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核心素养”与 我的素质、智慧教育观 |
范文 | [摘 要] 素质是人的本质要素的品质,素养是人的文化教养与文明修养,素养是素质的下位概念与具体范畴。“核心素养”教育不能淡化和代替素质教育。智慧是人创造文明、造福人类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根本素质与创新功能。智慧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和民族的呼唤。 [关键词] 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品质;文明;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1-0069-08 一个经过改造的舶来词“核心素养”成为中国教育界的热门概念,教育部门不仅研制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且研制了各个年级、各个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内容标准和具体要求,以此来使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我想就“核心素养”谈点看法,但需涉及人的素质、素养和智慧。 一、关于素质和素养 (一)关于人的素质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教育不是培育人的生命,而是造就人的本质。也就是说,教育是造就人的本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1],包括四大本质要素:实践本质、社会本质、人格本质、生命本质。这些本质要素的品质就是人的素质。相应地人也具有四大素质:实践智能、社会品德、人格精神、生命健康,简称智能素质、品德素质、人格素质、健康素质。人的本质及其要素是在生活实践中培养造就的,人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客观规律、内化社会文明,逐渐造就了自己的四大素质和全面本质。 由此可知,素质是人的本质要素的品质;素质教育就是全面优化人的本质要素品质的教育[2],包括优化品德素质的德育、优化智能素质的智育、优化人格素质的美育和优化健康素质的体育。人的四大素质分别通过德育、智育、美育、体育进行优化培育。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自身本质的再生产和人的素质的再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理论实践等层面,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生育和教育都属于人的生产实践,所不同的是,生育生产人的生命,教育生产人的本质;生命的生理特质叫做生理素质,人的本质要素的品质叫做人的根本素质或本性素质(简称人的素质),二者有根本的区别。刚出生的新生儿只是自然人,还不具备“真正的人”(马克思语)的本质——创造文明的社会实践,不具备上述四大本质要素和四大素质;他(她)只是具有了作为生命要素的生理素质,而不具有作为本质要素的人的本性素质。我们平时所说的人的素质、国民素质、学生素质,就是指人的本性素质,即人的本质要素的品质,而不是生理素质。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学的重要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法律,不可或缺,这就是我们的素质教育观。 (二)关于人的素养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文化教育内化社会文明,通过实践认识客观规律,通过教育获得文化知识,逐渐形成了训练有素的文化教养与文明修养,内化为习惯和性格,这就是素养。所以,素养是人内化为习惯与性格的文化教养和文明修养。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和人类的一切创造。文化即人化,如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人改造过的世界,叫做人化世界,即人类创造的新世界。文明则是文化的积极成果,如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观念形态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如文化藝术、文化教育、文化水平等;精神文化的积极成果即精神文明。所谓素养就是人通过文化教育所获得的文化教养和积淀的文明修养,包括内化为习惯和性格的精神品格、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等。 (三)素养和素质的关系 素养和素质有什么关系呢? 素质和素养是有共同交集的近义概念,他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经常通用,但也有区别。 教育学上的“人的素质”是指人的本质要素的品质,也即人的本性素质、根本素质。人的本性素质与人的生理素质是有根本区别的。新生儿的生理素质是先天胎生的,他还不具备人的本质本性,因此人的本性素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实践和教育造就的,是内化和积淀为个体本性的社会文明。因此,素质和素养都是后天造就的人性特点。所不同的是,素质是内化为人的本质要素的文明特性,而素养是内化为习惯与性格的文明特性;素质是社会文明已经内化为个体的本质属性,而素养则是社会文明内化为个人习惯和性格,形成熟练的教养、学养和修养,尚未形成人的本质特性。所以说,素质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本质属性,而素养是相对变化的内化过程的文明修养;素质是质,素养是量;素质是纲,素养是目;素质是素养的终极阶段,素养是素质的形成阶段;素养是素质的细化与表现,素质是素养的概括与实质。如素质教育专家柳夕浪先生在《教育科学研究》上著文所说:“素养是素质的下位概念”[4]。 有些学者把人的素质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类,认为生理素质是天生的“不可教”的,心理素质是“半可教”的,社会文化素质是“全可教” 的,而“社会文化素质”就是所谓素养。由此认为“素质教育”概念是不准确的,应当用“素养教育”来替换;素养既是人的教育目标,又是学科的教学目标,而素质只能作为人的教育目标,而不能作为教学的目标。这些对素质概念的曲解、对素质教育的否定是完全错误的。教育是发展人的素质而不是创造人的素质的社会活动,其作用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尊重规律、积极引导。我们的体育课程和生理课程不就是优化发展人的生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吗?我们的人文教育、心理教育和美学艺术教育,不就是陶冶情噪、强化意志、优化人格、美化心灵的心理教育吗?我们的德育、智育不都是各有侧重地进行科技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心理教育和健康教育吗?由此看来,一切素质都是可以教育的;素质教育是对人的本质进行全面的优化培育,包括德智体美、理论实践综合教育,造就“人的全面本质”,所以它是真正的教育;而那些把教育理解为读书、教书、考书的人,才有“素质教育不准确”的错误观。 需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从中央提出、政策推进到纳入法律、强令执行,先后经历了20余年,效果并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论不清、概念不明,大纲未订、课程未设,教学不力、考核无方。仅就理论概念而言,有些学者混淆了人的生理素质和人的本性素质的区别,将人的本性素质误认为生理素质,而对素质概念和素质教育的合理性产生了严重的误读与曲解,认为素质是“天生的”“不可教的”,进而否定了素质教育的合理性。这是根本错误的,是对纳入国家法律的素质教育的曲解和否定,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上所述,教育是造就人的本质特性的社会实践,教育的本质是人类本质的再生产和人的素质的再创造。教育意义上的素质是人的本性素质,是人的本质特性的品质,而不是生理特质;人的素质是后天实践和教育的结果。因此,素质和素质教育都是科学概念,素养是素质系统的子系统,素养是素质的具体范畴和文化表现。如表1所示: 人的素质和素养结构 1.品德素质(社会品德) (1)政治素养: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信仰信念,人生道路及其表现; (2)思想素养: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路线,思想方法,处事方式等; (3)道德素养: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精神,行为规范,道德表现等; (4)风纪素养:法纪意识,民主作风,群众观点,效率观念及其表现。 2. 智能素质(创造智能) (1)科技素养:认识与改造宇宙自然的知识与本领; (2)人文素养:认识与改造人类社会的知识与本领; (3)智力素养:关于认知思维与创造智能的知识与本领; (4)创新素养: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新产品的智慧能力。 3.人格素质(心灵品格) (1)情感素养:喜怒哀乐、爱恨好恶、惊恐欲厌、悲欢荣耻等情感态度; (2)意志素养:坚强软弱、勇敢怯懦、自信自卑、顽强脆弱等行为指向; (3)理智素养:自由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品格; (4)美艺素养: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美感体验与创美本领。 4.健康素质(生命健康) (1)体质素养:身体结构与器质,体脑发育,体质健康,体脑协同等; (2)体能素养:身体功能与效能,体力,速度,耐力,神志,胆魄等; (3)生活素养:生存能力,生活技能,劳动技术,创业本领等; (4)防卫素养:安全意识,抗灾技能,军事素养,防卫本领等。 (四)素质素养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课程教学素质化。素质教育落实不力,关键是国家教育部门没有制定素质教育大纲,没有按照素质教育大纲科学设置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的素质涵盖德智体美等方面、理论实践等层面,只有全面发展、全面考核才有真义;素质课程应当体现学科基础课、学科实践课、综合通识课、综合实践课四结合;素质教学应当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智能、精神品格与创新智慧相结合,自主探究、合作研究与集中讲授相结合,决不能实行纸上谈兵、灌输教条、缺德少能、扼杀创造;素质考核应当实行理论实践、德智体美综合考核,实践标准为主、理论标准为辅,而决不能片面实行书本知识考试,纸笔测试、试卷选才、以分取人。 二、关于“核心素养”与智慧教育 (一)核心素养 上文谈了人的全面素质和全面素养,人的核心素养就是人的全面素养的核心。人的核心素养就是人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必备的优秀品格、指导思想和关键能力。扼要地说,核心素养就是信仰信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精要地说,核心素养就是智慧。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全面扼要地体现如下要点: 1.社会实践(人的本质) (1)劳动创造:①体脑劳动与生产实践;②创造文明与造福人类。 (2)社会交往:①遵纪守法与和谐共事;②平等竞争与合作共赢。 2.科学文化(人的智能) (1)科技智能:①科学精神与科技知识;②科研探究与创新能力。 (2)人文精神:①唯物史观与人文知识;②民族精神与人民正义。 3.精神品格(人的灵魂) (1)情感意志:①真善美强与忠孝节义;②深情爱民与壮志报国。 (2)信仰信念:①唯物信仰与共产理想;②文化自信与兴华信念。 4.自主发展(人的根基) (1)学习研究:①博学精研与求是创新;②综合集成与明哲生慧。 (2)健康生活:①强心健体与生命活力;②开发潜能与自强不息。 实质上人的核心素养、根本素质、核心本质就是人的智慧。 (二)智慧教育 智慧是人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创造文明、造福人类的本质力量和自强不息的能动活力,具有哲理性、价值性、创新性、文明性。智慧是人的最高本质、根本素质、核心素养。知识、智能、素质、素养都是中性词、双刃剑,有好坏善恶之分;智慧是德才合金、造福本领,全是正能量,是人的大智大德大勇大美的精神境界。知识传承文明,智能实践文明,智慧创造文明。中国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西方教育注重能力培养,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超越中西,注重造就智慧,特别是创新智慧、大成智慧,培养大成智慧创新人才。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指出:“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等时代巨变,世界各国出现了对‘高素质、创新型、领袖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才培养应该由知识教育转变为智慧教育。”“智慧是人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改革和文化建設的制高点。中国教育就应当以达到这一境界为最高目标,并以此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旗帜。没有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导,未来的教育改革仍然是茫无头绪。”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访谈时指出:“要向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华智慧和中华力量。”智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高级形态,实施智慧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民族的呼唤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 钱学森积数十年的研究创立了“大成智慧学”和“大成智慧教育”。大成智慧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论和信息技术,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精华之大成,构成以马哲为灵魂的人类智慧体系,包括“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人类知识体系)和“大成智慧工程”(解决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方法);大成智慧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大成智慧学为智慧源泉与课程体系,以马哲指导、综合集成,文理结合、理实统一,人机联网、明哲创新为方略途径,面向全民培养大成智慧、造就创新英才的教育体系。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是全球唯一用马哲思想和大成智慧学造就大成智慧创新英才的教育体系,是全球最先进、最合理、最优越的教育体系之一。 中小学“四位一体” 智慧课程体系 学科基础课: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9门国家学科课程; 学科实践课:学科科研、学科实习、体音美信、社团活动等活动课程; 综合通识课:十大科技、创新思维、网技编程等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课:社会实践,群众工作,研究性学习实践课程。 大学“四位一体” 智慧课程体系 本科专业课:学科哲学、专业基础、技术科学、工程技术; 专业实践课:学科科研,学科实习,社团活动、工程实践; 综合通识课:马列哲学、十大科技、创新思维、美学艺术; 综合实践课:社会实践,群众工作,科技创新、研究性学习。 (三)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国家教育部委托北师大研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流是好的,但有如下严重缺点: 一是用心理学概念诠释教育学的概念。品格与能力都是心理学概念,不能涵盖教育学的德智体美主要素质和关键素养,很难形成完整准确的教育基点、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操作抓手和考核标准,勉强泛化有失严谨,恐有危害; 二是缺乏对唯物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科学世界观、辩证方法论的明确表述。所谓“人文底蕴、人文情怀、人文积淀”基本是“普世价值”观点,基本上没有社会主义人文思想,跟资本主义人文思想没有什么两样。难道人文领域不讲意识形态了吗? 三是淡化劳动实践、创新智慧。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创新智慧是人的核心本质。文中所谓“劳动意识”“创新意识”言不及义,只是提出学生要有“创新劳动方式的意识”,并没有创造、创新的思维与实践,没有对劳动实践赋予创造文明、造福人类、发展人类的神圣内涵、崇高地位与光荣本色。劳动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生活、创造了文明财富、创造了人类世界。《核心素养》这样淡化创新实践,还有什么核心素养可言? 四是割裂了素养与素质的紧密联系,抹杀了素质教育的合理性。只字不提素质和素质教育,大有用素养教育代替素质教育的态势,犯了上文所说“有些学者”的理论概念错误,影响极其不好。 以下是《中国教师报》的一段评论,也许有点刻薄,但却是事实:“如今,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坐标。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有一个重要指向,那就是核心素养。但是,你是否发现,核心素养概念虽然被喊得震天响,课堂却涛声依旧。言说教育的话语体系虽然早已进入素养时代,教育教学行为却尚未迈入。我们言必谈的核心素养,到了教学实践中却不见踪影。”我同意对“核心素养”既不“捧杀”也不“棒杀”[5],而是要反思、改进、改革。中国教育需要来一个大变革,弘扬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实行智慧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王和平.试论人的素质及其结构[J].创新教育,2007,(4). [3]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9-09. [4]柳夕浪.從“素质”到“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5]褚宏启,尹后庆.不应对核心素养“捧杀”或“棒杀”[N].中国教师报,2017-03-28. [责任编辑:李利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