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中央苏区红色音乐的传承现状 |
范文 | 邓国怀 摘要:红色音乐与我们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红色音乐凭借它激扬、优美的旋律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红色音乐有超强的育人功能,本文从红色歌谣在学校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以及红色歌谣的保护传承现状两个方面探讨苏区红色音乐的教育传承。 关键词:红色音乐;教育;传承 一、红色歌谣在学校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熠熠生辉,无论在哪里,都是一片欣欣向荣,安详和睦的景象。而关于中央的红色歌谣正体现着党的红色精神,并且和时代紧密结合。党的政策和中央苏区的精神密切相连,不管是农村亦或是城镇,不管是社区亦或是街道,红歌逐渐的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红歌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内涵。并且红歌也已经成为学校宣传的主要内容。许多学校都把红歌加入到了音乐课的教学中。编排的内容多种多样,选择的题材丰富多彩,学生在学唱红歌的过程中还能够掌握很多和战争有关的故事,然而课程还没有完全的开发出来。前苏联众所周知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上看待教育的作用。他觉得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个人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要想达到均衡发展,就需要把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互相渗透的完整的知识系统。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在编排一些院校的音乐内容需要重视下面几项。 (1)在编排教材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道德发展,因为红色歌谣的传承需要将道德价值放在首位。 (2)在将红色歌谣纳入到学生教材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创新性与启发性的特点,编排的内容要结合不同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情况。 (3)需要把开拓性和内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以及系统性和针对性结合起来,并把和红色歌谣有关的心理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渗透到教材当中,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红色文化。 (4)教学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内涵。 因为学生各个年龄段的发展都不一样,所以音乐课的开设就需要多种多样,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体验音乐的乐趣,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编排活动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要想在各个学校中凸显红歌的价值,就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作为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国家也要加大对学校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顺应当前的国情。并且可以利用图书,视频等途径加大对红色歌谣的宣传力度。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扭转已有的传统意识,使红色歌谣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目前,社会越来越重视学校的德育建设,为了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1)营造好的德育教育的環境。 (2)加大对学校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3)完善学校关于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 (4)积极举办各种德育活动,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 要尽可能的将学生的优点全部激发出来,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利用学生会,学校社团等各个组织进行沟通交流。除此之外,还应该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大家共同交流合作,一起促进红色歌谣的传承,使红色歌谣课程能够顺利施行。在编写红色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凸显课程的特点,包含以下几点: 1.适应操作,也就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特点。 2.宣传性,也就是看各个学校的宣传力度怎么样。 3.一致性,就是课程的编写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是否和谐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学校,学生,还是社会,都必须重视红色歌谣课程的开发,红色歌谣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容小觑,并且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将其纳入到学校的德育教材当中,能够促进各大院校关于德育教育的发展。在弘扬红色歌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序的、科学合理的把体现地方文明的部分编入到德育教材当中,大势所趋。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前提是要他们掌握红歌的作用和内涵,并且能够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充分认识到红歌的价值也是目前社会对于学校和音乐研究人士所提的一项要求。 二、对红色歌谣的弘扬和传承情况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中明确指出,各个团体,人群,甚至个体被认定为文化遗产的某种特征,表现手段,体现某种知识机构或者和技能有关的物品及环境景点等都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以及和自然界的共同作用,促使各个群体中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并且让他们本身有独特的认同感,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丰富性,并能够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 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原因在于一下几点。第一,它本身的独特性。由于红色歌谣是通过山歌的传唱和变化而产生的,所以红歌有其产生的发源地,所以需要人们重视和弘扬。第二,红歌有其独特的民族色彩。在战争年代,红歌通过音乐创造者的开发编曲,体现本地独特的民族风味。有一部分红歌现在还被大部分人传唱。还有一部分山歌融入了政治色彩而发生变化。可见,红歌生命力的顽强,以至于现在还被大多数人所喜欢。歌唱红歌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革命时期红歌的价值。就像是杨民康在他的一篇论文里所提到的,想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和理解和音乐文化有关的生态学,并且能够正确评价传统和改革,不变和创新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如何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给出的答案是竭尽所能的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通过一定的手段,对文化遗产加以辨认,开发,探索,弘扬,传承,利用各种教育途径进行改革创新。人们的生活可以通过红歌得以体现,所以更需要保护和传承。对于文化遗产需要做到确保生命力的传承,必要情况下加以抢救,正确合理的利用,积极进行传承和创新。国家政府,文化保护单位以及各种传媒公司都应该加大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支持,从而让红歌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有不同种类的歌曲来吸引更多的红歌爱好者,并且还可以将通俗和民族唱法融合起来,给红歌爱好者以不同的感受。使红歌不但体现地区特色又具有时代性,将传统和现代化唱法完美结合。另外,还需要关注红歌的市场效果。这就需要掌握大部分人们的需求,结合市场的发展顺序和供求结构,大致评估出红歌在市场当中的地位。并且不断发掘旅游资源,把苏区的精神面貌和旅游特色结合起来,体现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重视,音乐类文化遗产也被更多人所关注。然而,如何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人类自身的投入,这就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国家的重视和民主人士的召集以及媒体的传播等等。从人,环境,信息传播等各个途径来保护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保证红歌的生命力还需要营造一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是关键,想要开发红色资源,就必须得到文化爱好者的重视和支持。然而,老艺人的年事已高,当务之急就是创建一支专业化的文化遗产保护队伍。这一项工作就需要國家政府以及文化保护机构和文化专家来担任,并且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保护工作的投资力度。可以用阶段性工作来概括这项任务。只有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下面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展开。 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的第二项任务就是弘扬传承。这就是需要利用书本知识,视频媒体等来进行宣传,从而更好的保存文化遗产。在这一阶段中,还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革,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发掘出和时代相统一的非物质文化。若是把传统文化喻为母体,把创新喻为子体的话,创新不断的在传统文化中发展,使其壮大,若真能如此顺利的话,那将是一件皆大欢喜之事。但是若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创新,在中途断开的话,就相当于母体自身被淘汰了,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不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更新的脚步了。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就必须鼓励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适应时代的需要,并能够把它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文化的丰富多样。 而作为学校,更需要担负起对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保护的责任,并且能够将这项工作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当中,不断的培育新人,发展专业化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完成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与空间性,红歌的弘扬,保护,改革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必须要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作用以及对精神文明的突出贡献,才能明白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就好比红歌这一文化遗产来说,它的内容和形式俩者之间就是不可分离,相互作用的,从中我们发现,文化的内容深深影响着文化的空间,简而言之,文化形式制约着内容,而文化内容又影响着形式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为何要保护文化空间的意义所在。 文化真正的内涵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会加以诠释。并且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红歌能够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随着更多文化的融入,社会也越来越倡导不同文化之间能够各抒己见,哪种文化都能够服务于社会。而先进的文化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在,就尤为重要。何为先进文化,它值得是积极,绿色,健康融为一体的,以促进四有公民建设为最终目的的文化,和落后文化大相庭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核心就是以社会化为主体的先进文化,所以,传播先进文化的发展在目前来说有其明确的价值意义。 而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将经济和文化俩种建设兼具起来,这就需要认真分析俩者的生存条件了。若是将红色文化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形态,其经济收益就大大低于社会价值,因为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红歌,并且感受红歌和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得以发展的最强声音,而红歌又是鼓舞人们的音乐篇章。将红歌传承下去,和社会接轨,与时代共进步是目前人们要研究的主要课题。虽然社会在不断的向前迈进,但仍旧有许多革命先烈需要被人们所铭记,很多旧事还需要再重提,作为青年人,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希望大家能够永远不要忘记这一刻,这被战争的硝烟与号角吹响的一刻,多少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在,公正文明仍需重视,法制教育仍需加强,互帮互助仍需保持,和谐安定仍需继续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需继续关注。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结了上述内容。并表明以上内容是共同作用,相互沟通,共同促进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要做到互帮互助,公正民主,善良友爱,和谐安定,人和自然和睦相处,通过红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带领先进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极为有利的。希望大家能够团结起来,传承先进文化,共建中国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何斌.浅析井冈山红色文化及其时代价值[J].世纪桥,2013(9). [2]孙辉.新红歌走进新时代[J].艺术教育,2012(5). [3]曹昆,龙学禧.从“红歌”的起源论其概念与涵义[J].歌海,2012(3). [4]廖波兰,孟召然.长征时期毛泽东与党的宣传工作[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3). [5]李辽宁,弓晓颖.试论中国红歌的历史演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陈宗花.1927-1934年苏区革命音乐的生成及其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7]林建平,杨吉慧.浅谈赣南苏区歌舞的表现形式[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2). [8]胡建军.论江西苏区音乐创作的特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02). [9]卢致苑.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历史作用与价值研究[J].老区建设,2016(04). [10]邱笑宸.论苏区红歌的样式特征?语言艺术和现代美学价值——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为视角[J].党史文苑,2012(2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