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议教师在中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的作用
范文

    景海英 竹宁

    摘要: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小学教育衔接进行研究探索,了解情况,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教师;作用

    “中小学教育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若把“中小学教育衔接”放到“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衔接”的含义非常宽泛,任务十分艰巨。我这里主要努力解决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如何铺垫搭桥,导引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新课程实施后,把初中三个年级依次称作七、八、九年级,虽然在体制上进行了初步的衔接,但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方面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由于小学和中学的课程不连续,这给进入中学一年级的学生造成了一定影响,很多学生感到他们的小学教育没有为他们接受中学教育做好准备。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学后的第一周内能静下心来,但四分之一的学生需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少部分学生要在第一学年末才能适应。目前中小学之间的衔接还是处于一种学生个体的自然连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互异性,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还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1)教育思想的不衔接。虽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达标,但尚未实现高中的普及。由于小学免试入学,尽管毕业年级有质量抽测,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比较低,而初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因此办学者较多考虑学习的结果,造成了教学思想的不一致。

    (2)教学手段的不衔接。由于中小学教学对于师资学历要求不一,师资掌握的知识量也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学教学思维量大,集中思维比发散思维要求高,导致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不适应。中学、小学分段教学,其内容主要考虑了系统性、科学性,而忽略了知识的连贯性。

    从上述中小学衔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成因分析可知,造成中小学脱节即中小学衔接教育不顺利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老师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一、小学教师做好学生升入初中前的预备工作

    (一)小学教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大多学生进入初中后,因为在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要求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的要求上,这种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有小学教师认为学生虽然已读初中,但心智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使其对学生的学习标准基本仍处于“低标准”“低要求”状态,采取“无为而治”。但正因如此,所以学生一旦在刚进入初中阶段时遇到不适应,就很容易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及成长都极为不利。因此,小学教师要把学生的中小学衔接教育当成工作之外的又一项重大工程对待,认真规划,“有为而治”,用自身的思想来带动学生思想上的认识,打有准备之仗。

    (二)小学教师要提前了解中小学衔接的相关信息并合理安排衔接教育

    对小学教师来说,要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以前(尤其是前三个月)阶段的任务,了解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科目及作息制度,以便妥善调整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小学毕业前进行指导,比如教育学生不看不健康的录相和书报、不交不良的朋友、不无所节制地贪玩、要注意休息、防止伤害事故等。同时,也可以带学生到中学熟悉环境,了解中学生活的情况,结交中学生朋友,介绍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进程状况;如有条件允许,建议家长还可以带学生外出旅游,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并在旅游过程中加强亲子交往,交流思想和感情,适时的对学生提出进入中学后的希望和要求;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的学习上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家长应该利用暑期进行适当的辅导。总之,小学教师既要在学生进入中学前尽可能的了解清楚中小学衔接的相关信息并合理安排衔接教育,又让学生度过一个有利于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假期。

    (三)初中教师要切实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初中,是人生黄金时期的开端,将由金色童年迈进风华正茂青春期。一般地说,该阶段学生首先在生理上会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三是萌动性大,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其次在心理上变化亦很大:如知觉的目的性、精确性日益提高;留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有意性、稳定性;记忆的目的性加强,意义识记能力提高,爱好广泛而有选择性;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现日益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再有个性方面也有很大变化:小学生在情感上较多依恋教师,到了初中则开始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评价别人的能力大大发展,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挣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产生“自我成人感”。另外,学生在接到中学入学通知时,一般都会产生喜悦感、自豪感和渴求上进的意愿,对中学充满好奇与向往,心里有着强烈的一切从头开始的良好愿望,即使是那些小学时期相对后进的学生,也有“到一所新的学校,有更好的新老师教我,我要好好学习”的念头。学生的这种心理无疑是教师教育的良好契机,初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积极保护学生要求上进的意愿,有意识地激励学生从现在开始,以中学生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要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帮助学生总结小学时的长处和不足,提出切合实际的适当期望,引导学生提前进人中学生的角色。这时候,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对待小学生那样的支配型的教育方法,要用民主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忌讳有意无意地“泼冷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他们在内心已燃起的希望之火。

    总之,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中小学校已经不应只把精力放在各自的课程改革上,更不应该各自为战了,中小学教师应该携起手来互相合作,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們健康成长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7: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