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更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三重维度 |
范文 | 解兆丹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三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D641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4.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状况,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历史成就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新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如何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在服务“四个全面”战略中的作用,成为了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面对新的时代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和论述,这为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目标维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平衡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针对二者的关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应用辩证、全面的观点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成就来看,辩证、全面的观点解决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路线问题,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2]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新的矛盾开始出现,其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失衡。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民众中开始出现民族文化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道德修养不足等现象,老人跌倒不敢扶、小悦悦事件、甘肃女孩跳楼群众却大声欢呼等现象的出现,充分反映出当前我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两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围绕这个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这是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指向。早在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应用“平衡”的观点来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这标志着新时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从理论功能的角度来看,辩证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解决的都是思想认识的片面问题,辩证的观点主要论述的是我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全面的观点主要论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4]但无论是辩证的观点还是全面的观点,其都没有阐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平衡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实际上揭示了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完全同步的规律。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不平衡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全面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应用“平衡”的观点来解决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的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同时也给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中要求治贫先治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文化振兴的重要原因,其目标就是要在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同时,让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保持平衡。内容维度:文化自信思想指引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体系的优化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主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信仰、精神动力、精神支撑问题;二是科学文化建设,主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共同构成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二者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5]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更新的挑战,在西方文化不断涌入的背景之下,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建设内容体系,如何保持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体系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是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深刻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还是科学文化建设,都必须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它指引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牢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实际上强调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自信将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精神文明建设也不例外。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肯定、认同以及遵从,其注重的是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自信。文化自信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给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一方面,文化自信要求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积极构建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在文化自信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国思想道德文化体系面临重塑的过程,必须用革命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我国的思想道德文化體系,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要求在科学文化建设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面临新问题、新任务,肩负着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使命。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正是塑造我国科学文化自信的重要的力量来源。因此,在新时代的科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用文化自信理念支撑科学文化建设、在科学文化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科学文化成为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思想,实际上解决了新时代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完善问题,为新时代我国优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体系指明了方向。 方法维度:用创新方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践 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工作的具体方法有所差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用创新方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这也是新时代习近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一大特征。 从家风建设入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工作。“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作出的重要指示。“国是千万家”,国家之根本在于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从家风入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精准地把握了家庭文明建设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将家庭文明建设作为支撑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7]为此,要将家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将家风建设融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增强家庭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将家风建设摆在核心位置,严于律己、严格约束家人,做到“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用人民福祉检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这实际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工作的基本路线问题,人民群众利益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检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评价标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坚决杜绝各种形式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借助互联网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创新。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信息传播媒介逐步丰富了起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媒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意识、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新时代的新风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实际上强调了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媒介,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工作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将互联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将互联网作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三重维度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层层递进的理论结构体系,只有理顺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才能科学地指导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体系的不断完善。面对错综复杂的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文化自信是解决人民群众理想信念不坚定、传统文化观念薄弱的重要突破口,只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融入文化自信的理念,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自觉;只有树立了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才能创新地应用各种方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工作。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结构体系,其對于指引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 [1]柳宝军:《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文本比较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第39~45页。 [2]夏正元:《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辨析性思考》,《艺术百家》,2016年第5期,第75~77、89页。 [3]赵兴良:《习近平系列讲话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求实》,2015年第10期,第19~24页。 [4]王岩:《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路研究》,《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6期,第8~13页。 [5]吴辰旭、汪庆军:《习近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初探》,《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70~74页。 [6]刘宏达、王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价值》,《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1期,第115~120页。 [7]陈亚丽:《家风家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实践路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162~167页。 责 编∕周于琬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