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
范文 | 秦艳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对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逐步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课题,并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有创造性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直接的思想来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内容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里如何夺取革命政权的经验,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开辟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事业提供了新的经验。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领导权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形势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成为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纲领。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路,既不同于原来“先建设,后改造”的想法,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先革命再建设,而是改造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是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生动体现。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初期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借鉴了苏联模式,这对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是必要的,但是改造完成、经济恢复后,再继续沿用苏联模式就容易造成僵化。因此,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的理论,强调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等思想,为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 虽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理论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两者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因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运用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坚持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阵地。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从理论主题上看,都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理论品格上看,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探索,实现与时俱进;从理论基点上看,都坚持了实事求是,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任务和目标;从理论目标上看,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体现了我党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的理论品格,是我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也是我党为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巨大理论贡献。 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历史范畴的理论形态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运用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不同的主体内容,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是两个彼此独立又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首先,从形成的时代背景来看,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其他国家以及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逐渐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条件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严重曲折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从主题内容来看,毛泽东思想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及党的建设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最后,从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来看,毛泽东思想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政权和革命的道路问题,主要回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革命的步骤和前途是什么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问题,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正在向前推进。 四、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归功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正确选择,是毛泽东所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毛泽东曾指出:“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他所说的“走俄国人的路”是要和俄国一样,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毛泽东认真研究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突破了俄国城市中心论的做法,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搞经济建设,并且通过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效清除了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障碍,为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了政治前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制度基础。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理论铺垫的作用。其一,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国情进行了分析,这些思想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萌芽。其二,在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一思想对邓小平提出生产力标准的问题形成了重要影响。其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学习苏联”和“以苏为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从观念和体制上突破了“苏联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其四,在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问题上,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仍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大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这一观点,建立了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回答时代所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之,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起步正确、方向明确,为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最直接的、不可缺少的思想和理论来源。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