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与经济融合实证研究
范文

    摘 要: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时期,国家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乡村脱贫成果,推动城乡融合进程。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战略性和前提性工作,如何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实现产业健康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是一项有效途径。当前,乡村旅游已经蹚出了全域旅游的新路子,为振兴当地产业,提高村民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从甘肃省庆城县为例,对乡村旅游的经济融合作用做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也在飞速提高,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外出旅游,以提升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品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和不断发达的城际城乡交通网络,让近距离的周末游备受欢迎。城市周边的城市和乡镇旅游不断火热,伴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提出,为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又添加了新动能。全域旅游倡导当地将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既要丰富游客的体验,更注重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一、全域旅游理念带动乡村旅游的实践探索

    全域旅游业态是以旅游业为基础,带动当地特色的多元产业统筹协调融合。落脚到乡村旅游上,乡镇借助国家大规模交通设施建设带来的红利,深度挖掘当地的地域和人文特色,结合产业扶贫和农村产权改革,引入以旅游+产业+互联网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文旅企业的价值开发与传播,结合当地农、林、水自然资源和人文风貌,在专业性龙头企业的带动指导下,打造具有优势特色的旅游品牌,以吸引全域的游客,以旅游促产业升级,以产业结构转型推动旅游质量提升,联动支撑,融合发展。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模式,在近五年时间把城郊乡村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文化特色小镇,其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的又一大支柱行业。2015年,庆城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的现实条件,受益与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的积极推动,认真分析研判该县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探索脱贫增收的新动能。最终确定了以“旅游+”为主线的产业脱贫路径。着力打造“周祖文化名城”,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体系。以周祖农耕文化为特色品牌,进一步对周祖陵自然旅游景区进行优化改造升级;以古色古香建筑回忆为主线,着力打造马嵬驿古建筑群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综合旅游集群。周祖陵景区立足庆城县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这一历史背景,积极营造追忆农耕文化的景区环境,打造农耕博物馆、农耕历史文化长廊,设计多样的体验式娱乐活动,主要针对具有“三农”情结的游客群体。马嵬驿古城配套周边的水上乐园、玻璃栈道、薰衣草庄园等观赏和游玩区域,重点形成以历史回味为主线,涵盖自然风景观赏、儿童教育、历史文化传承、身心放松娱乐等全功能多领域的旅游综合体。重点针对周边县乡和本县乡镇村民、周边市区市民的各年龄段群体。其中周边县区和市区的游客占比较大,外省游客的比例也在逐年呈上升趋势。目前庆城县共有A级景区5处,其中4A级2处;星级饭店1家,乡村规模性的农家饭店50余家;旅行社3家,当前庆城县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多元丰富,游客结构也向全国逐步延伸,逐渐形成全域旅游的新布局。其中,乡镇历史文化游、节日度假游、各类疗休养等占比不断提高。

    二、当下乡村旅游体系的短板分析

    (一)乡村文化挖掘力度不够,项目同质化

    乡村旅游要突出特色,必须挖掘自身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历史人文底蕴,即乡村文化。它是乡村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特色,根植于祖辈劳动民对土地的辛勤劳作和乡里乡亲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之中。它可以是自然风光,也可以是风土人情,更可以是将革命历史传统。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盲目攀比和模仿气息盛行,为博取游客眼球和媒体关注,过于追求新颖和奇特,过度的城市化开发,建设各类大型游乐设施,短时间内或许会吸引部分游客,但长期来看,忽略了乡村本质的特色,没有挖掘出特有的内涵,让其原有的乡村风貌不复存在[1],乡村的特质和底蕴也被覆盖,乡土文化也被城市景观和设施代替。如镇原县彭阳古城和肖金镇草莓采摘园等,在旅游项目上的游乐园、采摘园、农家乐等,在其他的乡镇上都能遇到类似的设施,这样久而久之,游客失去新鲜感,体验感也下降,客源也就流失,继而导致前期投入资金存在风险,资源造成浪费[2]。这样乡村旅游就背离了其发展的初衷,以乡村特色来吸引游客,通过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给游客有别于城市的另类风光。例如在滨州市的一处古建筑风格的村落,在开发时过度重视现代城市景观,导致其乡村风土气息已经荡然无存。

    (二)各地缺乏乡村旅游开发协调配合机制

    当前,庆阳市各县开发的古城、古村落和乡村风情园都是独立运行,并未有合作打造庆阳整体乡村旅游名片的观念,属于九龙治水、各管一头。旅游产业能够带动乡镇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环境成本低,资源消耗较传统工农业生产也有较大优势,旅游业应大力推动产业的融合,与当地的种养殖、渔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业相结合,以旅游业带动产业增收,增加本镇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实际收入。当选,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还处在较为低水平的阶段,还在不停探索和试验,各地的都急切想通过旅游快速的带动经济增长,没有从战略角度去长远规划乡村旅游的布局,就会引起各地竞相模仿。由于各地缺乏统一的协作与规划,各地村民群众的参与度低,不能很好发掘地方的文化特质,也没有相互交流借鉴、互通有无,就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单打独斗,缺少战略引领和地域要素支撑,这种模式很难长久,风险较高,需要及时地加以转变[5]。

    三、产业与区域联动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

    (一)高标准谋划全域化的乡村旅游体系

    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间和行业间就要打破原有壁垒,结束各自为政的发展形势,形成多区域、多行業联动,行业间互为支撑、取长补短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因此必须要站在全局高度来规划乡村旅游体系的布局。同时,谋划时要保留乡村文化底蕴,对历史传承的优秀的民俗民风、生活习惯、民间艺术、自然生态景观、工艺作品等都要做好保护和宣传,这些都是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利用这些元素去设计创新具有“乡土味”的文旅活动,对不适应现实要求的村容村貌进行美化,并维持好有传承价值的历史风貌。

    (二)优化乡村布局,多元产业带动

    一是要对乡村内的各功能区进行统一有序的规划设计,。对观赏区、自然风景区、休闲娱乐区、文化展示区等做到统筹管理,发挥集群优势,高标准地配套硬件设施,破除以往小、散、乱的经营模式。二是推动多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地促进当地农、林、牧、渔优势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入联动,以庆阳为例,该市打造“四区四带”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布局,环县适合发展肉羊产业,且有红色革命基因,就可以依托高铁的交通优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并且推动羊肉为主的饮食文化推广,形成合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三是通过旅游业带动新型农民培育质量提升。产业发展的目的是惠及农民,在进行产业培育中,要注重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民企业主的培育和培训,让他们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新的经营理念,更专业的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多样的生产技能,帮助他们早日脱贫、早日步入小康社会。

    (三)建设现代乡村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旅游产业得以兴旺,离不开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旅游业是服务业的分支,与传统的生产制造业在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规律上有较大不同,但都需要资金链、信息链、价值链的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在前期要做好品牌打造和媒介宣传。必须结合乡村本身的文化历史底蕴来塑造旅游品牌,并确保品牌的独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全域性、实时性地优势,丰富品牌宣传渠道,一是政府扶持增强线下和传统线上的传统媒介传播效能,二是乡村发挥群众优势,加大自媒体的应用范围和程度,利用直播平台进行旅游品牌推荐,加入网络游戏等年轻元素,吸引年轻群体。

    在旅游中途,可以创新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借助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时空体验区,让游客可以感受历史上的乡村风貌,打造体验式娱乐区,增强游客的参与度,比如历史的战争要塞可以加入游戏元素,让游客切实感受其历史再现并融入其中,必然会提升游客兴趣。在广受诟病的旅游购物环节上,乡村旅游模式要多措并举就提升游客购物的愉悦和满足感,一是切实保证旅游产品质量,确保游客买的商品物有所值,二是赋予商品更多的外在元素,比如迎合游客的乡恋情感,设计针对性强的纪念品等等,在支付方式上面可以探索更新颖的无感支付、生物识别支付模式,增加购物便利性[6]。在旅游结束后,做好客户的意见收集和问题反馈工作,同时保持与游客的动态联络,可尝试实行会员制,拉近与游客的距离,不断把景区的动态和变化推送给游客,从单纯做旅游转型为旅游+社交+情感维系的融合模式,从请游客来转变为游客自发来的营销模式,再结合乡村特色的品牌宣传,让乡村的旅游形象能够在更广区域内传播,同时维系更多地域的游客,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忠实度。

    结束语:

    全域旅游理念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与当地经济的深度融合,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当地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属地责任,当好父母官,创新思路,勇于探索,真正让乡村旅游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刘焕庆,吴健.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延边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东疆学刊,2017(01).

    [2]吴恒,马华泉.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5).

    [3]郑知廷.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镇“五位一体”发展机制研究——以杭州市淳安县威坪镇为例[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18.

    [4]廖碧芯,张河清.全域旅游视角下博罗县乡村旅 游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7(01):48-53.

    [5]吴恒,马华泉.全域旅游視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5):66-68.

    作者简介:谢飞(1978-),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