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探险旅游研究综述
范文

    何小林

    本文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探险旅游研究的成果及热点的追踪,主要阐述了学术界对探险旅游的理论、开发研究及个案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一、国外探险旅游研究

    欧洲的天探险旅游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随着更多的旅游者为了满足猎奇和自我实现心理而青睐于探险旅游活动,探险旅游转变为一种专项旅游形式。在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对关键词“Adventure Tourism”进行查询,经过多次筛选、归类分析,发现国外探险旅游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理论

    国外对探险旅游的基本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统一的认识,仅有的研究成果也都有着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至今,学者们还没有给出探险旅游的确切定义,但是研究的范围却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Uriely等人(2000)以全新的视角讲探险救援活动纳入到探险旅游的研究中,以援救以色列的沙漠徒步旅行者为例,将研究的中心集中在参加援救活动的志愿者的动机和态度以及对会员的激励机制上。

    (二)探险安全问题

    探险旅游是一项新奇、刺激的运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但探险旅游的危险系数也是所有的旅游形式中最高的,旅游过程中的伤亡事件时有发生,探险旅游中的安全问题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

    Tim A .Bently(2001)研究了探险旅游事故的广度范围,并对新西兰探险旅游可能存在的风险概率进行了评估;Bently(2004)进一步调查了新西兰探险旅游者受伤害的参数,提倡行业应针对游客在探险旅游中易受伤的情况建立游客受伤监控体系,并提高安全管理。随后,他又以新西兰为例,对在探险旅游和探险运动中游客易受伤害的类型、频率、时机、受伤害人群等作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要为探险旅游和探险运动确定一个旅游受伤的底线,以便掌握参加探险活动时受伤害的类型和趋势。

    现在,在发达国家中,探险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旅游形式,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都融入到了社会实践中,具体体现在:旅游者的探险行为是由相关行业协会管理规定的;针对旅游者的救援机制及设施;设备也比较完善;其针对探险旅游开展的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体系也相对完善。

    (三)探险旅游的影响

    Chandra Shekhar Silori(2004)认为探险旅游地的生态基础非常薄弱,随着探险活动和探险旅游的增多,不可避免地会对目的地的生态、社会产生影响。作者主要对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探险旅游活动之后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变化作出了

    研究。

    Byers Alton(2005)从对尼泊尔高山地域中一个风景区域变化的整合分析入手,认为探险旅游的发展使得埃佛勒斯周围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呼吁人们引起高度重视,采取补救措施,建立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湖和恢复高山地域的系统,以有效地减轻探险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还有学者通过对尼泊尔探险旅游的资源、景区、性质、发展模式以及探险旅游对生态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应该将尼泊尔的探险旅游放在观光旅游模型和永续发展理论结构里面进行研究,减少多方面的负面效应。

    (四)探险旅游趋势研究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探险旅游的范围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以依赖现代高新技术的深海探险和太空探险已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热点领域,探险旅游的范围也转向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与都市地区。学者Beedie Paul(2005)指出旅游活动已是现代世界的社会现象,现代化设备俱全的都市在探险旅游上有着很大的空白,将现代都市文化与探险活动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以都市为基础的探险旅游项目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也是探险旅游在今后很长时间内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国内探险旅游研究

    探险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中一个较新的旅游方式,最早出现在新疆地区。目前,中国已有浙江、江苏、福建、海南和新疆等许多省、区和直辖市开辟了“探险旅游”项目。其中,西藏、四川、云南、新疆等地以其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探险旅行家的“热土”。

    由于我国探险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内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少,相关文献资料十分有限,通过在“CNKI”上查找,共查找到相关文献39篇,经过分析筛选,我国目前对探险旅游的研究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一)概念研究

    由于探险旅游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无论是时间发展还是理论研究均具有较大的滞后性。从查阅的文献看,国内学者还没对探险旅游给定一个官方定义。

    2003年探险旅游学会对探险旅游的定义:一种在不寻常的、奇异的、遥远的或荒芜的目的地从事的休闲活动。将探险旅游看做是一种以休闲为目的的活动。冯麟茜(2007)认为探险旅游是出入对新颖的、未尝试过经历的探索,寻找刺激感受,从经历中进行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动机,进行的有别于常规大众旅游的风险较高的旅游活动。而董玉明(2002)认为,探险旅游是指前往一些在一般情况下能够确保人身安全,但又能使人产生不同程度兴奋或刺激的旅游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能锻炼旅游者的意志和毅力,增强旅游者解决各种困难的应变能力。

    (二)开发研究

    1、资源开发

    陈华(2007)针对我国西部和东北部自然环境恶劣,认为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成为亲身体验式的探险旅游资源,促进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带动资源开发,走出一条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环境改造和社会发展同步进行的新路子。任明明、徐刚、李强、海香(2007)等阐述了探险旅游及探险旅游资源的涵义,并分析了在东北旅游区开展探险旅游的优劣势,结合东别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指标的定量计算和相关行业的发展策略。

    2、项目开发

    探险旅游从广义上包含冒险旅游、奇观旅游、原始地旅游扥多种形式,因此涉及的项目包括:激流探险、洞穴探险、登山探险、极地探险、森林探险、海底探险等众多形式。

    鉴于目前我国对探险旅游的认识和研究不足,朱颖(2007)从宏观上概述了探险旅游的进展情况,并简要分析了探险旅游项目的开发类型,最后提出了探险旅游的几个要点:合理控制环境容量、加强安全保护措施;专业化运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不仅是探险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方面,也是国外学者研究探险旅游的重点。

    魏倩等(2008)在对我国沙漠旅游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目前沙漠旅游的研究地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简单的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能对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陈丽、米文宝(2008)也在国内外沙漠了有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宁夏为例,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及开发潜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宁夏沙漠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对宁夏沙漠旅游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及定位和旅游产品设计提出了构想,进而提出了宁夏沙漠旅游的发展对策与措施。黄适远(2002)也从新疆塞外风光入手,认为新疆的大漠风光是探险旅游的一热点。

    卢志海、甘巧林(2008)认为清远市发展漂流旅游的优势在于其气候和资源、区位交通、客源市场及规模集聚效应等方面但它也面临着来自其他省市同类产品的竞争,要实现清远市漂流旅游的可持续迅速发展,需要做好清远漂流旅游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多功能综合性漂流旅游区的建设、漂流旅游安全管理、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对外宣传营销以及漂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等六方面的工作。

    范钟庆(2004)通过对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认为科考探险作为一种兴起的旅游项目,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并论证了青藏高原在科考探险旅游开发方面拥有天独厚的优势,提出了青藏高原科考探险旅游的开发规划和大体线路规划设计方案。

    张君、林刚(2004)回顾了洞穴探险旅游在国内外发达发展历史,分析其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所特有的特点:原始性和脆弱性、探险性和技术性、科学性和专业性、选择性和局限性以及参与性和合作性,并分析了中国开展洞穴探险的条件和制约因素。

    张胜、张旭、查海勇(2001)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分析了摩托车旅游探险项目在西部的发展,认为,通过开发摩托车探险旅游,可以使更多摩友了解西部,热爱西部,同时还可以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同时张宝庆(2002)等人也对摩托车爱好者的探险旅游进行了研究。

    刘婧、王永定(2006),张少青(2008)李颖喆(2013)等分别从个案对登山旅游和森林旅游做了阐述,并指出了各自的开发设计规划。

    3、区域开发

    国内的探险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西北、西南、东北、沿海等适合开展探险旅游的地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探险旅游项目,如高山徒步。沙漠探险、丝绸古道探险、草原探险、乘马匹及骆驼穿越隔壁、自然生态旅游、人文和科学考察旅游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人文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探险旅游的开发射界多是因地制宜,更明显的带有地域特征。

    刘丽娜(2001)通过分析云南省探险旅游市场的现状,认为云南要在探险旅游市场上占有强有力的一席之位,必须在探险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安全保障体系、组织管理的专业化等方面下功夫。

    而任明明(2008)也在其硕论文中探讨了东北探险旅游区的建设问题,作者客观分析了东北旅游区内各次级区域或资源单体的优势,在准确定位客源市场的基础上提出个次级区域应主推的探险旅游产品。

    (三)安全研究

    由于探险旅游是一种追求刺激的旅游活动,那么它的安全问题也必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邹统钎、陈芸、胡晓晨(2009)针对探险旅游中的重点问题,即安全管理,从探险旅游风险评估及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研究主要热点和盲点,以期为探险旅游后期研究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持。张传统(2008)就如何保障探险旅游的安全,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从风险管理模式构建、资源风险评级制度化、救援体系建设等方面,来探讨研究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管理。

    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2007)等人认为旅游地风险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也是近年来国内旅游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他们在深入考虑风险评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借助于灰色系统理论和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了经过层次分析法(AHP)修整后的旅游地安全风险灰色关联评估模式,并以国内10条重点探险旅游线路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左晓娟(2008)、王小利、张树夫(2007)等分别从探险旅游的基础理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探险旅游组织企业、探险旅游爱好参与者等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我国探险旅游的安全现状,提出了构建我国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和探险旅游的风险控制模式。

    三、总结

    通过对国内和国外探险旅游研究的回顾,发现国内的探险旅游与同国外相比,研究深度、广度和侧重点都有极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文献研究的区域看,国外探险旅游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新西兰、欧美各国、非洲国家、尼泊尔等探险旅游发达的地区。而我国的探险旅游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探险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西北、东北和西南等地,而沿海探险旅游开发则较少。

    其次,从文献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外探险旅游已逐步走向成熟,已将旅游相关理论运用到探险旅游的研究中,出项了对探险旅游影响、可持续发展、旅游者感知等领域前沿问题的研究。而我国的探险旅游研究则相对表面化,缺少深层次的定量分析。

    最后,从文献研究的趋势看,国外的探险旅游已从传统的探险项目研究转向了新型的探险旅游,如都市探险旅游、主题探险等更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而根据目前我国探险旅游的发展状况看,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研究重点依然在资源开发、项目开赴、安全研究等领域。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