期局限于文书工作的藩篱,理论方面也少有建树。 50年代,吴宝康发出建立以“档案学”命名的档案学科的完整体系的倡议,我国档案学界的学科自主意识才开始普遍觉醒。 80年代后期,我国终于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档案学的学科群落,这标志着中国档案学作为一个大的学科门类的真正确立。 2 中西方档案学学科的当代发展 2.1 西方档案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谢伦伯格著述《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对“档案”和“档案鉴定”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文件双重价值论”,并已经包含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质性内容。该论述打破了以英国档案学者詹金逊《荷兰手册》为代表的古典档案学理论的统治地位,不仅开创了比较档案学的先河,也拉开了现代档案学发展的序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文件的出现推动了档案学进入“后保管时代”。[4]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在《后保管时代的档案范式——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中强调:在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有生命力。 在电子文件研究领域,1994年美国学者戴维·比尔曼的《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方法、标准和技术,对各国电子文件管理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中国档案学的发展。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930至1949年,为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发起文书档案改革运动;40年代,中国开始加强档案教育,这一时期的理论成果,以1949年出版的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为主要代表。 1950年至20世纪末,为第二阶段。国家通过发布指示、召开科技大会等明确提出加强我国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条“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的发展道路。到21世纪初,我国已经积累了档案事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原则,中国档案学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21世纪初至今,为第三阶段。“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成为我国档案学领域研究中的核心主题。 3 档案学发展的最新趋势 新时期国际档案学研究的新动向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开放性与多元性。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档案学研究越来越强调放开眼界和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如国外研究者发出诸如“跨学科”“跨行业”“跨国界”“跨文化”等呼吁。多元化则强调档案工作的新思维,主要包括多元档案观、多元社群观和多元社会观。 第二,人文性与现实性。人文性强调要发扬“档案守护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如国际档案理事会2016年年会主题为“档案,和谐,友谊”,强调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下,档案工作者要承担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责。现实性,就是档案研究越来越关注现实问题,如在2015年档案年会中,德国提出“档案如何解决用户利益与法律之间的矛盾”,2017年又提出“海量文件,海量数据:档案工作的合理化与自动化”。 第三,生态化视角与精细化进路。生态化,是指档案学研究开始更多地强调具备全球眼光,关注全球性问题,如“档案,破坏”“全球未来”“保护观念”等年会主题,鲜明地体现了国际档案学出现了关注生态问题的研究视角。档案研究的精细化,表现在档案研究越来越关注和考虑档案学自身发展中的一些起关键作用的细节问题,如“档案的边界”“档案工作的自动化”“档案与文化增值”等。 中国档案界在瞄准世界档案学理论发展制高点的同时,也有一个鲜明特色,即更加重视本土的档案实践工作。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业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等活动中积极开展工作,坚持在档案工作实践中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发展自身。 参考文献: [1]所桂萍.近代法国档案事业及其影响[J].兰台世界,2005(05):8-9. [2]闫静.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档案学发展中的“苏联因素”[J].档案管理,2020(06):28-32. [3]倪代川.论档案学的学科独立性[J].兰台世界,2006(09):41-42. [4]曹文译.后保管主义中国化档案学研究述评[J].档案管理,2015(05):16-18. (作者单位:河南省体育工作大队? 来稿日期:2020-12-2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