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主题酒店发展遭遇的“瓶颈”与“突破口”试探
范文

    王敏

    主题酒店的出现为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酒店出现之初,发展迅猛,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主题酒店是中国酒店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历经近十年的发展,目前主题酒店发展面临了诸多挑战,有学者表示谈“主题”已经过时,“精品酒店”将成为酒店业的新潮流。本文从主题酒店的本质内涵、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参与的主题酒店运营管理改革项目所得,进行了比较分析,据此提出了我国主题酒店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

    引言

    主题酒店源于1958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的Madonna Inn,,它是当时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酒店。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是2002年在深圳开业的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该酒店是中国首座以威尼斯文化为主题的五星级商务度假酒店。主题酒店进入中国发展之初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短短几年内,主题酒店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广州的长隆酒店,四川的京川宾馆,香港的迪斯尼好莱坞酒店等等。发展之初,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引起同行纷纷效仿。

    酒店作为体验性消费行业,消费者十分注重产品的舒适感与审美价值,对酒店产品中所体现的时尚气息十分敏感。因而,酒店产品生命周期较为短暂,硬件设施基本主题酒店发展至今,产品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其建立之初的新颖独特和光鲜亮丽的形象已经逐渐减弱。同时,受中国酒店业发展长久形成的“积弊”影响和新型酒店形态的冲击,主题酒店是走向革新还是放弃“治疗”追赶新一轮的“潮流”,已经成为当下酒店业专家学者探讨的新课题。

    一、主题酒店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主题酒店的定义相对较少,现有的定义也过于简单,无法完整的反映主题酒店的实质。四川大学李原认为主题酒店是以酒店所在地最有影响力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质为素上都是五年一更新。材质,设计、建造、装饰、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酒店。其最大特点是赋予酒店某种主题,并围绕这种主题建设具有全方位差异性的酒店氛围和经营体系,从而营造出一种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实现提升酒店产品质量和品位的目的。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②则把主题酒店概括为:以文化为主题,以酒店为载体,以客人的体验为本质。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主题酒店既不是文化符号的堆砌,也不是文化的简单包装,主题不仅体现在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上,而且体现于特定的文化氛围,顾客能从中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体验。因此,文化的特性是主题酒店产品的显著特征,也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在国外,主题酒店仅仅是独特概念酒店中的一种。独特概念酒店包括主题酒店、设计酒店、生活方式酒店、精品酒店、联合品牌酒店、优质服务酒店。

    二、中国酒店业发展现状

    (一)酒店消费市场中的公务消费严重受限

    公务消费一直是中高端消费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行业更是如此。但是,在消费观念之中,人们一度将高档酒店行业内的公务消费行为与公务腐败划上等号。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严重限制了“三公消费”之中的公务招待消费,对公务消费额度和消费档次都进行了明文规定。酒店长期稳定的协议客户中,政务消费一直占据较重比例,八项规定出台直接影响酒店经营业绩。

    (二)酒店业市场供求结构失衡矛盾突出

    纵观酒店也发展现状,供求关系总量保持平衡而结构失衡,需要进行结构调整。高星级酒店供过于求,经济型酒店由高速发展切换为均速增长。欧美成熟的酒店品牌市场成“橄榄形”发展,中端酒店比重较大,而国内酒店品牌市场确实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型”格局。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现有星级饭店501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6家,占比5.1%。星级饭店客房总规模数为64499间,五星级的有9431间,占比14.6%。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星级酒店有17家,星级饭店的供给持续攀升。而2014年1-5月星级饭店的总接待人次为532.87万,同比13年减少了26.56万人次,降幅为4.75%。造成了供需矛盾突出。

    (三)高档酒店发展受阻中端市场繁荣

    将中国终端酒店市场的发展问题放到5年前,中端市场被很多开发商和酒店管理公司忽视,那个时代盛行的是“高大上”,更多的人只是在“围观中端”。如今,在高端酒店市场遇冷,中产阶层崛起的大时代背景下,开发商和酒店管理公司已经认定中端酒店市场是中国酒店发展的新蓝海,形成了一片“围堵中端”的现象。

    (四)小周期调整,大周期勃发

    从短周期看,中国经济减速导致酒店行业增速放缓。大周期看,中国旅游业快速增长却是酒店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坚实基础。根据《中国饭店》③2014年6月期载文预测,在经济增长和政策对旅游业的支持的双轮驱动下,2012-2020年酒店收入年均复合增速将达18%,中国旅游行业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

    三、中国主题酒店发展遭遇的“瓶颈”

    (一)受产品生命周期影响

    根据Reymond Vernon 1996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都经历五大阶段,即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主题酒店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历程,酒店产品更新速度较快,从主题酒店的数量以及产品总体质量来说,正处于成熟期与衰退期的过渡阶段。

    (二)产品老化现象严重,主题僵化

    以成都西藏饭店为例,2002年被评为五星级酒店,藏文化特色一直是西藏饭店坚持的主题文化,建立之初一直被认为是主题酒店中的楷模,无论是在营业收入还是市场品牌的知名度方面都取得过成功,但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酒店硬件设施的老化,酒店正面临经营危机。为了展现主题而主题的僵化现象严重,忽视从人体工程学角度探讨住店客人对产品的舒适度追求,现代时尚元素的设计理念并未很好融入主题设计之中,主题僵化现象严重。

    (三)新型酒店业态带来竞争冲击

    主题酒店因其鲜明的主题出现初期市场吸引力明显,但是为营造主题文化氛围,整个酒店的建筑设计以及布局的灵活性受限制,目标顾客群有限。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新型酒店业态——“精品酒店”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精品酒店没有特定的范式,注重酒店的设计感与产品舒适度,将主题酒店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是在酒店规模上一般要小于主题酒店。

    四、主题酒店发展的“突破口”

    (一)打破主题僵化限制,注重酒店产品舒适度与设计感

    主题酒店产品若忽视顾客舒适度和审美追求则是本末倒置了。受困于固化的主题形象,及时捕捉当下时刻变动以及新出现的消费需求的机会也是主题酒店所需要急需解决的难题,主题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融入顾客新的消费需求。

    (二)经营理念引入ADP模型

    国内酒店经营理念的传统模式多为PDA模式,即“产品—渠道—消费者需求”,违背了消费者行为学中对于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关注,酒店产品为体验性服务消费产品,顾客消费体验直接决定了产品品质,因此以产品为先导,以已有的销售渠道为依托,后置消费者需求的经营理念缺乏科学性,取而代之的应为ADP模型,即“消费者需求—渠道—产品”。

    (三)酒店盈利模式升级

    传统主题酒店的盈利模式基本上都是依赖于酒店主业,注重品牌建设的酒店管理集团会通过拥有的品牌价值来获得收益。主题酒店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应升级其盈利模式,摆脱传统的依赖产品输入获得营业收入来获利,进入到主业经营、物业增值、产权出让、管理输入和产业集群的多元化盈利模式,注重目标市场的核心诉求。

    五、总结

    综合以上论述,中国酒店业从业者对主题酒店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整个酒店行业发展总体趋势看好,但小周期内依旧呈现不景气现象,尤其是高端酒店市场正面临巨大挑战。针对目前中国主题酒店显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若干解决思路,主要是从酒店产品的更新、经营理念的科学化以及盈利模式的升级。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主题酒店的出现为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酒店出现之初,发展迅猛,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主题酒店是中国酒店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历经近十年的发展,目前主题酒店发展面临了诸多挑战,有学者表示谈“主题”已经过时,“精品酒店”将成为酒店业的新潮流。本文从主题酒店的本质内涵、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参与的主题酒店运营管理改革项目所得,进行了比较分析,据此提出了我国主题酒店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

    引言

    主题酒店源于1958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的Madonna Inn,,它是当时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酒店。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是2002年在深圳开业的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该酒店是中国首座以威尼斯文化为主题的五星级商务度假酒店。主题酒店进入中国发展之初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短短几年内,主题酒店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广州的长隆酒店,四川的京川宾馆,香港的迪斯尼好莱坞酒店等等。发展之初,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引起同行纷纷效仿。

    酒店作为体验性消费行业,消费者十分注重产品的舒适感与审美价值,对酒店产品中所体现的时尚气息十分敏感。因而,酒店产品生命周期较为短暂,硬件设施基本主题酒店发展至今,产品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其建立之初的新颖独特和光鲜亮丽的形象已经逐渐减弱。同时,受中国酒店业发展长久形成的“积弊”影响和新型酒店形态的冲击,主题酒店是走向革新还是放弃“治疗”追赶新一轮的“潮流”,已经成为当下酒店业专家学者探讨的新课题。

    一、主题酒店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主题酒店的定义相对较少,现有的定义也过于简单,无法完整的反映主题酒店的实质。四川大学李原认为主题酒店是以酒店所在地最有影响力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质为素上都是五年一更新。材质,设计、建造、装饰、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酒店。其最大特点是赋予酒店某种主题,并围绕这种主题建设具有全方位差异性的酒店氛围和经营体系,从而营造出一种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实现提升酒店产品质量和品位的目的。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②则把主题酒店概括为:以文化为主题,以酒店为载体,以客人的体验为本质。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主题酒店既不是文化符号的堆砌,也不是文化的简单包装,主题不仅体现在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上,而且体现于特定的文化氛围,顾客能从中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体验。因此,文化的特性是主题酒店产品的显著特征,也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在国外,主题酒店仅仅是独特概念酒店中的一种。独特概念酒店包括主题酒店、设计酒店、生活方式酒店、精品酒店、联合品牌酒店、优质服务酒店。

    二、中国酒店业发展现状

    (一)酒店消费市场中的公务消费严重受限

    公务消费一直是中高端消费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行业更是如此。但是,在消费观念之中,人们一度将高档酒店行业内的公务消费行为与公务腐败划上等号。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严重限制了“三公消费”之中的公务招待消费,对公务消费额度和消费档次都进行了明文规定。酒店长期稳定的协议客户中,政务消费一直占据较重比例,八项规定出台直接影响酒店经营业绩。

    (二)酒店业市场供求结构失衡矛盾突出

    纵观酒店也发展现状,供求关系总量保持平衡而结构失衡,需要进行结构调整。高星级酒店供过于求,经济型酒店由高速发展切换为均速增长。欧美成熟的酒店品牌市场成“橄榄形”发展,中端酒店比重较大,而国内酒店品牌市场确实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型”格局。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现有星级饭店501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6家,占比5.1%。星级饭店客房总规模数为64499间,五星级的有9431间,占比14.6%。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星级酒店有17家,星级饭店的供给持续攀升。而2014年1-5月星级饭店的总接待人次为532.87万,同比13年减少了26.56万人次,降幅为4.75%。造成了供需矛盾突出。

    (三)高档酒店发展受阻中端市场繁荣

    将中国终端酒店市场的发展问题放到5年前,中端市场被很多开发商和酒店管理公司忽视,那个时代盛行的是“高大上”,更多的人只是在“围观中端”。如今,在高端酒店市场遇冷,中产阶层崛起的大时代背景下,开发商和酒店管理公司已经认定中端酒店市场是中国酒店发展的新蓝海,形成了一片“围堵中端”的现象。

    (四)小周期调整,大周期勃发

    从短周期看,中国经济减速导致酒店行业增速放缓。大周期看,中国旅游业快速增长却是酒店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坚实基础。根据《中国饭店》③2014年6月期载文预测,在经济增长和政策对旅游业的支持的双轮驱动下,2012-2020年酒店收入年均复合增速将达18%,中国旅游行业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

    三、中国主题酒店发展遭遇的“瓶颈”

    (一)受产品生命周期影响

    根据Reymond Vernon 1996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都经历五大阶段,即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主题酒店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历程,酒店产品更新速度较快,从主题酒店的数量以及产品总体质量来说,正处于成熟期与衰退期的过渡阶段。

    (二)产品老化现象严重,主题僵化

    以成都西藏饭店为例,2002年被评为五星级酒店,藏文化特色一直是西藏饭店坚持的主题文化,建立之初一直被认为是主题酒店中的楷模,无论是在营业收入还是市场品牌的知名度方面都取得过成功,但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酒店硬件设施的老化,酒店正面临经营危机。为了展现主题而主题的僵化现象严重,忽视从人体工程学角度探讨住店客人对产品的舒适度追求,现代时尚元素的设计理念并未很好融入主题设计之中,主题僵化现象严重。

    (三)新型酒店业态带来竞争冲击

    主题酒店因其鲜明的主题出现初期市场吸引力明显,但是为营造主题文化氛围,整个酒店的建筑设计以及布局的灵活性受限制,目标顾客群有限。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新型酒店业态——“精品酒店”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精品酒店没有特定的范式,注重酒店的设计感与产品舒适度,将主题酒店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是在酒店规模上一般要小于主题酒店。

    四、主题酒店发展的“突破口”

    (一)打破主题僵化限制,注重酒店产品舒适度与设计感

    主题酒店产品若忽视顾客舒适度和审美追求则是本末倒置了。受困于固化的主题形象,及时捕捉当下时刻变动以及新出现的消费需求的机会也是主题酒店所需要急需解决的难题,主题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融入顾客新的消费需求。

    (二)经营理念引入ADP模型

    国内酒店经营理念的传统模式多为PDA模式,即“产品—渠道—消费者需求”,违背了消费者行为学中对于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关注,酒店产品为体验性服务消费产品,顾客消费体验直接决定了产品品质,因此以产品为先导,以已有的销售渠道为依托,后置消费者需求的经营理念缺乏科学性,取而代之的应为ADP模型,即“消费者需求—渠道—产品”。

    (三)酒店盈利模式升级

    传统主题酒店的盈利模式基本上都是依赖于酒店主业,注重品牌建设的酒店管理集团会通过拥有的品牌价值来获得收益。主题酒店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应升级其盈利模式,摆脱传统的依赖产品输入获得营业收入来获利,进入到主业经营、物业增值、产权出让、管理输入和产业集群的多元化盈利模式,注重目标市场的核心诉求。

    五、总结

    综合以上论述,中国酒店业从业者对主题酒店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整个酒店行业发展总体趋势看好,但小周期内依旧呈现不景气现象,尤其是高端酒店市场正面临巨大挑战。针对目前中国主题酒店显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若干解决思路,主要是从酒店产品的更新、经营理念的科学化以及盈利模式的升级。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主题酒店的出现为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酒店出现之初,发展迅猛,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主题酒店是中国酒店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历经近十年的发展,目前主题酒店发展面临了诸多挑战,有学者表示谈“主题”已经过时,“精品酒店”将成为酒店业的新潮流。本文从主题酒店的本质内涵、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参与的主题酒店运营管理改革项目所得,进行了比较分析,据此提出了我国主题酒店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

    引言

    主题酒店源于1958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的Madonna Inn,,它是当时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酒店。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是2002年在深圳开业的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该酒店是中国首座以威尼斯文化为主题的五星级商务度假酒店。主题酒店进入中国发展之初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短短几年内,主题酒店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广州的长隆酒店,四川的京川宾馆,香港的迪斯尼好莱坞酒店等等。发展之初,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引起同行纷纷效仿。

    酒店作为体验性消费行业,消费者十分注重产品的舒适感与审美价值,对酒店产品中所体现的时尚气息十分敏感。因而,酒店产品生命周期较为短暂,硬件设施基本主题酒店发展至今,产品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其建立之初的新颖独特和光鲜亮丽的形象已经逐渐减弱。同时,受中国酒店业发展长久形成的“积弊”影响和新型酒店形态的冲击,主题酒店是走向革新还是放弃“治疗”追赶新一轮的“潮流”,已经成为当下酒店业专家学者探讨的新课题。

    一、主题酒店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主题酒店的定义相对较少,现有的定义也过于简单,无法完整的反映主题酒店的实质。四川大学李原认为主题酒店是以酒店所在地最有影响力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质为素上都是五年一更新。材质,设计、建造、装饰、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酒店。其最大特点是赋予酒店某种主题,并围绕这种主题建设具有全方位差异性的酒店氛围和经营体系,从而营造出一种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实现提升酒店产品质量和品位的目的。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②则把主题酒店概括为:以文化为主题,以酒店为载体,以客人的体验为本质。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主题酒店既不是文化符号的堆砌,也不是文化的简单包装,主题不仅体现在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上,而且体现于特定的文化氛围,顾客能从中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体验。因此,文化的特性是主题酒店产品的显著特征,也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在国外,主题酒店仅仅是独特概念酒店中的一种。独特概念酒店包括主题酒店、设计酒店、生活方式酒店、精品酒店、联合品牌酒店、优质服务酒店。

    二、中国酒店业发展现状

    (一)酒店消费市场中的公务消费严重受限

    公务消费一直是中高端消费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行业更是如此。但是,在消费观念之中,人们一度将高档酒店行业内的公务消费行为与公务腐败划上等号。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严重限制了“三公消费”之中的公务招待消费,对公务消费额度和消费档次都进行了明文规定。酒店长期稳定的协议客户中,政务消费一直占据较重比例,八项规定出台直接影响酒店经营业绩。

    (二)酒店业市场供求结构失衡矛盾突出

    纵观酒店也发展现状,供求关系总量保持平衡而结构失衡,需要进行结构调整。高星级酒店供过于求,经济型酒店由高速发展切换为均速增长。欧美成熟的酒店品牌市场成“橄榄形”发展,中端酒店比重较大,而国内酒店品牌市场确实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型”格局。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现有星级饭店501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6家,占比5.1%。星级饭店客房总规模数为64499间,五星级的有9431间,占比14.6%。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星级酒店有17家,星级饭店的供给持续攀升。而2014年1-5月星级饭店的总接待人次为532.87万,同比13年减少了26.56万人次,降幅为4.75%。造成了供需矛盾突出。

    (三)高档酒店发展受阻中端市场繁荣

    将中国终端酒店市场的发展问题放到5年前,中端市场被很多开发商和酒店管理公司忽视,那个时代盛行的是“高大上”,更多的人只是在“围观中端”。如今,在高端酒店市场遇冷,中产阶层崛起的大时代背景下,开发商和酒店管理公司已经认定中端酒店市场是中国酒店发展的新蓝海,形成了一片“围堵中端”的现象。

    (四)小周期调整,大周期勃发

    从短周期看,中国经济减速导致酒店行业增速放缓。大周期看,中国旅游业快速增长却是酒店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坚实基础。根据《中国饭店》③2014年6月期载文预测,在经济增长和政策对旅游业的支持的双轮驱动下,2012-2020年酒店收入年均复合增速将达18%,中国旅游行业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

    三、中国主题酒店发展遭遇的“瓶颈”

    (一)受产品生命周期影响

    根据Reymond Vernon 1996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都经历五大阶段,即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主题酒店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历程,酒店产品更新速度较快,从主题酒店的数量以及产品总体质量来说,正处于成熟期与衰退期的过渡阶段。

    (二)产品老化现象严重,主题僵化

    以成都西藏饭店为例,2002年被评为五星级酒店,藏文化特色一直是西藏饭店坚持的主题文化,建立之初一直被认为是主题酒店中的楷模,无论是在营业收入还是市场品牌的知名度方面都取得过成功,但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酒店硬件设施的老化,酒店正面临经营危机。为了展现主题而主题的僵化现象严重,忽视从人体工程学角度探讨住店客人对产品的舒适度追求,现代时尚元素的设计理念并未很好融入主题设计之中,主题僵化现象严重。

    (三)新型酒店业态带来竞争冲击

    主题酒店因其鲜明的主题出现初期市场吸引力明显,但是为营造主题文化氛围,整个酒店的建筑设计以及布局的灵活性受限制,目标顾客群有限。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新型酒店业态——“精品酒店”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精品酒店没有特定的范式,注重酒店的设计感与产品舒适度,将主题酒店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是在酒店规模上一般要小于主题酒店。

    四、主题酒店发展的“突破口”

    (一)打破主题僵化限制,注重酒店产品舒适度与设计感

    主题酒店产品若忽视顾客舒适度和审美追求则是本末倒置了。受困于固化的主题形象,及时捕捉当下时刻变动以及新出现的消费需求的机会也是主题酒店所需要急需解决的难题,主题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融入顾客新的消费需求。

    (二)经营理念引入ADP模型

    国内酒店经营理念的传统模式多为PDA模式,即“产品—渠道—消费者需求”,违背了消费者行为学中对于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关注,酒店产品为体验性服务消费产品,顾客消费体验直接决定了产品品质,因此以产品为先导,以已有的销售渠道为依托,后置消费者需求的经营理念缺乏科学性,取而代之的应为ADP模型,即“消费者需求—渠道—产品”。

    (三)酒店盈利模式升级

    传统主题酒店的盈利模式基本上都是依赖于酒店主业,注重品牌建设的酒店管理集团会通过拥有的品牌价值来获得收益。主题酒店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应升级其盈利模式,摆脱传统的依赖产品输入获得营业收入来获利,进入到主业经营、物业增值、产权出让、管理输入和产业集群的多元化盈利模式,注重目标市场的核心诉求。

    五、总结

    综合以上论述,中国酒店业从业者对主题酒店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整个酒店行业发展总体趋势看好,但小周期内依旧呈现不景气现象,尤其是高端酒店市场正面临巨大挑战。针对目前中国主题酒店显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若干解决思路,主要是从酒店产品的更新、经营理念的科学化以及盈利模式的升级。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