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范文

    赖颖

    摘 要:操作风险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失效、操作失误等等原因导致的风险。商业银行从诞生之日起操作风险就陪伴其左右。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全球银行均暴露出严重的资本数量不足及质量欠佳的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便是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本文将借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操作风险;风险管理;监管资本

    在次贷危机中全球银行均暴露出严重的资本数量不足及质量欠佳的问题,2010年9月27国央行代表在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管理层会议上对《巴塞尔协议Ⅲ》达成共识。同年11月此协议于G20领导人首尔峰会上通过。该协议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内容为:全球各商业银行将一级资本(普通股)核心资本提升至4.5%;并增加2.5%的留存超额资本(普通股)要求;增加4%的杠杆率监管标准。其目的是提高监管资本的质量和数量。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仍以传统贷款业务为主。随着银行总资产规模的扩大,银行自身的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风险也在不断地扩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普惠功能和无界经营的特征使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受到极大影响,为了与带有先天互联网基因的纯互联网金融机构争夺业务,商业银行在放低大众投资门槛,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回归以充实资金规模。在此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为了满足银行业务要求而降低用户门槛放低实际要求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操作必然增加银行的操作风险。比如利用欺诈或是其它操作性方面的风险导致大量损失,甚至引起一些大公司被迫倒闭如无赖操作员里森利用“错误账户”操作迫使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知名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系统不完善、权责不明、流程不规范。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各大银行都有总的操作风险控制的宏观标准,但是个性化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还比较薄弱。首先,任何一家银行都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操作风险的计算。在世界已发生的商业操作风险中,大多数操作风险事件都是非常规性事件,这些已发生的操作风险所产生的数据多属于高频率、小损失事件的数据。因此,由这些数据不具有普遍性,而有此推理出来的解决方案也无法推广使用。其次,操作风险属于内生性风险,它受银行内部管理系统的结构、效率和控制能力的影响。最后,在评估操作风险时,业界有一个习惯要互相借用数据,但因为内部及外部数据的处理、情景及经营环境和内控因素分析等不一致,容易产生错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商业银行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商业银行体系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尤其是国有控股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借贷款业务中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银行体系组织管理方式一方面为明确职位权责,另一方面又多头管理。出现问题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

    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管理问题。一是业务不熟造成的非恶意操作错误,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本身的复杂和多样性加之对业务流程管理监管不到位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比如人员操作时产生的系统录入错误、记账错误、现金差錯、系统业务遗漏以及其他错误。另一方面又由于人员匮乏,对操作人员缺少有效监督,隐瞒操作风险的现象普遍。另一类,是银行内部人员利用管理漏洞,内外勾结违规贷款造成不良贷款等恶意违规问题。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解决办法

    首先,从商业银行组织管理结构入手,增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参考国际风险管理标准并结合自身银行的风险类型特征进行风险控制。提高商业银行管理层风险控制管理意识和组织管理水平。从顶层设计与风险管理工作相关的权责利其实对基层的具体风险管理业务监督管理流程。增加相应的风控人员分别对高层和基层进行风险提示并指导行动。

    其次,规范业务流程,实时跟进及时纠错,定位“零差错”。一方面,规范柜面操作人员的基本业务流程,通过开展业务比赛和内训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热情,降低职业倦怠感和业务出错率。另一方面,可利用人工智能设备替换人工,减轻基层操作人员业务量。随着网络的发展,还可以考虑柜面业务操作人员只处理设备无法解决的特殊业务,同时能够以老带新、培养业务骨干人员,规范人员业务操作流程,增加岗位互查机制,降低业务操作风险。

    最后,借鉴世界各大商业银行惯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利用内外部审计双管齐下防止操作风险出现。此外,还可利用技术工具进行定性定量数据分析进行操作风险提示。如引言所提《巴塞尔协议Ⅲ》中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保有率的要求。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第一资本充足率;第二监管原则及第三市场约束,三大支柱结合作用。损失分布法一种高级衡量法既要满足定性的原则也要满足定量的原则。《巴塞尔协议Ⅲ》定量原则包含稳健标准、具体标准、内部及外部数据的处理、情景及经营环境和内控因素的分析。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规定,用于计算监管资本的内部操作风险计量方法中所使用的数据,对内部损失数据不少于5年观测,银行若是初次使用数据可宽限至3年,但不管这个内部损失数据是用来计量损失还是仅为验证。因为损失分布法的使用对数据有严格要求。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全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风控工具之一,这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来讲是一个有利的促进。

    参考文献:

    [1] 卡罗尔·亚历山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2005.

    [2] 宋敏燕.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J].时代金融,2017(20)

    [3] 高晓霞.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2(36).

    [4] 谢罗奇、李小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