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等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 |
范文 | 李雄鹰 崔萍 [收稿日期] 2016-06-01 [基金项目] 2014年度甘肃 省社科规划项目(14YB01 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4LZUJBWZY011) 。 [作者简介] 李雄鹰(1976-), 男,甘肃宁县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招生考试制度研究;崔 萍(1992-),女,河北沧州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这一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如何促进其发展便成为中国乃至沿线各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应从理念的引领与创新、智库与技术支撑、人才培养与输送、文化交流与互通等方面服务丝绸之路建设。应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际大舞台和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教育大背景,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华丽转身。 [关键词] 高等教育;丝绸之路;智库;文化交流;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9-0058-11 一、高等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之概况及问题 世界格局错综复杂,形势千变万化。中国政府依托国内和国际两大变局,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丝绸之路,始自西汉,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是贸易之路、文化之路。承载古丝绸之路的内涵,“21世纪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以经济贸易为主要载体、以互联互通为核心概念、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目的的跨国战略合作设想,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1]。其范围之广,涉及人口之多,史无前例。其发展对于今后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开放、西部开发、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影响深远[2]。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想初步提出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论证说明,实施这一战略构想,必须尽快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此,两年多时间以来,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尤以沿线地方政府和高校反映强烈。地方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地区优势和丝路定位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领会中央和地方精神,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建言献策。本文从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功能出发,对西北5省丝绸之路(下简称“丝路”)沿线部分高校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情况做简要梳理,以就教方家。 (一)高等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概况 1.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历经若干阶段变化,其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动力之一。具体而言,高校科学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课题,承担国家理论和政治问题研究,同时不断自我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首先,在高等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特殊问题上,“丝路”沿线各高校有义务从学科研究出发,优化已有学科、抓好特色学科、创新新学科,以取得成效。例如2013年西北大学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多渠道的科学研究,很快取得了较大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特色[3]。 其次,“丝路”沿线各高校纷纷建立“丝路”研究机构,如陕西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起点,因而2013-2014年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中亚学院相继建成,集中优势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工作[4]。201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其他机构举行了“第二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论坛”,并与陕西省社科院合作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5]。同年,国家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在西安财经学院就如何开展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建设工作展开座谈 [5]。如果说陕西省是“新起点”,那么甘肃省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黄金带。出于这一点,兰州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于2014年12月在兰州大学揭牌成立,该研究中心将成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科研基地[8]。紧接着,2014年8月,复旦大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在张掖市成立,共同推进研究院和博士后工作基地建设,加强战略合作、对口支援河西学院建设,从而较好成为甘肃黄金段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支撑[7]。青海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与陕西、甘肃相接应。“青海省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于2016年1月在青海师范大学举行。“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成为青海省首个政校共建的新型智库,使青海省对外开放跨上了新台阶[8]。不久,在同样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依托阿拉伯研究中心、阿拉伯学院等机构,筹建了中国阿拉伯研究院,凸显了力争打造国家级的阿拉伯研究机构[9]。 最后,“丝路”沿线高校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需要,申报“丝路”课题,以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课题(2015)为例。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为省级项目,集中反映了陕西省各高校近年来的科研情况,是地方政府通过资金支持高校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途径,为促进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表1和表2将2015年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的结项评审结果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专题从课题名称、完成单位、课题等级、结项评定等4个维度进行整理归类,并依据完成单位中国家对各高校的定位,将“985”“211”高校归纳到表1,其余归纳到表2。由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不属于高校性质,因其申请课题等级为攻关,故将其归入表1。 从西安社科网获悉,2015年陕西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共有187 个项目获准立项,其中招标项目2个,攻关项目5 个,重大项目15个,重点项目30 个,一般项目62 个,自筹项目73 个。获准立项项目主要围绕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 [10]。从表1和表2不难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专题共有1项攻关课题,占到总攻关项目的20%;重大课题3项,占比20%;重点课题4项,占比1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专题共有重点及以上项目7个,占该专题总数的39%。从专题的课题名称来看,主要涉及文化、金融、智库、贸易、语言等诸多方面,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文化研究占比最多;从完成项目的单位看,重点高校10所,占比56%;从结项评定看,“合格”占比最多,达到72%。从总体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专题已成为目前陕西省的重点科研项目,对比2014年,该研究在2015年呈现井喷式发展。其中重点及以上项目占比多,应用研究多,涉及高校层次多等等。在所有的研究结果中,合格项目占到一大部分,反映出研究质量不尽理想等问题存在。 2.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到首位。近年来,我国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当前,结合时代和“丝路”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譬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收高学历人才,进行国际化水平研究;西北大学成立丝绸之路研究和人才培养实体机构,同时为“丝路”建设培养国际人才,从引进留学生和输送优秀人才着手建设,其中中亚学院是陕西省专门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重要基地,成为加强陕西与中亚国家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4]。陕西师范大学设立全省第一个留学生企业奖学金,优先培养“丝路”沿线国家留学生[11]。再譬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新疆大学党委书记李中耀表示,新疆大学将大力推进对外交流工作,包括中亚文化研究、孔子课堂、留学生教育等,这些设想已经纳入了工作规划[12]。 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必要功能,是依托高校自身资源,为国家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及社会进步作出的直接贡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部分高校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建言献策。譬如2015年7月,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融合发展专家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社科院、西北师范大学3个单位的多位专家,共同就甘肃如何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和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探讨[13]。再譬如2013年12月,甘肃省临夏州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盛世伊园(临夏)建设(路线设计)方案》,兰州大学副校长高新才教授和兰州商学院副校长蔡文浩教授对此方案在进行先期论证后均表示支持[14]。同时,部分高校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高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2014年12月,大学科技园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讨论会暨泛西北地区大学科技园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宁夏国家大学科技园被推荐为副理事长单位,与其他科技园合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15]。 (二)高等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问题 1.贡献不一 首先是同一地区不同层次高校之间贡献不一。从“丝路”沿线各省高校服务“丝路”建设的概况来看,以“985”高校和“211”高校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和各省属重点高校承担了本省高等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责任。主要原因是各高校实力不均,重点高校是国家重点支持对象,拥有资金、人才、科技、师资、生源等发展优势,有能力成为服务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锋。但是由于不同层次高校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加之普通高校对相关政策缺乏应有的敏感性,因而造成普通高校行动力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同一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最终影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进程。 其次是不同地区同一层次高校贡献不一。主要原因是各省经济、教育实力存在较大差距。陕西省重点高校尤其以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为代表,率先加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行列,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成果,较之其他相关省份高校,已经率先走在了前头。陕西省是西北5省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近年来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有数据显示,陕西经济总量已超过西北5省区GDP的45%,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陕西省也是西北5省教育实力最强的省份,据2014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陕西省有普通高等学校80所,本科院校43所,占比57%,“985”和“211”高校数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陕西省有培养研究生单位49个(其中高等学校2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22个)。2014年,陕西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514562人(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自考助学班及网络本专科学生),比上年增加了29054人。雄厚的教育实力为陕西省各高校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由于跨省之间缺乏合作,造成不同省份经济、教育实力进一步拉大,服务呈现不同层次性,不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2.质量不高 总体看来,目前“丝路”沿线高校对“丝路”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总体质量并不很高。部分高校都还只是将其停留在口号宣传上,因而实质性进展小。具体原因说白了在于仅仅满足科研结项的要求,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明显,更关键的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再者,各省抢抓丝绸之路建设先机的意图明显,各种研究机构即时诞生且层出不穷,但其实质性效益还有待检验。究其原因,首先是各省高校迎合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需求,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内涵理解不足,需求分析不够,自身认识不到位等,造成不能结合自身优势,提出有针对性和实质性建议。其次是部分高校脱离实际,过分注重理论研究,缺乏与基础部门和社会重要经济部门的联系,因而深度调查较少。再次是由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本身实力不足,近些年相当部分地区高校规模虽然应时扩大,但多是分布在地处全国经济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在各省区存在明显分布不均的现象。因而受地区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的限制,教育资源薄弱。同时由于教育落后的历史因素,越来越显现出西部高校自身实力不足问题严重,连带之下,学科难以突显地区特色。这些现实问题不但制约了当地教育发展,影响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而且在无形中也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难以形成地区间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制约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二、高等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之路径 通过上文梳理可知,对于上述地区高校,不管是存在的贡献不一的问题还是质量不高的问题,结合中国众多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合作的经验,归结起来都要从高等教育的功能出发予以解决,其中的关键点是人才培养,即通过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方面,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服务的成功案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不过,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超出国界范围,更多了价值观方面的阻碍。因而无论是否跨区域合作,其根本点都要从高等教育的自身功能出发。 (一)理念的引领与创新 首先是个人理念的引领与创新。《辞海》中关于理念是这样定义的:“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现象——事与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人类的理念依托语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人的身心成熟程度、社会经验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对于依托语言诠释归纳的理念来说,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最为重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高级教育,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个人理念的层次和水平。从而为高等教育培养下的个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其次是改革理念的引领与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个新的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或理念”[16]。作为一项以经济为主,兼具理念和实践的改革,需要统筹全局、理性设计。高等教育作为产出高新理念的教育,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首先是方向引领与创新,即向什么目标发展的问题。方向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也是改革最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起点更是归宿。“目前经济带的建设还处在战略构想阶段,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厘清思路,认真研究和讨论”[16]。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通过各种专家会议和课题研讨,为政府决策提供合理建议。其次是道路引领与创新,即怎么办的问题。道路是一个实践性问题,也是改革的关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理论道路的顶层设计,需要高等教育集合各方专家思想,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为政府层提供参考。最后是评价引领与创新,即发展的合理与否问题。评价是一个价值性问题,是对改革的结果反思和动态监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不仅需要高等教育的监督,更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等教育。 最后是文化理念的引领与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和提升。目前中国已基本具备同沿线国家合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各国社会状况及现实国情的不同,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阻碍,尤其是民心不通问题,因此,文化价值认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高级文化的集散地和研究地,理应承担责任,这就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对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保持清醒的头脑,态度上不卑不亢,既不为迎合而放弃坚守,坚持文化自觉,具有敏锐的筛选能力,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跨国交流优势,整合文化资源,形成良性沟通。 (二)智库与技术支撑 高等教育通过智库和技术支撑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本身条件限制使然。高等教育作为智库的条件得天独厚,首先高校有人才优势,各方专家学者聚集,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高精尖”人才是智库建设的人才保障;其次高校学科林立,优势特色学科发挥引领作用,必然带动普通学科发展,形成巨大的学科网,何况便捷的学科交融又能产生出各种交叉学科,这些,都能成为智库的取材来源。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使命,也只有在社会服务中现代大学才能生存和发展”[17]。高校的智库依托高水平的人才,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主要为决策者决策提供依据,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开展,“丝路”沿线地方政府对高校以及高校对自身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其目的就是凝聚力量,增进沟通,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沿线高校积极建设学术型智库,从“丝路”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沿线高校省内合作和跨省合作,在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提供咨询建议。沿线高校依托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整合海量的数据资源,通过软件技术客观分析宏大数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高校亦是科学技术的优势区,近些年来,国家每年都花大气力投入高校科技创新,科学技术也成为高校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等教育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不会有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同样没有经济社会的各方面支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也不可能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诸多技术难题,最典型的是沿线狭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克服各种恶劣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各领域的工程技术也是急缺的。这些都需要高等教育专家、高水平的师生配合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创新技术,应对难题。 (三)人才培养与输送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18]。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已经培养了大批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中国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是正确的。国内外研究者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称为中国“第二次开放”[19],在此新形势下,对于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种需求既是时代使然,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自身发展的要求。在整体人才培养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适应需求的人才,已成为一大难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先生在其《“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中,将新时期所迫切需求的人才分为三大方面,即“工程建设和经济贸易人才;区域政治和秩序人才;人文交流与合作人才”。为此,高等教育可以发挥如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依据不同高校的定位制定不同的课程,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要有所区分;打破学科界限,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优化课程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其次是实体机构的建立,应打破各高校之间的界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丝路培养人才提供平台支撑。最后是鼓励人才流动,应通过人才输送,服务沿线各国经济建设,最终实现民心相通。 (四)文化交流与互通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逐步提上日程。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建设无可质疑已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涵。正如此前学术界积极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应对市场经济挑战所认为的那样,摆脱计划经济束缚,通过文化视角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因而高等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遵循同样的路径,其依据是:二者都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综观当前现实,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不变,只是程度更深入,且已经存在一定的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所以,高等教育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以前的经验。再说,当下的文化视角已经鲜明地成为了高等教育联系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中介,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更加凸显,说明高等教育文化色彩更浓厚了。 高等教育文化功能作用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体现。这一路径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对于丝路沿线的西北、西南省份,文化内涵深远,譬如说陕西省西安市是古丝绸之路之起点即可得以佐证。但是,如果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反过来必然成为限制高等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巨大阻碍。因为只有通过文化的交流与互通,才能打破地域、时空的界限,才能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提升本民族文化,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更加强烈,从而实现丝绸之路民心互通,最终实现丝绸之路建设的伟大构想。 三、高等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强身 纵观几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其规模逐年扩大,已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是,透过表面现象,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从表面看,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在实质上,其发展质量难相同步,一个明显的表现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东西部教育质量差距较大。因而,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际大舞台和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教育大背景,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华丽转身,是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大学发展的历史选择。 (一)应狠抓特色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架构,其发展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发展全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高校必须依托已有学科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保障;同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需求新兴一批关联学科,对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而言,各学科必须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而新兴学科一旦起步,就必须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而发展自身,同时壮大区域高等教育。因而“丝路”沿线所有西部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全面深入分析所处地域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国家发展总体战略,正视西部高等教育历来弱势的历史和途经西部教育资源有限的事实,以服务地方和国家经济为根本,发展壮大原有特色学科,扶持新兴学科,融合交叉学科,发挥特色学科的品牌效应,在创新特色中寻求突破。 (二)应极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才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关键。由于时代变革的日新月异,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证明,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期待质更高了,且应用型人才需求已经远远多于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丝路沿线各区域高校应结合地区特色和高校实际,培养更多服务于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本土化应用人才,这类人才必须能够适应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他们应该是真正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典范。同时,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国内优质人才输出需求,高等教育尤其是丝路沿线的西部高等教育更应依托毗邻中亚的良好地缘优势,加强国际语言学科建设,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语言沟通能力的跨国交流应用人才。同时,西部各区域高校应充分利用交换生机制和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沟通平台,积极为广大学生提供出国交流和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三)应全方位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交流与合作不是某一个领域的特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全面纵深发展已成潮流,尤其是随着中国以全面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高等教育作为国家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更应抓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契机,借助被称为中国第二次改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大平台,首先应加强东西部高等教育对话,开发优质生源、引进优秀师资;其次应加强“丝路”沿线区域高校与政府的对话,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和政策倾斜,为自身发展开“绿灯”;最后是应加强沿线高校和国际高校的对话,努力展现自身形象,融入世界,达成交流合作的共识。 (四)应深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建设双一流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和经费支撑方面,均已达到相当规模,中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规模过大、发展过快,高等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近期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向高等教育强国靠拢,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以学科建设带动大学进入世界一流。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中国各高校首先要精准定位,制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让真正的一流学科为社会所用,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最后要主动加强国际合作,在合作中吸取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经验,在学习中发展自身。到那时,而且只有到那时,我们的高等教育才真正谈得上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义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考量、前景展望与建设思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4). [2]瞿振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5- 08-13. [3]陕西日报专访方光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高校迎来新机遇[EB/OL].http://www.snedu.gov.cn/ jynews/mtsj/201312/27/39240.html. 2013-12-27. [4]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4-01/14/ c_126001974.htm.2014-01-14. [5]陕西高校近期开展多项丝绸之路经济带研讨活动[EB/OL].http://www.snedu.gov.cn/jynews/rdjj/20 1504/09/47617.html.2015-04-09. [6]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在兰州大学成立[EB/OL].http://gs.people.com.cn/n/2014/12 26/c183348-23357533.html.2014 -12-26. [7]复旦大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成立[EB/OL].http://news.ifeng.com/a/20140820/ 41654281_0.shtml.2014-08-20. [8]“青海省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举行[EB/OL].http://www.minhenet.com/news/show.ph p?itemid=23652.2016-01-12. [9]建设丝路经济带 宁夏在行动[E B/OL].http://news.qianlong.com/2 8874/2014/09/05/8166%4098624 15.htm.2014-09-05. [10]2015年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立项工作圆满完成[EB/OL].http://www.xass.gov.cn/SitePage.aspx?I D=280&VID;=933&Url;=browser.ht ml.2015-07-06. [11]陕西师范大学:优先培养丝路沿线国家留学生[EB/OL].http://www.xue163.com/1034/1/103462 83.html.2015-11-16. [12]“文化科教中心”助力新疆打造丝路文化高地[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5 -15/7278305.shtml.2015-05-15. [13]产业融合谋发展:三校专家为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献策[EB/OL].http://gs.people.com.cn/n/2015/0705/c183348-25465579.html.2015-07-05. [14]甘肃临夏提出“盛世伊园”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2 2/11143473_0.shtml.2013-11-22. [15]大学科技园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讨论会暨泛西北地区大学科技园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EB/OL].http://www.nxujob.com/news/news-sho w.php?id=3134.2014-12-08. [16]杨 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17]王 莉,吴文清.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逻辑分析—基于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2). [18]吴德刚,曾天山,邓友超.我国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5,(4). [19]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One Belt,OneRoad”:China's Great LeapOutward[Z].London: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15,(02). [责任编辑:李利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