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数据背景下苏州城市活力与空间优化路径研究 |
范文 | 李正伟
摘要: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苏州城市高质量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分析苏州城市历史价值、多元文化与空间活力等因素的关系,重点放在获取苏州中心城区姑苏区空间活力动态多源大数据,运用空间热点分析方法,对其空间活力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出制约苏州中心城区空间活力的关键因素,探索苏州城市活力空间优化具体对策。 关键词:多元大数据;城市活力空间;问题;路径 1.研究背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未来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强调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提出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包括苏州在内的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据苏州市公安局流动人口大数据报告,苏州已经是江苏省第一、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截至2018年常住人口达1000多万,共有外来人口830余万。作为长三角经济第二位的苏州面对城市人口骤增、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社会空间割裂、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等城市病问题,如何科学规划好城市空间,营造好区域空间活力,为苏州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课题。 2.苏州市中心城区空间活力实证分析 通过对苏州中心城区姑苏区实际调研,搜集城区空间活力相关动态多源大数据,形成苏州市中心城区空间活力现状调查报告,并对当前苏州市中心城区空间活力现状分析、空间活力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2.1研究样本范围 以苏州市中心城区姑苏区为研究样本,借鉴苏州市总体规划和第四次经济普查相关数据,借助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充分利用百度地图热力图工具和业态POI等获取相关动态多源大数据,对苏州中心城区局部地区一周空间活力变化进行分析。 2.2数据来源 2.2.1借助百度热力图 为了搜集数据需要,选取2019年5月27日到6月2日持续一周期间的苏州市中心城区姑苏区间范围内的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时间选择一天的7:00到23:00,利用爬虫程序每1小时为频率截取热力图数据,合计截取热力图263张,作为本课题研究基础数据样本。 2.2.2借助业态POI数据 本次研究的业态数据利用API软件,基本涉及餐饮、购物、旅游景点、金融、教育、住宅、生活服务、行政办公、住宿服务等十类业态信息,借助高德地图获取2019年5月份的POI数据,数据量合计22546条。 2.3城市活力空间的时空变化 通过对人群出行行为研究,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特点,城市居民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以周为单位,另外休息日(周六及周日)和工作日(周一至周五)的人群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3.1休息日动态分析 除了从事休闲服务的就业人员外,休息日人群出行活动安排会呈现整体后移现象,因为休息日不需要工作。以周日(6月2日)百度热力图各时点矢量化处理的部分数据为例,分析休息日城市空间活力的变化特点(见图1)。 (1)上午(7:00-12:00)——人群由居住到休闲,空间相对集中到空间分散 休息日7:00-12:00时间段是城市人群由居住活动转变为休闲活动。从区域范围来看,7:00-9:00的活动空间相对集中在观前街、石路、南门等几个居住片区内;9:00-12:00,随着通勤比例的上升,广济南路、三香路、火车站广场人群活动频度较高,但集聚态势不明显,城区整体活力有所提升。其中7:00-9:00集中在居住区活动,区域内整体活力不高;9:00-12:00时间段人群逐渐会出行活动,选择休闲活动为主,因此城市空间活力从集中居信区向周围空间分散。 (2)下午(12:00-18:00)——人群向休闲娱乐空间集聚 从区域范围来看,12:00-15:00的活力空间集中在广济路、凤凰街、十全街、人民路沿线地区,以餐饮为主。进入15:00-18:00,人群选择购物、休闲娱乐活动,活力空间开始集聚,向观前街、石路、南门集聚。由于通勤比例的下降,休息日12:00-18:00时间段休闲娱乐场所空间形成城市活力空间。 (3)夜间(18:00-23:00)——夜生活空间人群相对集聚 休息日18:00-23:00时间段仍旧是人群主要的休闲活动时间,人群进入睡眠时间相比工作日会推迟很多,活力空间明显体现在观前街乐桥片区、石路片区和南门地区的集聚特征,高于休息日15:00-18:00的集聚程度。相对于工作日21:00-23:00的活力空间而言,休息日进入21:00后活力空间集聚程度远高于工作日,人民路、干将路沿线、苏站路的居住片区逐渐呈现活动集聚。 2.3.2工作日动态分析 以工作日周三(5月29日)百度热力图各时点矢量化处理的部分数据为例,分析工作日城市活力空间的变化特点(见图2)。工作日由于受到上班时间限制,通过对周一至周五百度热力值数据分析,城市人群活动其结果呈现很大相似性特点。 (1)上午(7:00-12:00)——从居住到工作,空间从相对分散到空间集聚 工作日7:00-12:00时间段是城市人群从居住活动转变为工作活动,其中7:00-9:00时间段表现为部分居住活动和从居住到工作通勤活动;9:00-12:00时间段表现为工作活动。城市活动空间由居住空间向工作区域空间集聚。从区域范圍来看,6:00-9:00时段各区域活力空间分散,沿城市主干道北环路、南环路、东环路分布,在南环、杨枝塘、学士街等几个居住片区内出现人口热度高峰;由于工作空间地理分布,9:00-12:00段随着通勤比例的下降,人群向观前街-临顿路、石路—山塘、凤凰街、南门、东环等地区集聚,形成了明显的圈核特征。 (2)下午(12:00-18:00)——从工作空间向休闲空间集聚 工作日12:00-18:00时间段是城市人群从工作活动转变为休闲活动,相比较9:00-12:00时段由于工作空间圈核布局导致城市活力空间的集聚,15:00-18:00休闲娱乐场所的空间集聚导致城市活力空间的逐步集聚。从区域范围来看,12:00-15:00段的活力空间与9:00-12:00段相似,变化不大。15:00-18:00段由于观前街、石路、南门区域内购物、餐饮、娱乐等休闲设施功能布局完善,人群呈现较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 (3)夜间(18:00-23:00)——从休闲到居住,由空间集聚转为空间分散 从区域范围来看,18:00-21:00时段的活动空间与15:00-18:00段相比,护城河以西沿干将路活动频度明显减弱,观前地区和石路地区集聚了较高的活动频度。21:00-24:00,学士街、观前街、山塘街地区活动集聚程度开始下降,三香路沿线学士林别墅以及干将路沿线等高档居住区成为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通常城市人群18:00-21:00段持续一定的休闲活动,21:00-23:00段开始居住活动。因此,在工作日18:00-23:00时间段城市活力空间从集聚转为分散过程。 3.制约苏州中心城区空间活力的关键瓶颈 3.1公共环境恶化,服务布局和供给不足 姑苏区通常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居住人口密集、环境面貌较差等“城市病”。近些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狭小的街巷中经常能够看到随意停放的车辆。古城面临的产业空心化、年轻群体外迁以及部分街区的住房及公共环境恶化相互关联并有加强的趋势。产业空心化意味着中高收入工作岗位的减少,与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一起,加速了高收入年轻群体的外迁。 3.2出行结构不合理,城市交通效率降低 苏州中心城区姑苏区是人口密度高、城市功能多、出行强度最大的区域。姑苏区的出行量约为115万人次,其中内部出行占38%,进出古城占62%。由于受到城市轨道交通修建、城市维修、出行高平峰等因素影响,城区交通整体效率和可达性不高。以姑苏区为首的古城区已成为最拥堵区域,人民路、干将路等古城内“三纵七横”的主次干道高峰平均行程车速仅为每小时14.2公里,远低于苏州市区范围内每小时23.3公里。 3.3人口结构老龄化,户籍常住居民比例不断降低 姑苏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常住户籍人口数量上升放缓,城市空间活力后劲不足。由于受到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古城区,导致城区常住人口增多,但大都是低端服务业从业者,城市人口结构呈现多元文化特点。工作中接触到的很多住在古城私房中的本地居民表示他们的子女普遍不愿意像他们一样继续住在老房子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去周边区域的整体开发的居住小区中置业。 3.4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产业基础薄弱 从姑苏区各产业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看,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接近40%,商贸、商务、旅游、科教和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产业占比达40%。房地产占比仍显过高,商贸等传统服务业面临周边商圈的激烈竞争,消费分流现象非常明显;新兴产业的培育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但作为古城区,经济发展长久以来受到各方限制,无法像新城区那样大刀阔斧地开发建设,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4.探索優化苏州城市活力空间的路径 4.1 注重整体布局,规划城市空间结构 苏州在城市空间活力提升过程中应该坚持高起点整体规划布局,在交通智能化、全域景区化、产业高端化等方面明确标准、细化规定,着力提高古城保护的顶层设计水平。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古城保护和管理大数据中心建设,健全配套设施,致力于构建智慧城市生态圈。了解苏州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对苏州姑苏区各要素在空间上进行整合,综合规划好苏州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4.2 倡导生态交通理念,构建交通网络体系 首先,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建立与公共交通为主题的交通体系,在“公交+慢行”交通发展模式中配套社区巴士微循环系统和公交专用道建设,提高公交通行效率,完善交通换乘体系,鼓励绿色出行。其次,充分考虑苏州城市发展趋势,布设区域交通枢纽,强化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结合。加快轨道线建设,优化轨道交通一公共交通等不同交通方式,科学设立交通枢纽站点,改善城市交通空间环境。最后,加强古城交通精细化管理,控制古城内的车流,在古城外围建停车场,限制旅游大巴和私家车的进入,控制古城内的停车位,加强古城交通管理,通过区域协调形成一体化的交通循环网络体系。 4.3 构建人口空间格局,调整城市设施布局 4.3.1推动人口空间转移 提升城市社会活力关键要注重人的因素,由于姑苏老城区人口承载力有限,因此有效控制和疏散城区人口规模很重要。一方面要推动旧城改造工程,改善居民的交通、居住、医疗、安全、环境条件,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居民自治,营造一种新老苏州人、业主和原住民、租客和游客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鼓励推动人口的空间转移,建设新的中心城区,完善生产、娱乐、生活多功能服务,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积极鼓励老城区内部和周边企业外迁。 4.3.2调整城市设施布局 根据苏州城区人口结构分布特点,完善城市设施空间布局,调整医疗、教育、卫生、安全等社会资源。综合考虑苏州人口老龄化问题,重视发展服务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活动,布局敬老院和老龄公寓等保障性设施,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充分利用失业人员人力资本,推动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老年城市人群。鼓励自主经营文化特色商铺,参与街区旅游服务项目管理,促进人口融合发展,提高生活品质,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古城。 4.3.3实施高端人才引进 聚焦科技创意、特色商贸、文化旅游领域,苏州中心城区应该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与科研院所共育人才,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实现人口由量的增长变为结构性转变,更好地服务于苏州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4.4 调整功能业态设置,增强商业街区活力 首先,由于姑苏区商业业态上两者需求产生相互矛盾,合理布局很重要。一方面要满足游客的消费内在需求,例如消费能力、消费心理和行为规律;另一方面要满足原住民的生活需要。其次,业态打造应该避免“千城一面”,让传统“老字号”和地方非遗项目得到充分体现;最后,业态打造要把握未来发展方向,重视古城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展现苏州城市本身的特色风貌。现代商业街区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的同时,提供娱乐、文化、休闲、体育等购物功能常规补充形式,才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才具备形成街区活力条件。 4.5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姑苏区未来的产业发展需求,市政府支持其优化调整产业用地规划,完善产业布局,形成区位特色,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使城市功能极大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受古城保护的影响限制,工业制造业从古城全面撤出,科技创意、特色商贸、文化旅游、高端住宅等是姑苏区未来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苏州的产业转型,一方面是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另一方面是向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型,而苏州所具备的天然核心竞争力就在古城。 总结 本课题旨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苏州城市高质量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分析苏州城市歷史价值、多元文化与空间活力等因素的关系,重点放在获取苏州中心城区姑苏区空间活力动态多源大数据,运用空间热点分析方法,对其空间活力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出制约苏州中心城区空间活力的关键因素,探索苏州城市活力空间优化具体对策,促进苏州城市建设发展实现精细化管理,更加重视城市活力空间建设,为增强苏州城市活力与空间优化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程远等.基于多元大数据的城市活力空间分析与影响机制研究——以杭州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营造,2017(09):9. [2]吴志强等.基于百度地图热力图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6(04):4. [3]徐磊青等.公共空间密度、系数与微观品质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上海轨交站域的显微观察[J].新建筑,2015(04):4. [4]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王玉琢.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评价及内在机制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