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基于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维 |
范文 | 王雷 摘 要: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发展环境更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所以必须要对传统的发展思维进行转变,从战略高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以提升发展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就围绕这一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在介绍新常态含义、特征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区域经济战略发展空间演变,并提出一系列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战略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新常态;战略思维;措施 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成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成效。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在新常态背景下其发展并不是十分顺利,亟待对传统的战略思维进行转变,融入新的发展思路。我国在经历了多年发展之后,经济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回暖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经高于世界平均经济水平,这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更为有效,发展活力更高,这也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起点。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所以其战略空间也有了较大的变化,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所以必须要从更高的层面对其进行规划和引导。 一、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概述 (一)新常态的含义 最初“新常态”一词是在2008年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提出来的,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习总书记提及了“新常态”,至此该词语受到了多数人员的关注,也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代表性”词语。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新常态具有一个挑战、四个机遇和三个特点。一个挑战指的是我国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加强团结与协作;四个机遇指的是新常态下虽然我国经济总体性的增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然而实际增强却较为可观;经济结构不断进行升级与优化,前景更为稳定;经济整体增长出现了平稳趋势,且增长动力更多;政府深化开展简政放权,促进了市场活力的全面释放;而三个特点则指的是经济发展从最初的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逐渐开始向创新驱动方向转变;经济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升级与优化现象;经济增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快速增长,而是中高速增长,对质量更为关注。 (二)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 从经濟学层面来看,区域具有技术、人力资源科学分配、产业分工协作、生态与经济社会等领域协调发展的特征,区域可以促进各个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带动国家整体稳定发展。因为不同区域的区位不同、优势产业不同、人口不同、技术不同等,各个区域也表现出独特性特点,当前各国在实际发展中对区域经济发展都较为关注,并结合不同国家的现实发展情况进行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制定,试图对各个区域进行引导,实现不同区域的有效衔接与互补,提升发展水平。我国自从有效实施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各区域开始打破壁垒,实现深度融合。因为我国地域面积较为广阔,而不同地区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且产业分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区划影响,所以东西部经济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从2015年开始我国政府对各个区域进行了有效引导,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象已经开始得到调整,不同地区政府也积极实施了结构转型与升级引导。且在三大战略的有效落实中,各地区经济协调性更高,差距出现了明显缩小的现象。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空间演变 (一)产业技术空间 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大规模市场产业空间得到了快速拓展,并生产出了很多性价比较高的产品,这些产品在总体市场份额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不过企业产品以及产业技术空间却较为狭窄,可替代性较强,且企业由于受到激烈竞争的影响也没有较高的利润。从本质来看,当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原因主要在于产业技术空间较为狭窄,因此亟待对技术进行革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必须要提升对技术的重视度,要对产业技术空间进行关注,以此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空间进行开拓。 (二)资源要素空间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各个区域应当立足于自身优势资源,做好合理分析与管控,适当对要素空间进行适当拓展,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时代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采矿、开发区建设以及土地建设等很多方面都提升了重视度,推动了城乡面貌的改善,并且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城市交通拥挤情况得到缓解等,不过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能源供大于求、房屋空置等,还有很多地区过度对不可再资源进行运用,导致资源面临着枯竭的现象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说明各区域在发展中没有对资源要素进行科学分析,导致空间吸引力下降,且资源优势没有得到良好运用,对于经济发展无法带来有利作用,亟待对资源要素空间进行科学拓展。 (三)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也是重要的空间资源和要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必须要注重对文化空间进行拓展和营造。比如美国硅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其该能力其他地区难以轻易复制和模仿,这就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都具有自身的独特特征,且不同区域中工业文明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如有采掘文明、地产文明、金融文明、制造文明、贸易文明,而在这些文明中制造文明则发挥的是决定意义,在制造文明相同的背景下,产业文化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如我国区域产业文化存在十分显著的地产文明特征,而制造业又有较强的模仿、从众等特点。我国产品通常有规模大、高性价比、薄利多销的特点,且产业附加值较低,没有较强的文化特色,导致产业文化发展空间较窄。且我国很多消费者都缺乏鉴赏能力,对产品物质功能往往较为关注,这导致我国产业文化空间发展面临着一定的限制因素,亟待进行文化空间的拓展。 (四)地缘战略空间 地缘战略空间是其他空间的基础,不管是产业技术空间也好、资源要素空间也好,还是文化空间也好,都是在地缘空间基础上发展与演变的。当前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地缘经济和政治格局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且随着新技术、新科技的快速发展欧亚大陆中的海洋新通路以及“互联互通”得到了快速拓展,这会对全球世界经济发展以及政治格局带来更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所提出来的“一带一路”战略更是与国际趋势相适应的,在中国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将会推动世界形成第三大地缘战略区域,即大陆兼海洋的混合型东亚辖区,所以在全球地缘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国东中西三区域的战略空间都会产生变化,我们应当积极适应新常态发展,有效对地缘战略空间的形成进行推动,并形成与新常态相适应的地缘战略空间思维。 三、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战略发展的措施 (一)对新常态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就当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常态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对新常态进行认识,并主动适应其发展,这就需要从主动创新、应对变化两个层面入手。因为各个区域经济都是处于变动过程中的,且经济增长格局也并非固定不变,必须要对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条件等进行全面分析与考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其发展如何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速度、质量等,所以必须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态势以及因素变化等进行研判,并合理调控其发展力度、发展方向等。另外,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政府必须要引领区域创新,从政策、方法、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倾斜,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发展。 (二)做好空间协同并有效把握新常态 区域经济虽然指的是一个独立性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但是各个区域之间是存在诸多联系的,任何区域都不可脱离其他区域而独立发展,否则将会失去发展动力,只有加强空间协同,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政府要对各个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做好优化,推动不同区域实现协同发展,在制定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要考虑各个区域的协调性,实现各个区域的战略组合,形成新型经济发展格局。同时各区域还要对新常态进行科学把握,实现区域空间关系协同以及区域主体关系治理协同。因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多元化态势,各个区域面临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及利益矛盾等,所以要想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就必须要构建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好地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发挥,并加强地区与地区、地区与中央利益改革,对政府间事权有效进行划分,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三)从法律制度入手,完善“上层建筑”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政府应当构建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从法制方面入手进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引领,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长远规划、配套政策等都进行健全,且还要做好功能定位,构建科学的规划机制管理体系等。同时,要对中央与地方职责进行划分,做好事权的明确,构建科学的利益调节机制。要坚决抵制各区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避免出现地方保护主义,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营造较好的环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引导,需要政府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市場失灵情况进行改善,然而因为政府与市场之间是互消互长的关系,在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候政府应当适当对自身的干预程度、干预方式等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更好的作用。 结束语: 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要素空间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思维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无法与新常态发展相符合,所以各区域必须要对思维进行转变,积极迎合新常态,做好改革与创新,为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肖远.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区域性发展的探索——以江苏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 [2]杜静.试论基于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8). [3]沈玲.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