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7~2018) |
范文 | 【关键词】美国公众 ?世界观念 ?国家形象 ?中美关系 ?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D87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9.002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秩序加速演变,中国的外交与安全环境面临巨大挑战。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随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以及对全球化态度的转变,大国间关系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新裂痕。[1]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的多边合作和与日俱增的世界影响力,已经在多个层面提升了与美国发生摩擦的可能性。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巨大,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世界形势和发展的理解。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是民粹主义的重要滋生地。保罗·塔格特(Paul Taggart)认为:“民粹主义就像装饰的图案一样贯穿于美国的政治生活之中。”[2] 美国国内的党派歧见伴随着特朗普上台进一步恶化,其极力推行的民粹主义内政措施紧密贴合了之前提出的民粹主义选战策略。就任后的特朗普摒弃多边主义外交原则、强势推行双边模式、大打经济民族主义牌等举措,助推了新一波民粹主义浪潮。西方社会也被裹挟至右翼民粹主义崛起的沉重阴影之中,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抬头不仅作为单纯的美国现象出现,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共有标签。“右翼以观念强度的变化来应对左翼的观念幅度的变化”,[3]对世界权力格局造成了深刻影响。浸淫于这一政治情境中的美国公众,其世界观念的认知将形塑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并反过来影响美国政府未来的政治策略判断。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应正视自身与美国的利益制衡格局。地缘经济领域已经替换地缘政治领域成为世界领导力竞争的交锋之地,中美两国在全球影响力方面呈现白热化博弈。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十字路口,中美贸易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逐渐外溢至其他领域的竞争,这将不可避免地对中美关系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4]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美国公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美国公众对于两国关系的认知亦有助于我们判断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 本报告试图呈现美国普通公众的世界观念,回答美国人如何看待世界,美国人对于世界各主要国家呈现出怎样的态度和认知,从而为讨论美国公众对当前世界格局和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以及他们对于世界不同国家的了解情况提供基本的经验参照。研究设计与数据 本报告呈现的美国公众的世界观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我们沿用了过去探讨世界观的四类面向,即大国观、中国观、亚洲观和欧洲观。具体来说,大国观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对于当今世界大国的认知状况;中国观则考察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基本认知和评价;亚洲观主要勾勒美国公众心目中亚洲主要国家的印象;欧洲观则主要关注美国公众对与本国关联紧密的欧洲国家的看法。[5]其次,我们筛选了2017~2018年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若干事件,调查了美国公众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从而了解他们对于世界局势变化的认知与感受;另外,报告同样也涉及美国公众对本国发展的总体认知以及对总统特朗普的多维度评价。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2018年10~11月在美国所开展的世界观念社会调查。该调查采用线上方式进行,由全球知名Qualtrics网上调查公司具体执行。该公司在线调查样本库由逾600万注册用户构成,每两年对样本库内注册用户进行质量筛查,通过AI智能检查、双重选择确认、GeoIP/邮政编码验证、人工审核,确保招募有效的参与者。通过唯一IP地址、数字指纹技术与删除重复数据等方式进行调查质量控制。在调查项目启动后,执行人员设置7天的软启动观测期,期间通过观察软启动样本的作答时间中值,相应地设置正式调查时的最小/最大作答时间。正式调查执行期间,依据指定问题缺失作答情况筛除无效样本,确保调查结果的整体质量。调查共收集2562份有效问卷(74.2%),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 本报告由六个部分组成:大国观念、中国观念、亚洲观念、欧洲观念、国际事务观和国家认同观。其中,大国观念考察受访者对于世界大国的综合国力认知;中国观念、亚洲观念和欧洲观念,考察受访者对于特定国别和疆域的情感认知;国际事务观,考量受访者对于国际热点事件的态度判别;国家认同观,考量受访者对于共同体归属感的强烈程度。 美国公众的大国观念。美国人认为哪些国家是当今所谓的世界大国?他们又如何衡量这些大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本报告划分了政治、经济、军事与科技四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四个开放式问题来提问受访者:“1、您觉得在当今国际事务当中,哪些国家发挥着重要影响力?2、您认为哪些国家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3、您认为当今哪些国家的军事力量很强大?4、您觉得哪些国家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针对上述任一问题,若受访者在其中列举了某国,即证明至少在他眼中,该国是世界上这一领域的大国。 从数据来看(见表2),政治大国方面,美国以极强的国际事务介入能力雄踞榜首,中国和英国位于第二梯队,其余国家分别为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德国、朝鲜、法国、以色列;经济大国方面,依然是美国顺位第一,中国第二,位列第三的日本与前两国差距较大,其余分别为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法国、沙特阿拉伯、韩国;军事大国方面,美、俄、中排名前三,朝鮮跻身第四,随后则为英国、德国、日本、以色列、韩国和伊朗;科技大国方面,美国同样以领先优势居于首位,中国和日本分列第二、三位,其余则为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韩国、法国和澳大利亚。 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公众依然认可本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但同时也承认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世界影响力和强大实力,近五成受访者在心目中将中国排在世界大国的第二位。尽管总体数值显示,美国公众认为中国实力与本国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但在经济指标方面,受访者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相较占有压倒性优势,高出第三名近一倍之多。这说明,当前美国公众已经充分意识到中国不断攀升的国际影响力,并逐步正视“中国崛起”这一既成事实。 不过,在不同领域内,不同国家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譬如,朝鲜出现在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前十范畴,但在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领域榜上无名;近五成受访者认为俄罗斯是军事大国,过三成认为其是政治大国,但仅五分之一将其界定为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在受访者眼中日本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优势相对较弱;以色列在美国公众眼中更多以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形象出现;伊朗主要被视作军事大国;澳大利亚主要被视作科技大国;受访者更认可加拿大和法国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影响力,但认为其军事方面较弱。 通过将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四项指标综合,我们得出美国受访者心目中最为主要的10个大国(如图1所示)。综合可见,美国(77.7%)在本国公众心中依然稳居世界霸主地位,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44.2%)排名第二,随后依次为俄罗斯(30.2%)、日本(28.2%)、英国(26.3%)、德国(18.2%)、加拿大(17.8%)、朝鲜(15.9%)、韩国(12.2%)和法国(11.4%)。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因核计划项目制造的国际紧张局势,此次朝鲜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引发美国公众的普遍关注,跻身世界大国第八位。 美国公众的中国观念。近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让世界瞩目,也让身处头号超级大国的美国的公众倾注了更多的关切。中美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不仅受世界格局的影响,同时也形塑着世界格局,美国公众关于中国的认知对预测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具有战略意义。在关于美国公众的中国观调查上,我们主要关注受访者是否了解中国以及他们如何评估当前中美关系的现况与发展,并全面考察美国公众内部对于中国崛起的态度差异。数据显示,美国公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依然不够。只有不足四成(36.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中国,另外则有近一成(9.8%)的受访者几乎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如图2所示)。 2017年年底美国政府出台的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者”和“经济侵略者”,这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将“大国竞争”定义为新时代的特征。[6]在中美关系方面,本次调查划分了伙伴关系、竞争关系以及竞争与伙伴关系三种维度。为了便于横向分析,除了美国之外,我们同时将俄罗斯、朝鲜、日本和韩国四个中国重要的邻国纳入比较范畴。从图3可以看到,22.6%的受访者认为中美处于竞争关系,25.3%的受访者认为中美之间竞争与伙伴关系并存,只有18.6%的受访者认为中美是伙伴关系。受访者更多地将俄罗斯、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视为竞争和伙伴关系共存。朝鲜则被受访者旗帜鲜明地界定为中国的友好合作伙伴,亲密程度甚至高过俄罗斯。美国公众对于中韩关系无特殊的倾向性判断。 特朗普政府指出中美兩国现正处于战略竞争的相持阶段,在此背景下,美国公众如何评估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从图4的数据来看,仅有一成的受访者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持有乐观态度,说明特朗普政府主导的对华政策全面转向,在极大程度上引发了美国公众对两国关系的担忧。同时,受此影响,分别有46.9%和33.6%的受访者认为中美未来在经济、军事方面的摩擦会越来越多。与此消极情绪相反,43.2%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中美两国未来在文化交流方面会有积极表现。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当今国际权力结构中重要的主导性国家,中国崛起对其现有霸权地位和利益持续造成冲击。透过调查,我们试图观测特朗普政府不断鼓吹的“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公众层面造成何种影响。通过询问受访者两个问题:“1、站在美国的立场来看,您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美国的积极影响有多大?(取值范围1~5,1=完全没影响,5=影响非常大)2、站在美国的立场来看,您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美国的消极影响有多大?(取值范围1~5,1=完全没影响,5=影响非常大)”,针对这两个问题的作答结果对照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数据显示,受访者均认为中国崛起对美国社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共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不同收入群体来看,收入越高的群体越认为中国崛起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大,但总体来说,受访者普遍认为积极影响要高于消极影响(如图5所示)。 以受教育程度来区分(如图6所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群体认为中国崛起对美国造成的积极影响(M=3.82)远高于消极影响(M=3.00),本科学历群体认为中国持续强大对美国来说弊(M=3.06)略大于利(M=3.02)。 美国公众的亚洲观念。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上任以来大力推行“印太战略”,将资源集中使用在对美国最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地区——亚太地区。2017年11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展了“历史性的亚洲之行”,这是超过25年来美国总统对该地区最长的访问记录,其出访期间曾多次强调“自由开放的印太”这一概念,并将此作为美国新亚太战略的口号。透过探讨美国公众的亚洲观,我们希望了解美国公众对于亚洲国家的基本认识和看法。首先,我们通过两个问题:“1、除了美国以外,您对哪些国家发生的事情非常感兴趣?2、您自认为了解以下国家或地区吗?(取值范围为1~5,1=完全不了解,5=非常了解)”,了解受访者对亚洲国家感兴趣和了解的程度。其次,我们让受访者对不同国家进行印象打分(取值范围1~10,1=印象“非常差”,10=印象“非常好”),从而判断受访者对于不同亚洲国家的基本印象。 数据显示(如图7所示),美国受访者自我评价最为了解和最感兴趣的亚洲国家排名前三位的均为日本、中国和韩国。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对日本和中国感兴趣,约一成多的受访者表示对韩国感兴趣。同时,日本和中国也是受访者表示最为了解的亚洲国家。总体上看,美国公众对于亚洲国家的认知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图8呈现了受访者对于亚洲主要国家的印象均值。整体而言,美国公众对于亚洲国家均持有一定好感度。日本是受访者印象最为良好的亚洲国家,其次则为韩国和菲律宾,中国排名居中,相对而言朝鲜是受访者评价印象最差的亚洲国家。 美国公众的欧洲观念。因文化与价值观的接近性,美国与欧洲有着天然的认知共通性,欧洲观念对于我们理解美国公众的世界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1月特朗普政府提出所谓“新冷战”概念,意图掣肘中俄双边关系改善。意大利属于二战时期的轴心国,美俄曾经历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因此,这次调查我们主要选择英国、法国、德国三个欧洲传统大国以及俄罗斯和意大利两国作为观测对象。首先,通过提问“您对哪些国家感兴趣”,调查此五国对美国公众的吸引力和亲近程度。其次,为评估美国公众对于“新冷战”的看法,通过分别提问俄罗斯与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予以测量。最后,访问受访者如何看待欧洲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与中国之间的合作。 數据表明(如图9所示),美国公众对于英法德意俄五国自我感知的最了解程度相对接近,并无太大差异,承认“最了解”此五国的受访者均未超过两成。不过,在感兴趣程度上美国公众得出的结论区别较大,约四成的受访者承认英国具有极大吸引力,意大利排名第二,但仅一成多的受访者对俄罗斯感兴趣。这说明美国公众对英法德意俄五国的感受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如图10所示,受访者总体认同俄罗斯之于中美两国的重要性。仅有5.8%的受访者认为中俄关系完全不重要,4.3%的受访者认为美俄关系完全不重要。相对而言,受访者认为美俄关系的重要性要高于中俄关系。33.6%的受访者认为美俄关系“很重要”,而17.9%则强调了中俄关系“很重要”。 近期欧盟主要成员国纷纷出现政治动荡迹象,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族主义浪潮的盛行和分离主义势力的兴起,使得欧洲凝聚力受到极大冲击。美国公众在评估欧洲区域发展的未来时(如图11所示),近三成受访者认为欧盟未来影响力会有所衰减,持有乐观态度的仅为12.2%。与此相反,29.2%的受访者认为欧盟会持续加强与中国之间的合作,抱有消极态度的仅占8.5%。同时,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将加速发展的乐观受访者,超过持消极态度的三倍。 美国公众的国际事务观。在此部分,我们选择了2017~2018年国际社会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调查美国公众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与感受,以了解美国社会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与发展的普遍认知。 自2016年总统大选迄今,特朗普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内外政策,标志着美国政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特朗普时代,其独特的个人性格和领导风格以及在面临动荡时出台的施政举措,给美国社会乃至全球政治格局造成了不可预期的影响。我们调查了受访者对于特朗普执政以来其种种做法对美国所产生影响的评价。数据显示(如图12所示),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特朗普现象的出现反映出美国社会自身当前存在许多矛盾与问题。同时,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在受到动摇;超四成的受访者指出,特朗普施政期间美国的国际事务参与度将逐渐减弱。一半受访者认为特朗普新政将增大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总之,美国社会中的不满情绪普遍存在,公众认为特朗普执政带来的内忧外患局面使得美国处于动荡之中。 2018年开始的以贸易冲突为中心的中美关系的急剧恶化,是美国对华战略转变的重大标志。“中美贸易战”的全面爆发既是双边贸易纠纷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特朗普政府官方文件中不断渲染新一轮“中国经济威胁论”推波助澜的结果,更是美国试图扭转中美经济关系中“不平衡”状态的应对策略。我们调查了美国公众对于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摩擦”的感受,数据显示(如图13所示),总体而言,受访者对“中美贸易战”呈现显著的消极态度。43.5%的受访者认为,中美两国的经贸摩擦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赞同和反对美国在中美贸易争端中采取的施压举措有助于解决其声称的“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观点的人数几乎持平。四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美国和中国两方的社会发展均有损害。
2017年,西班牙加泰羅尼亚自治区的“独立公投”事件牵涉主权问题,使得欧盟陷入处置困境。美国政府表达对西班牙中央政府的支持立场,称将支持其采取宪法手段维护西班牙的强大和完整。据此,我们调查了美国公众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对欧洲以及全球社会的影响。从数据来看(见图14),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事件令一部分美国公众对欧盟的未来影响力持怀疑态度,三成的受访者认为欧盟将走向衰落,但也有10.4%的受访者并不持此观点。同时,近四成的受访者认为这一事件暴露了西方民主国家正遭遇各种危机,29.6%的受访者认为应充分警惕全球化中的民粹主义倾向,意识到此事件带来的严重负面效应。 2018年4月,朝韩两方《板门店宣言》的签署确定了半岛无核化是双方共同的目标,完全弃核也第一次成为朝韩首脑会谈的直接议题。6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实现了历史上美朝两国在任领导人的首次会晤。我们通过提问四个题项:美国介入东北亚事务的影响力是否会减弱、中国在朝韩和朝美关系中是否扮演了积极角色、朝美关系在今后是否会改善,以及朝鲜半岛局势今后是否将趋于缓和,了解美国公众对朝鲜半岛议题的看法。如图15所示,受访者总体对朝鲜半岛局势呈现乐观态度,32.3%的受访者认为朝鲜半岛局势将趋于缓和,34.0%的受访者认为朝美关系会有所改善,34.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此次朝韩、朝美关系进展中扮演了积极角色。与此相反,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介入东北亚事务的影响力并不会减弱,东北亚势力的均衡仍然存在着不稳定性。 2018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亦称“伊核协议”),表示美国将取消在“伊核协议”下对伊朗制裁的豁免。此举关涉中东政治格局并引发“跨大西洋关系危机”,欧洲主要国家立即发表联合声明,对美国的行为作出回应。我们通过四个命题提问,了解美国公众看待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感受。数据发现(如图16所示),40.4%的受访者认为特朗普此举将削弱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同样地,超过四成受访者认为此举将提升中东地区的动荡风险(46.1%),并增加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分歧(41.4%)。也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将促使伊朗加快与中国的合作进程。 英国脱欧事件近年来对西方世界造成了不小震动。作为英国重要的同盟伙伴,美国社会对脱欧议题也颇为关切。本报告通过提问“您认为‘脱欧事件之后,英国是否会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取值范围为1~5,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了解美国公众对英国脱欧事件进展的看法,并试图解读其如何看待脱欧事件对中英关系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如图17所示),26.4%的受访者评估“脱欧”后的英国会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其中9.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同意;而9.6%的受访者则持反对观点,其中仅有2.8%的受访者完全不认为英国会在脱欧之后加强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2017年9月3~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此次金砖国家峰会围绕“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的主题展开。本报告通过四个命题,来了解美国公众对金砖国家峰会的看法。结果显示(如图18所示),近四成的受访者认为此次峰会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强盛的国家综合实力,也展现出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实力。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抓住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传递了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也很好地体现出中国参与主导国际事务的强大能力。 2018年,美国政府通过签署《台湾旅行法》、申请派遣海军陆战队队员前往进驻“美国在台协会(AIT)”等一系列政治动作介入台海议题。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又多次公开重申信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地区因其历史遗留问题一直以来是美国试图制衡亚太地区架构中权力博弈的聚焦点。我们通过询问“针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的‘两面性,您的看法是?”这一问题,来了解美国公众对台湾问题的看法。数据显示(如图19所示),41.3%的受访者认为,中美应加强沟通以降低双边关系中的变数。32.6%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摇摆态度将会影响中美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仅不到三成的受访者认为此举有利于美国强化东亚地区影响力。 美国公众的国家认同观。在此部分,我们调查了美国公众对于国家发展与自身生活水平的自信感、自豪感和满足度,并针对执政后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印象评价。国家自信通过将中美互视为参考系,以比较性的方式予以测量。美国受访者普遍肯定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用中美作比,能够了解美国公众对此冲击的具体感知程度。从数据来看(如图20所示),美国公众对中国的赞誉尤其体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科技水平将优于美国,21.4%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当前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力压美国;超过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在未来超越美国。同样,有近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社会总体发展和军事水平也将赶超美国。
新一任美國总统特朗普以其非建制个人背景和为劳动阶层代言的反建制政治主张赢得大选,在执政之后又推行了一系列异于以往的内政外交新举措,在美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应。这些调整不仅给美国内政外交带来了较大影响,而且对国际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美国公众对于总统特朗普的评估,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美国社会的了解。通过询问“您对以下各国领导人的感觉如何?(取值范围为1~10,1=非常差,10=非常好)”这一问题,来评判美国公众对于现任总统的好感度。数据显示(如图21所示),美国政治两极化态势严重,共和党受访者对特朗普评分极高(M=8.13),民主党受访者评分则极低(M=3.70)。这说明,美国党派分野造成难以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 与此类似,调查显示,不同种族的公众对特朗普的评分差异较大(如图22所示):最高分为白人/高加索人受访者群体给出(M=5.91),最低分为黑人/非洲裔群体给出(M=3.72)。这说明上任一年后,特朗普在不同族裔间的支持程度没有明显变化,与竞选时态势相同。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收入群体对于特朗普评分有明显的差异(如图23所示),收入越高好感度愈大:高收入群体给其打出7.57的高分,低收入群体只给出4.02分。这一结果与竞选时支持群体相异,总统特朗普在任期内大力鼓吹的贸易保护主义为其赢得了高收入群体的普遍好感。 从数据来看(如图24所示),美国公众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对特朗普的评分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初中及以下学历群体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群体对特朗普的评分几乎持平,分别为6.54分和6.53分。时任一年的特朗普在精英群体内部博取了一些好感,打破了竞选时唯低学历人群支持的局面。 为直观呈现比较结果、深层次解读评价分歧,我们将美国公众不同年龄层群体对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评分纳入横向对比。数据显示(如图25所示),总体上美国公众对中国领导人好感度最高,本国领导人居中,对俄罗斯领导人好感度最低。具体而言,评分的世代差异明显,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55岁及以上)对普京评分极低(M=3.59)。经历美国能源危机和持续高通货膨胀时期的“X一代”(Generation X)中的相对年轻群体(35~44岁),对特朗普评分最高(M=6.05)。“千禧一代”(Millennials)对特朗普评分普遍偏低,18~24岁年龄段群体对其评分与普京相同(M=4.67)。 调查中,美国公众呈现出较高程度的国家自豪感。当提问“作为一个美国人,您在多大程度上感到骄傲”(取值范围1~5,1=非常骄傲,5=根本不骄傲)时,39.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骄傲”,21.9%的受访者表示“骄傲”,两者相加比例高达61.8%(如图26所示)。 为了解美国公众当前的生活幸福感,我们请受访者根据自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打分(取值范围1~10,1=非常不满意,10=非常满意)。同时,由于过往研究通常认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与物质经济收入息息相关,我们因此区分了不同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总体来看,受访者对于当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较高(M=6.93)。但随着收入水平的下降,人们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明显降低。相较于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落差(如图27所示)。讨论与建议 特朗普执政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如何在当今世界秩序中发挥作用,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新课题。本报告以中美两国关系为基础,通过勾勒美国公众对当今世界格局的认知判断以及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态度与观点,试图还原美国社会对于中国崛起的基本看法,以期为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传播建言献策。 第一,彰显大国风采,扩大舆论影响力。调查显示,与多国领导人相比,美国公众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赞誉有加,美国公众不仅认可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实力,也高度肯定中国参与主导国际事务的强大能力。在美国公众眼里,中国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让中国的“大国形象”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需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全方位、多声部传递中国价值,在国际舆论场和国内舆论场的有机互动中形成传播合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状况,引导海外受众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 第二,同频共振,强化中华文化感召力。找准公约数,是融通中外的基础。中美建交已逾四十周年,两国邦交正常化时彼此已知晓双方在政治制度和利益关切上存有巨大差异。唯有扩大中国声音、传播中国精神、通过不间断的文化交流来增强向心力,才能有效规避中美两国因意识形态隔阂而造成的离心力。畅行无碍的传播渠道是维系中美公众民间交往和稳固良好关系的重要保障,是世界深度了解中国的有效路径,更是不同文明间的沟通桥梁。 第三,內外一体联动,增强国际话语权。美国公众并未将中国视作威胁和对手,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中国崛起对美国社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十字路口,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博弈会持续加剧。应深入领会国际传播工作“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要义,国内国外双向发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深刻体察海外受众需求,提升传播的海外覆盖率、落地率和转引率,建构分众化、多语种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凝聚共识,消解对抗性风险。 (本研究得到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双一流建设项目基金资助,课题组成员:张昆、张明新、徐迪、王昀、李卫东、陈薇) 注释 [1]周琪:《欧美关系的裂痕及发展趋势》,《欧洲研究》,2018年第6期,第83~105页。 [2][英]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页。转引自张景全:《民粹主义思潮下的特朗普政府内政与外交》,《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11月(下),第48~56页。 [3]刘瑜:《后现代化与乡愁:特朗普现象背后的美国政治文化冲突》,《美国研究》,2018年第6期,第83~108页。 [4]袁征:《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十字路口》,《理论视野》,2018年第11期,第76~79页。 [5]张昆、张明新:《中美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6)》,《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1月(上),第56~67页。 [6]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December, 2017, available at: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 pdf, p. 25. 责 编/刁 娜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American national survey data collected by the Institute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CS, HUST) in 2017-2018, the study examin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American public's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great-power concept, perception of China, perception of Europe and perception of Asia. The study screens out a number of events that are important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andscape to investigate the American public's perception of them.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covers the general public's perception of America's development and their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President Trump.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 the eyes of the American public, China's rise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Most respondents indicated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ies in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data reveals that there is widespread dissatisfaction in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public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ve led America to be mired in turmoil. Respondents generally held a negative view on the "Sino-US trade war" and believed that the economic and trade friction would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global economic growth. Only 10% of respondents are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ino-US relations. This shows that the Trump government-led overall shift in policy toward China has triggered the public's concer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 a great extent. The US respondents generally affirmed China's strong development momentum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lita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political polar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people with different ethnic, income, and education level background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pinions on Trump.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Russia, the American public gave the Chinese leader the highest score. Keywords: American public,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national image, Sino-US relations, foreign communication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