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荔波遗产地旅游软环境优化的原则 |
范文 | 李军 徐颖 胡向红 优化旅游软环境,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笔者在介绍荔波遗产地旅游发展现状的同时,提出该地区优化软环境应当坚持的四大原则,即社区居民受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度开发原则及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以期为其他旅游遗产地优化软环境提供参考。一、荔波遗产地旅游发展概述 (一)荔波遗产地旅游概述 荔波县,位于我国贵州省南部,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旅游開发的重点县之一。荔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景观,是水系的源头区,生态的屏障区,资源的富集区,地貌的奇观区,文化的特色区。荔波以其独有的锥状喀斯特地貌和云南石林喀斯特一起组成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并被选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贵州高原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到该遗产地旅游,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人口增加,增加了该地村民的收入。荔波的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游客在欣赏最原始的喀斯特风貌之余,还能体验到荔波富有特色的布依族、苗族、瑶族、水族文化,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自荔波喀斯特申遗成功后,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超过荔波县的环境容纳量,同时一些不文明旅游行为发生,对当地的环境及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造成生态压力,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资源及开发情况 其一,喀斯特资源。荔波喀斯特以其锥状喀斯特景观而出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峰丛喀斯特和枫林喀斯特。作为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地点之一,荔波喀斯特地区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多项标准。峰丛和峰林景观排列的井然有序,呈现出景观的相互演进和演变,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了稀有物种和濒临灭绝物种的栖息地。 其二,红色文化资源。革命烈士邓恩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荔波作为其故居,备受大家关注,尤其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和邓恩铭诞辰110周年之际,邓恩铭故居被列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景区通过展示邓恩铭的生平事迹和遗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其三,民族文化资源。荔波县内聚居有苗族、布依族、瑶族、水族。每个民族都有特色的民族服装、民族习俗、特色民居、民族节日等。如苗族的对歌节和四月八、布依族香花舞、水族花架舞、瑶族的盘王节等。在荔波可以体验到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酒文化以及特色小吃。二、旅游软环境优化的价值与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马宏宇认为,旅游软环境主要包括社会人文环境、旅游服务环境和相关政策法规等。邓若诗等认为,旅游软环境就是相对于旅游基础设施等硬性环境而言的,如思想观念等的软环境,旅游景区的人文内涵、旅游服务、旅游管理,以及各项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则是旅游业发展的软环境。笔者认为,旅游软环境指的是除去物质条件之外的有利于发展旅游的非物质条件,如游客的整体素质、旅游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文化、制度及相关政策等。旅游软环境的优化,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保护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促进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遗产地旅游软环境的优化,有利于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遗产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为是最具有普遍价值、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邓艳明认为,遗产地旅游是以世界遗产为吸引物,到遗产地去欣赏世界遗产的景色、体验或学习世界遗产文化的旅游活动。所以笔者认为,遗产地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壮丽而独有的自然环境,荔波作为遗产地旅游的典型代表之一,对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必然的,这既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又不会削弱满足子孙后代其需要的能力。对荔波遗产地旅游软环境的优化,恰好推动了遗产地的持续发展。旅游软环境的优化涵盖了多个方面,如,发掘景区的人文内涵,提高人们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而这正好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通过对旅游软环境的优化,可以实现遗产地在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持续发展。 第二,遗产地旅游软环境的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说道“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足以看出,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遗产地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化有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法规,提高原住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把遗产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遗产地旅游软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荔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而民族地区常被人称之为“富饶的平穷”,因此,即使有着富饶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等,但受到区位条件的限制,导致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而荔波遗产地发展旅游业,将会改变荔波经济落后状况,在现有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旅游软环境,可以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三、荔波旅游软环境优化的原则 (一)社区居民受益原则 旅游开发为民族地区带来了发展契机,随着旅游软环境的不断优化,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存在多重身份,是遗产地旅游的主人。作为遗产地文化的创造和继承者,社区居民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因为社区居民创造了当地的文化,继承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是一种隐形的文化资源。然而,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当地居民从旅游开发中的受益并不均衡,不同层次的居民参与度不同,有的地方则是政府或旅游公司在参与度上占主导地位,有意排斥社区居民,以致当地村民无法从社区旅游中获益。李忠斌。李军指出,在旅游发展中要探索新的参与——分享利益协调机制,既要注重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又要确保利益分享的公平公正,要考虑不同地段、不同个体、不同人群的利益,体现参与主体公平发展、协调发展及共生发展。因此,荔波遗产地旅游软环境的优化,应以社区居民受益为原则,提高居民的参与度,使遗产地旅游业稳健发展。荔波遗产地旅游软环境的优化,要以居民受益为核心,居民只有从旅游中获得了实在的收益,才能激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应用。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里写道:“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在《旅游规划:一个综合和可持续发展方法》中指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特别是那些环境敏感地区,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荔波遗产地旅游发展是以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历史、特色的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倘若只是对旅游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进行完善,而不注重软环境的优化,人文内涵就得不到深入的挖掘,各民族的特色文化也得不到更好地展示,这就会对荔波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荔波县旅游软环境的优化,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同时,深入挖掘景区人文内涵,深度开发,提高游客满意度。 (三)适度开发原则 荔波县以喀斯特地貌和以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独特地理环境而闻名,全县总面积2 431平方千米,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总面积超过70%。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受具有溶蚀力流水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岩溶作用越强烈,地下管道随之越多,孔隙和裂隙也越大越多,孔隙和裂隙日积月累渐渐会形成溶洞,从而在地表及地下形成多孔、多溶洞的循环网,这种环境生态较为脆弱,游客数量过多会造成地表坍塌。另外,多孔、复杂多变的喀斯特地形特点,会在一定程度对游客行走观光旅游时和交通线路规划造成不便。因此,在荔波遺产地旅游开发中,要考虑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坚持适度开发原则,量力而行,不搞大开发,设计、制定并执行科学合理的各项景区管理规章制度,适当控制游客数量,设计合理的游客分流方案和规划合理的游客游玩路线,避免某个景点游客数量过多的情形。同时,进一步提高景区旅游服务质量,在危险地区以及其他必要的地点设置警示牌和防护带,保障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总之,旅游遗产地的适度开发就是要做到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可持续开发,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暂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旅游景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给游客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而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会给游客带来更深层次的体验感受,形成更具持久的影响力量,因此,在遗产旅游开发中,要坚持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既注重自然资源开发,也注重人文内涵开发。尤其是当地的民族风情、民族信仰、民族习俗、民族节庆对外来游客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荔波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自然,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除了布依族、苗族、水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外,荔波还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主要有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及其纪念馆、红七八军板寨会师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加大对这些人文资源的开发,既可以丰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同时可以提高目的地旅游知名度,给游客留下多样的旅游体验。四、结语 良好的旅游软环境有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要重视旅游软环境建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质量和品味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旅游目的软环境建设提档升级。同时,国家也在不断健全旅游市场,而一个好的旅游市场依托于良好的旅游软环境建设,如旅游服务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旅游管理环境等。荔波遗产地旅游是荔波县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更应该高度重视旅游软环境建设,在旅游发展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适度发展、社区居民受益、旅游产品多样性等原则,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不断优化旅游服务软环境和完善旅游管理系统,从而促进荔波遗产地旅游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1.凯里学院旅游学院;2.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