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议历史遗址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
范文 | 崔诚慧 本章以延边州汪清县百草沟遗址为研究对象,针对百草沟遗址的现状概况,从遗址的保护,遗址的开发,遗址的管理等方面研究了百草沟遗址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实现遗址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遗址概况 百草沟遗址是吉林省图们江流域现存的一处保存状况十分完好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大型聚落。百草沟遗址东距汪清县城15公里,南距延吉市区50公里。百草沟遗址不仅标示着汪清县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是当地政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百草沟遗址在吉林省原始村落遗址中是不多见的,遗址面积之大,文化层堆积之厚,文化遗物之丰富,说明生活在此遗址的古代人类为开发和建设祖国东北边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二、遗址的保护 (一)遗址的保护方法 遗址的保护要体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高标准、高起点;遵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与要求,坚持多学科研究为先导,最大限度的保护百草沟遗址的完整性、真实性。对地面及地下遗址实施原址有效保护措施,采取恰当的手段保证遗存分布区域文物遗存的安全,从整体上保证遗址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对遗址的考古研究以及保护工程均应采取最少干预的方法,并使考古研究与遗址保护紧密结合,遗址本体保护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二)遗址的保护措施 改变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性质,杜绝危害遗址本体的生产生活等人为破坏事件的发生。整治危害遗址本体的病害,拆除直接危害遗址本体的各类设施,改造或修缮与保护有关的排水、防洪、道路等基础设施;整治保护范围内的环境,对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根据具体情况及现状评估进行拆除,对拆除建筑后的地基恢复绿化,制定具体的施工规定和要求。 避免威胁遗址本体和自然景观的因素,防止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与恶化;适当拆除或迁移对遗址本体和自然风貌影响较大的各类建筑;禁止破坏百草沟遗址的原始地形地貌、污染水源以及损毁植被的行为,保护遗址周边的生态环境。 信息标识牌的形式可以根据遗址情况和标识牌设定的位置进行设计。款式、尺寸、颜色和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解说内容至少应包括汉、英两种文字。 通过设置遗址保护的管理设施及相关工作人员,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对遗址的保存状况和周边环境开展实时监测,包括对遗址以被侵蚀、损害的部位进行观测和记录,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巡查,防止各类灾害和人为因素对遗址产生的破坏。 (三)遗址的环境保护与整治 控制和改善保护区内的不良环境因素,包括不恰当建设,环境景观、卫生状况、噪音、空气质量和水质。加强环境监测。针对遗址周边环境特点,分别提出针对性环境整治措施。发挥和保护遗址周边的自然景观,体现百草沟遗址与原生自然景观的整体和谐。强环境绿化,对保护区内因违章建设而破坏的地表恢复其原有的植被。做好与遗址保护区内的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以及安田村的生活废水排放的管理工作。改变居民的燃料结构,提倡适用罐装煤气燃料,以减少和限制对植物的砍伐和破坏。 三、遗址的开发 (一)遗址的考古研究 考古揭示是展示利用的前提,展示利用是考古揭示的目的。将考古研究、考古揭示与展示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展示利用互为一体。在确定保护措施的安全性之前,应尽量维持遗址现状。在考古研究的同时,即要注意考古研究的科学性、严肃性,特别强调考古研究的课题意识,又要同时考虑考古和研究与展示利用的关系,使考古研究与展示利用成为和谐发展的整体。 (二)遗址的展示利用 在百草沟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的服务区和展览馆,在百草沟遗址保护区内建设的自然风景区。展览馆和服务区的核心是展览馆,主要以参观出土文物、停车服务、遗址管理、学术交流等为主要功能。自然风景是百草沟遗址的特色和精华,主要功能是展示遗址的自然风貌。机动车交通辅道和停车场设置服务区乘机动车游客的出入口,供驾车进出保护区参观的游客使用。建立百草沟遗址展示服务区,包括工作人员办公室、值班室、纪念品小卖、摄影服务、公共厕所、学术交流基地等公用建筑,以及停车场、小型景观广场。 四、遗址的管理 (一)游客管理 在确保遗址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游客对遗址的参观游览。控制展示区容量,设置游览路线,规范游客行为,防止人员过多而对遗址造成人为破坏。增加遗址展示的信息量,提高游客兴趣。 (二)技术管理 设立分级的管理机构,建立保护工程技术设计实施方案论证和审议制度;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保护技术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咨询;各项保护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应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完成,切实保证文物的真实性不受损害。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宣传教育,普及有关文物保护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了解遗产的丰富价值,增强群众对遗址的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保护和鼓励群众参与,把保护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和支持之下。 五、结语 通过对历史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开发,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遗址保护提供部分资金保障,并进一步实现遗址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