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价值及文化特性刍议 |
范文 | 摘要: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湘西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记录着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以及土家族的发展历程。它记录着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和土家族的发展历程,再现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本文从土家族民歌的种类、音乐的价值及文化特性等方面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家族音乐;价值;文化特性 湘西土家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善于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和内容去全面展现土家族文化生活的多个方面,是土家族群众表达思想、演绎情感的重要方式,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探索湘西土家族音乐的价值及文化特性,能深化对土家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理解。 一、湘西土家族民歌的种类 湖南湘西土家族民歌种类繁多,有山歌、号子、小调、摆手歌、灯调、神歌、陪十姊妹歌、哭嫁、打丧鼓、摇篮曲等。 1.山歌 山歌是一种即兴演唱的歌唱形式,随时随地根据个人的情感需要,即兴演唱,广抒情怀。也是土家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土家族山歌可以分为土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土语山歌是指用土家族本土的语言演唱,歌曲较为古老,一般以老年人演唱为主,且多数年轻人不会唱,它的曲调一般分为上下句结构,旋律具有古朴的色彩风格。汉语山歌以现代语言演唱,所以演唱较为普遍。它的腔调按字数运行,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旋律悠扬婉转、节奏自由、感情豪迈奔放等特点。土家族山歌高腔所占比重较小,平腔所占比重较大。唱词多以七言四句体为主,兼有一定量的自由句式。七言中又按四、三短句分节,韵律基本一韵到底。唱词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歌曲《郎在高山打一望》。 2.号子 土家族的号子主要包括:船工号子、排工号子、岩工号子、拖木号子等。以拖木号子为例: 土家族的拖木号子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它有“二声号”、“三声号”、“四声号”三种唱腔,一般采用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演唱形式。领唱时,大家做准备,和唱时,大家一齐用力。这种唱腔的显著特点是,在每首号子的前面都有两句由领唱与和唱共同演唱的衬词乐句,作为“号头”。在结束处有一个衬词作为“尾声”。而乐曲的中间则是主唱词部分,而且可以多次反复。这个中间的乐句构成都不一样,每一乐句包括领、和两个乐节。由二乐句构成的称“二声号”,由三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则称为“三声号”、“四声号”。“三声号”(中速),主要用于一般拖木劳动中;“四声号”(稍快)主要用于拖木的紧张时刻;“二声号”(中速),主要用于众人撬木下山时演唱。 3.小调 土家族小调一般结构精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曲调显得轻快活泼、优美流畅。一般多在闲暇或劳动强度不大时演唱。节奏变化丰富、衬词衬句很有特色,脍炙人口,被视为湖南民歌中的珍品。主要特点有:第一、小调中衬词衬句的运用形式丰富多变,能巧妙地与歌词内容及旋律风格色彩相结合,其特点如下: (1)句式结构不断扩充,使乐曲展现出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如《十二月花节》这首歌中,每段正词只有两句话:“正月里是什么里?正月开的是什么花?”第一句正词后,加了一个长衬词句,再接第二正词,然后是一连串的衬词衬句,使乐曲热烈明快。 (2)塑造音乐中各种丰满形象、展示歌者的内心世界。土家族小调中很多歌词只有三两句,内容比较简单,很多靠衬词来刻画形象,丰富和补充正词的未尽之意,如《情歌不离姐面前》,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和“咕噜噜”、“括啦啦”、“罗罗罗”的衬词,刻画麻风细雨的声音和麻雀的飞叫声,使人不得不由听觉形象引起视觉形象的联想。 4.摆手歌 摆手歌是土家族在集会跳摆手舞时用土家语演唱的一种传统歌曲。摆手舞,土语称“社巴日”,它是土家族的传统风俗歌舞。跳摆手舞都有固定的地方,那就是“神堂”或称“摆手堂”前的宽阔场坪。摆手舞活动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由数村或数十村联合举行,规模宏大,有近千人参加;小摆手以自然村落为单位举行,摆手活动的规模有大有小,但是其祭祀祖先、传颂历史、歌唱劳动、祈求丰年的愿望是一样的。 摆手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人物故事、农事劳动、开天辟地、长途迁徙等,摆手歌的唱词是有神话、有历史、有劳動、有生活、有事态人物的叙事性长诗,也是土家人民历代创作的优秀文学巨作 二、湘西土家族音乐的价值 从音乐中所蕴含的价值来看,湘西土家族音乐拥有土家族音乐领域“活化石”的美誉。 第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湘西土家族音乐的本质是一个内容丰富而传播性能强大的媒体平台,其中有民谣、民歌以及民间说唱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其中湘西土家族的《摆手歌》、《丧歌》、《梯玛神歌》等多个曲子都可称作民间叙事歌曲的经典作品,同时还是湘西土家族在民族、艺术等方面文化的整合代表作。 其中,以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为例,其被誉为土家人抒发情感的巨作,同时还是土家族人过人智慧的体现。哭嫁歌通过对哭诉这一方式的运用,被作为土家婚姻习俗中最朴素最原始的礼仪习惯,其歌词自然真实,句式参差不一,此外,歌曲运用了反复、比喻、夸张、排比等修饰手法,建立起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其演绎方式以哀婉凄凉为主,以哭伴歌,整首曲子音调低沉,享有“中国式的咏叹调”的美誉,湘西土家族原生态音乐在演绎过程中主要运用汉语和土家语,而土家语作为一种缺乏文字形式的语言,其传播全部由口述完成,因此逐渐走向消退。所以以土家语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民歌就成为了一种即将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音乐形式还是内容,湘西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都具有极其关键的艺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第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首先,湘西土家族民间音乐保留了最为原始的习俗,为后世对中国音乐成长进程、民族的建立和人口迁移以及社会学、艺术学和人类学等多个方面的探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湘西土家族的摆手歌、梯玛神歌、毛谷斯等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音乐艺术的抽象性、虚拟性、模仿性等特征,还能反映出歌舞演绎形式的基础和来源。湘西土家族民间音乐具备独特的民族风俗特点,追溯其根本,部分音乐来源于古代的军事战争以及人民的生产工作,部分则源于当时人们信奉的神与祖先,与神话有密切联系。湘西土家族音乐侧重于对民族文化含义的体现和表达,其具备强烈的社会功利化效用以及社会伦理倾向,其成长与进步仍然沿袭旧习,其延续和传承已经超过创新和发展。其次,湘西土家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传播依旧维系着原生态土家族音乐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其独特的居住条件是湘西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具备强烈区域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湘西土家族民间音乐作为湘西土家族文化继承和传播的媒介平台,长期的继承与发展,致使其发展为土家族文化艺术的主要代表,尽管民族艺术的整个发展进程中,湘西土家族的社会特征已有所改变,但是原生型民间音乐依旧代表了其最初的文化形态。 第三,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以艺术形态的角度来说,舞蹈和音乐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湘西土家族的许多祭祀音乐与舞蹈都能够体现湘西地区从上古到五代时期土家族人民的婚姻状况、生活工作以及传统习俗。湘西土家族特有的如战争舞和盾牌舞一类的习俗舞蹈,其内容从距今三千多年的武王伐封到距今七百年的东南抗楼,全面展示了在整个文化进程中土家人的军事战争以及生活习俗。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祖先巴人擅长音乐与舞蹈,在文献《华阳国志》中对此有所描述。以湘西土家族独特的摆手舞为例,早在远古时期,摆手舞就已出现,尽管它是土家族人的祖先用以祭祀天神的舞蹈,但是就其本质来说,还是与人们的生活与军事有密切联系,摆手舞中常常会有男女情感、耕种劳作以及将士战斗等一系列动作出现。湘西土家族人喜欢以舞蹈为媒介,反映其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土家族的历史、艺术、文化等都有自身独一无二的特征,根据其审美的特殊性,其舞蹈的演绎形式通常以叙事为主,它以多个舞蹈动作反映了湘西土家族人劳作与生活的景象。 三、湘西土家族音乐的文化特性 土家族民歌作为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等基本的文化特性外,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及语言文化的特性,体现出了土家民歌音乐久远的历史根据及文化内涵,这些独特的文化特性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1.民俗文化特性 民俗文化具有集体性、一致性的特点,它是基于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信仰、知识水平等方面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对于树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家族民歌音乐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所有的民歌音乐都是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如:土家族在祭祀时演唱的“梯玛神歌”,在婴儿出生时演唱的“喜花鼓歌”,在女儿出嫁时演唱的“哭嫁歌”,以及在老人去世时演唱的“丧歌”等。民俗文化的影响贯穿了土家族人的始终,也因此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形式。我们总能在不同的民歌展演过程中时时感受着民俗文化的强大魅力与深厚底蕴。 2.传统文化特性 湘西土家族民歌来源于生活,记录着土家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其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同内容的民歌演唱形式反映着土家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信仰以及对生活的无限向往。湘西土家族民歌是一种歌、乐、舞相结合的民歌艺术形式,自产生至今处处都体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特性。随着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汉族文化逐渐深入其中,使的土家民歌在句式结构、内容及韵律上都发生了改变,以致出现了七言四句体、五句子歌等具有汉文格律特征的词曲形式,极大的丰富了土家族民歌的文化样式。总之,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历史。 3.语言文化特性 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清朝之前以土家语为主要沟通媒介,清朝实施“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人与汉族不断融合对语言及习俗均有较大的影響。” 土家族民歌音乐的语言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场合其演唱形式也比较独特,在梯玛神歌里加入了舞蹈动作、吟诵等特点;在婚礼活动中,除了歌曲的曲调与语言融为一体外,又加入了哭的元素,以“哭”代“歌”的演唱形式成为土家族人独特的风格。土家族民歌是由湘西当地的特殊方言与声音曲线相结合的产物,土家族人以歌会友,用歌舞来进行语言沟通,抒发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从土家人的民歌语言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土家人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时代的变迁,由过去的土家语演唱发展到现在用汉语歌唱,成为土家语言文化变迁的印记。 四、结语 总之,湘西土家族民歌文化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图腾与巫术的民族心理沉淀综合作用的结果。湘西土家族音乐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历史研究价值以及艺术审美价值。通过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土家族民间音乐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盛文峰.土家族民族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J].艺术评论,2015(9) [2]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 熊晓辉.文化生态视阈下的土家族民歌研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2) [4] 胡茵.湘西土家族音乐的特色与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16(8) [5] 胡远慧. 湘西保靖县苗族民歌调查研究[J]. 北方音乐,2012(4) 作者简介: 谢小兰(1979—),女,汉族,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声乐教学。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旋律结构研究》(18C0680)研究成果。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谢小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