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众旅游的哲学批判:基于存在主义视角 |
范文 | 王文龙 大众旅游是伴随着现代性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为旅游者提供标准化产品和一体化的服务体验。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大众旅游进行了批判,认为它所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和一体化服务使旅游者在旅游体验中逐渐被异化,沦为现代科技工具的附庸,而旅游者的个体性、自主性和本真则逐渐缺失。 一、大众旅游 (一)大众旅游的定义 大众旅游(Mass Tourism)是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的旅游形式,关于其定义目前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几种: 1、大众旅游是“以固定的价格、标准化的服务,大批量的销售给大众旅游者的包价旅游”(Poon,1993),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被普遍认同的一种定义。 2、大众旅游是指满足大众去特定的区域或者特殊体验,以及在住宿、交通和服务等方面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当代发展趋势(Metelka,Charles J,1997)。 3、大众旅游是指大量的旅游者去旅游目的地度假的这种稳定的游客流动现象(Boissevain,Jeremy,2001)。 4、大众旅游通常是指在旅游业参与率较高的一种旅游形式,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旅游成本的降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技术的改善带来的。通常也指在某一特定区域集中程度较高的旅游形式(Harris,Hward,1996)。 5、从需求的角度看,大众旅游即大众消费,从供给角度看,大众旅游就是以普通大众为目标市场,提供他们需要的、消费得起的旅游产品,大众旅游的概念本身是相对的、动态的(张凌云,2002),而李泽才(2006)认为现代性的内在动力创造了大众旅游出现的前提。 (二)大众旅游的特征 虽然目前关于大众旅游的定义各异,但是可以从上述不同的定义中归纳出几个大众旅游的典型特性:大众参与性,旅游景点往往人头攒动;全球普及性,旅游者大范围流动,出国或者入境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规范标准化,为了降低成本与风险,旅游企业往往提供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高新技术化,现代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旅游中的交通、住宿、娱乐设施等方面。这些特征都深刻的影响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而当我们试图详述这些影响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大众旅游兴起的背景,只有将大众旅游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中进行思考,才能全面的把握其对于旅游者个体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三)大众旅游兴起的背景 一般认为,大众旅游兴起于二战以后的西方国家。战争的结束为新技术的创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条件。铁路、航空、航海技术逐渐由战时的军事用途转向了民用,人们出行的距离更远、速度更快、安全性也更高。在西方国家,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的社会经济政策得到了普及,人们有了更充足的闲暇时间和更多的外出选择,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些外部条件的改变,使得消费主义心态不断增强,人们逐渐把娱乐、休闲当作良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不只满足于原来固定的生活圈子,而是希望在陌生环境中寻找新鲜感和刺激感。大众旅游的出现,正好反映了人们这种休闲和消费异地化的心态。 大众旅游是伴随着现代性产生和发展的,因此现代性的“规范化、标准化、工具理性、效率至上”等特征同样体现在大众旅游上,例如:为了实现可控制性、可预测性和效率性,旅游景点更多的提供标准化、同质化、流水线化的产品和服务;旅行社提供标准化的旅游路线以创造更多可计算的收益。在迪斯尼乐园,游客们从进入乐园开始,只能选择标准化产品,就像在麦当劳吃快餐一样,这种“麦当劳化”现象在旅游景点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二、存在主义 (一)存在主义哲学简介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在40年代到60年代影响最大,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是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等。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基尔凯戈尔的神秘主义,而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法国哲学家萨特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影响了包括文学、美术、建筑等诸多领域。在今天,存在主义哲学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不同于传统的西方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注重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或者所谓的本质,而是关注“人的现实存在”这一更具象的问题,它是注重人生的学说,关注的是个人的存在,它认为“每一个主体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超越一般的分析与描述。” 它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张尊重人的个性和选择的自由。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学说。 存在主义最著名的观点是萨特所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所是”---指这里有一个物品;“本质”即“是什么”---指该物品的特性。萨特用制造裁纸刀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在工人制作裁纸刀之前,总是先在人们脑海里面先出现裁纸刀的形状、用途等“本质”概念,而后才会煅造出裁纸刀---即裁纸刀这一“存在”,所以对于除人以外的事物来说,是“本质先于存在” ,但是人却不同:人先有存在,当人最开始出现的那一刻,它只是作为“自我存在”,并不体现“本质”,当这种“自我存在”开始选择和行动的时候,它作为“人”的本质才逐渐显现。这一观点强调了:“选择的自由”,因为人的本质(即人是什么)是后于存在出现的,人们自己选择成为了自己;“承担责任”,选择的自由意味着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是我们自己决定和塑造了自己。存在主义哲学所强调“人通过自由选择不断创造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要承担自由的重负,对自己、对整个世界承担责任。”正如萨特所言,存在主义的核心是通过自由承担责任。 存在主义的出现“代表着对科学崇拜和技术万能这种浅薄的乌托邦式的乐观主义之反动” 。存在主义哲学家对现代性和工业文明多抱持着批判的态度。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模糊或否定了个人存在的实在性,导致人的非人化、非个体化。 (二)现代性条件下旅游动机的哲学分析 对于旅游者而言,现代性一方面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人们享受高效快捷的交通,丰富多彩的商品;另一方面,对效率的追逐让标准化、机器化的生产越来越普及,人逐渐沦为这种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人们重复着单调、枯燥的生产活动,人性逐渐被现代科技所淹没,变成了机器工具,失去了本真的自由和个性。马克思认为,人逐渐被现代性异化,变成了机器上的螺丝钉。当人们寻求改变的时候,旅游就是一种他们逃避异化、工具化以及现代性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旅游是一种生存活动。人们渴望通过旅游跳出枯燥、单调的生活圈子,体验一种真实的存在,而这在就导致了旅游行为的出现。 (三)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大众旅游 然而,现代性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人试图逃离异化,通过旅游来寻求真实的存在的时候,却发现不过是从一个被异化的围城进入到了另外一个被异化的围城。 在旅游过程中,人最终也只是作为各种科技工具的依附而存在。在旅游过程中已经离不开这些工具了,甚至没有“不选择的自由”。旅游变成了体验现代性的另一个舞台。人们试图通过旅游寻找真实、个性的自己,却只是在重复着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存在方式,继续做大众里面的又一个典型的人,个体性被群体性所掩盖。 大众旅游提供了标准化的旅游产品、流水线一般的旅游体验,这些同样导致了个性的消失。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成为自己,选择的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但是当人们在旅游过程中都选择同样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他们自身也变成了这种标准化的一部分,人们的主体性被漠视,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着既定的安排,沦为实现最大经济利益的工具。 选择的剥夺同样会造成责任意识的缺失。人类的存在或多或少总与它真实的模式有点距离,海德格尔提出“不实在的存在”(inauthentic existence)的概念,所指的就是人逃避对自我的责任,把自我埋没在普通的或典型者之中;或者纯由科学的范畴去理解自己的存在,哲学家马丁·布柏同样提出了自我沉没在“它”的世界(the world of it)的类似说法。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们必须对自己、对世界承担责任,因为人并不依赖别人,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造就自己的,因此人同样不能让别人替自己承担责任。然而当人没有成为自己“选择的自由”的时候,就会变得麻木而机械,就像机器一样。而在大众旅游中,旅游者如果只是按照旅行社的安排选择固定的景点,他们的个体性就会在群体中逐渐消失,这种被心理学家称作的“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会导致人们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和责任感的丧失。在大众旅游过程中,个体往往会人云亦云,模糊和逃避自己的责任,行为也更加随意,忽视道德规范的作用。于是,在旅游景点乱丢乱画、不注意公共秩序、集体起哄、破坏公物等现象就会大量出现。 三、结语 大众旅游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旅游这一生命体验方式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但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之下,大众旅游同样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标准化的旅游产品驯化了旅游者,使他们变成了现代性的附庸,人们依附于科技工具而生存,一切都以理性至上为原则,而人的主体性、选择行动的自由、责任意识以及非理性因素这些方面都被忽视了。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行动哲学,呼吁每一个个体都积极地选择自己存在的方式,尊重个体性和体验的主观性,这些都是对大众旅游所带来的问题的批判和回应。目前,新的旅游形式不断出现,那些注重个体性、体验性、差异性的旅游形式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毕竟人们选择旅游是为了寻找本真的自我,而不是去重复现代性带来的麻木、单调、枯燥的生活。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