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范文

    赵春燕

    摘 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于一条原理的话 , 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来的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实效。因此,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关键词:学习起点;寻找;有效运用

    一、如何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精心钻研教材,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也就是教材的逻辑起点,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一定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在一个阶段中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一内容在各年级中的知识层次、与其它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这一内容在这一册中的位置等等。应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每部分教材的地位作用、编排顺序、前后联系、编写特点、重点难点及各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对每个知识进行条状、块状处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清楚教学每个知识点上的概念,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以此准确找到学生的学习逻辑起点。例如,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主要内容是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等差数列。学习这一内容的逻辑起点则是:在一年级下册时曾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并且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已学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设计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实验等能力。

    (二)全面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现实起点

    学生的认知基础参差不齐,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如,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从父母、亲友等处得到新知,使学生的知识准备更加丰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中有电脑,有较多的课外读物,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使知识准备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宽广性。具有学习好习惯的学生在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计算和实验能力就具有一定的优势等。相反,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肯定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上相对较差。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分析,以便对学生的现实起点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应注重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对所教学生的认知起点有所了解。如果说大面积的课前调查很费时,那么个别测试或个别交流就是一种省时、快速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好方法。教师通过个别测试或个体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点涉面,从而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三)全程关注课堂,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但课前调查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线教师,课时量较多,每一课都去花时间进行调查是不现实的,而在课堂寻找学习起点则比较省时、实用。那如何既省时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1、先听后讲——探寻学生的知识起点。上课伊始,我们可以用 1~2分钟时间,师生之间做一个简短交流:“关于这些内容,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学习起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前谈话,不仅仅是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更是为了把学生“带入”课堂,让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尝试练习——探求学生的技能起点。起点的选择原则,首先要努力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时,自己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探究的需求。 可以把尝试练习直接放在第一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类推迁移,根据学生练习的反馈,找准教学起点。

    3、操作观察——探索学生的思维起点。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在学生操作学习的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程序,从中获取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起点,减少低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巧妙切入教学

    当在课前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方案,活化思维,培养能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如教学西师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一课,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10并不陌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6、7、8、9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若按书本上的过程进行小步子教学,学生定会产生厌恶感。 于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重组与改造,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 10。在学生对10有了足够的认识基础上,对数10、抽象10、10的位置与大小等内容进行压缩,把更多的时间留给10的组成, 从而改善或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般来说, 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多地关注知识的逻辑起点,这涉及到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也是教材编写的局限性之一。 当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逻辑起点时,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适度的调整。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先安排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用方程解,学生觉得一眼就能看出的题目,为什么要用“方程”这样繁琐的程序来完成呢?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打破了原有的教学顺序。在第一节课时就出示了下面两题:

    1.果园里有梨树 240 棵,苹果树的棵树比梨树的2倍少16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梨树 240 棵,比苹果树的2倍少16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我马上让学生列式计算,反馈后发现第(1)小题几乎全部学生做对,而第(2)小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做对。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比较两题之间的不同点,并讨论怎样才能使所有人都会做第二题,学生尝试的方法效果都不理想。这时,我点拨学生用方程尝试。 于是,学生顺利地解答了该题,原来做错的学生也能正确解答。我再呈现几题让学生用方程解,屡试成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课堂上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这就造成教师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而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传递的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自己的预设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因此,需要教师有极强的反应能力和调控能力,也需要很好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这样,才有可能在寻找到学生学习起点的同时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使课堂 40 分钟的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扉页.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