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胡开文墨的装饰与设计艺术 |
范文 | 许慧群 一、胡开文墨的造型罗列 徽墨的造型可谓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在明代晚期已经发展到极致,仅以明代制墨家方于鲁的《墨谱》,此书收集了385种墨式,并分为5大类:规、禹、挺、圭和杂佩。规是圆形,禹是方形,挺是长方形,圭为剑头形状,杂佩指的是不规则形状。在这5类之下又有许多细目。按照墨形,胡开文墨一般分为规则几何形和异形。 (一)规则几何形 规则几何形,在墨品实物中是指具有一定规则,按照一定规律构成的平面或立体图形。该图形本身没有进一步的象征含义。如单一圆、方形等几何形体,都属于这一类型。 1.长方形墨 长方形是徽墨的基本造型,也是最为常见的徽墨造型之一。它的长宽尺度没有确定的标准,但不能过大或者过小,符合方便拿在手中研磨即可。《墨法集要·样制》中说:“墨之式样,当取自于古人,无大小厚薄之限。盖厚大利九,薄小利新;厚大难工,薄小易善,故墨工不喜为厚大。然太大不便于用,太小则难于得色。要之,厚大虽可贵,不若三四两者得其中也。” 长方形墨在在晚清墨中为数众多,造型最为实用(如图1),且节约成本。这类墨多采用直立式图案构图。另外,也有一些墨品造型是以长方形为基础的简单修改,如委角长方形等,变化灵活多样,不一而足。 2.圆饼形墨 古人有时候用“饼”作为墨的数量单位,是源于圆形墨像饼的缘故。《程氏墨苑》卷十著录了不少原形墨,有“太极图”“河图”“北斗七星”“龙凤呈祥”“天保九如”“五老告河图”“文昌宫”等,可惜如今极少仍存于世上。 明代制墨,力求在外观上做到精致,多以出奇制胜为原则。而在尺寸、规格、形制等方面不太考虑是否方便研磨,由于使用起来不方便,清末以后就很少见了。最多以工艺品或者小型化的面目出现。除了民国初年胡开文的“地球”墨(如图2)外,还有如集锦墨中的“延年”墨、“山河影”墨等。 长方形墨和圆形墨在徽墨中是最常见的墨形。“天圆地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它也是是古人“仰观象于天,俯则视法于地”经过对客观自然的观察,根据想象推测总结出来的概念。《淮南子·天之训》云:“天道日圓,地道日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可见方圆二形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图形和思想认识观念中。 3.柱形墨 柱形墨有圆柱、扁圆柱、四棱柱、六棱柱等几种样式。如圆柱形的“铜柱”墨以及六棱柱形的“龙翔凤舞”墨等。前者仿铜柱形,它是对以前圆柱形墨的巧妙改进。 4.椭圆形墨 在墨的造型中,椭圆形墨是圆形墨与长方形墨的结合,又由于其形状酷似牛舌又被称为牛舌形墨。此种类型似乎来源于宋元时代。牛舌形墨的造型更加符合人体生理学的原理。在使用时,可以缓解人们持墨而导致的手指疲劳感。如“听香”墨,它的造型小巧,非常便于磨墨和携带。 (二)不规则形墨 明清徽墨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包括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两个方面。其中,物质世界划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类;而精神世界即人类精神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约束,或者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再现。这种记录信息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了迎合了当时文人内心的诉求。这类墨遵循了“道法自然”的理念。在造型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仿自然界中的天然之物(自然物),二是仿人造的各类器物(人造物)。 1.仿自然物 在仿自然物的墨品中表现最多的是仿动、植物式。如有仿人形墨、“八仙”墨、“墨磨人”墨(如图3)等。后者仿造人形而制,题有篆书“人磨墨墨磨人”的墨名,整个墨品着上金色,形象逼真精致,独具匠心;又如,仿虫形墨(胡子卿制作的“咏滕王”墨的造型是一只蝴蝶)。基于竹刻艺术,艺术家们尽管以竹作为创作的基本素材,但在艺术作品中尽量使其摆脱竹子的形态,以求达到意境美。然而,在徽墨的设计艺术中,艺术家们追求的是尽量还原竹子的自然形态。在胡墨中,有若干墨品刻意模仿各种竹子的不同形态和部位,如“青琅轩”“艺术珍赏”“竹策”墨等。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竹文化的繁盛时期,许多带有竹子造型乃至竹理念的艺术品被文人雅士收藏作为书斋案的陈设,它是抒发情怀的载体甚至是品行操守的象征。这一时期的胡开文遵循应物造型的艺术法则,将所创题材徽墨作品达到了极致。 2.仿人造物 首先,仿古。胡开文墨制墨的造型、题材与装饰图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喜好,这是清末造型的突出特点之一。在金石考据学的盛行下,晚期文人依然对仿古题材颇为有兴趣,如石泉墨、石鼓墨、汉瓦墨等甚为风行。第一,仿刀币。主要是仿制在东周时期流行于齐、燕、赵等国的货币以及当世的刀剑,此类墨的形状、尺寸、纹饰完全仿照刀剑,造型如龙泉五色刀币墨。第二,仿古碑。“小巫山樵”书画墨,仿制碑的形状,由于在北宋宣和年间已有此墨形,所以通常称之为宣和式。又比如“金壶仙液”墨。第三,仿圭式。如“既翕堂”墨。第四,仿古物。如“建初铜尺五寸墨”仿尺形。“秦权”墨仿秦权。秦权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法定衡器。此类墨仿照着古代石鼓文的造型,以形式独特、制作精良而得名。 其次,仿生活用品。徽墨的设计与日常生活中的创意密不可分。所以,在徽墨的设计中有屏风、通景画设计。如“富贵图”集锦墨(如图4)五锭一套。每锭墨均为长方形,合装一锦盒内,并且拼合并组成通景牡丹图,墨的另外一面是填金篆书百寿字,包装非常华丽精美。另外,还有仿砚式墨、仿琴式墨、仿笔管墨、仿印章墨仿书卷形墨等。 (三)组合设计的墨 除了以上可以归类的几种造型的墨之外,还有很多墨的设计是将各式各样的造型组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墨首推集锦墨。清朝末年的集锦墨以品种繁多,图文精美,装饰考究著称。集锦墨又称“瑶函墨”或者“豹囊丛墨”,它是把形式虽同款式各异的名品集结在一起而成的套墨,它也是我国实用性生活用品向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转型的产物。集锦墨的问世,推动了制墨业的兴旺和繁荣。清朝后期,胡开文开始在“集锦墨”上博采众长,其代表作有“御园图”墨、“四库文阁”墨、“十二生肖”墨、“八宝奇珍”墨、“艺林珍赏”收卷墨。二、胡开文墨的图案装饰艺术 (一)装饰手法 胡开文墨在装饰手法上灵活多变,虽然受墨品的材料、大小形状的局限,不能如同在纸上那般灵巧自如,但制墨者可以轻松驾驭这些设计元素,在有限的表面发挥无穷尽的想象力,让后人惊叹于其制墨技艺的精湛。 第一,写实手法。写实装饰手法是将自然界中丰富的形象资源与人类的文化思想相互结合作为创作的源泉,作品雷同率较低。徽墨的写实装饰手法是制墨家根据他们所见到的墨品实物本身的固有形态作为墨面的装饰素材。当然并非像现如今工笔画或者油画上所呈现的和照片相差无几的景象,它更加注重模仿,关注到自然物体的形态、结构、空间,是对神态的提炼,取其本而舍其末的一种装饰形式。如“长城墨”中的长城和“太平有象墨”中的大象,使人有身临其境,触手可摸的美感,显示出自然、真实、和谐的审美特征。 第二,写意手法。写意装饰手法即制墨家通过抒情写意的手法装饰墨面,这与书画家在纸上作写意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它借鉴了中国书法的用笔,注重“意在笔先”,用大片的留白作为主题背景,或者运用泼墨的形式,激发与利用人们的想象力,从而产生意境,这种手法使得墨面看上去“文气”十足。 当然墨面的写意和书画中的写意画也有不同之处。文人墨客在宣纸上作写意画更加注重画面的内涵,通过构建粗与细、虚与实、干与湿的对比关系,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灵气,早就淡雅飘逸的艺术风格。而用写意手法装饰墨面,局限性相对于宣纸而言要大很多。墨,其实就是干硬的石块。由于其材质的限制,不允许装饰者在墨面上随心所欲,不受技法束缚,制墨者运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在墨面上随意造型,自由便是他们创作最大的源泉。 第三,文字符号。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化与发展,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记录事情的符号,更多的是对中国人心理情感和审美志趣的表现。墨品上的字体风格会根据不同的销售对象而有不同的针对性。大体上来说,内容偏向庄重严肃的,一般用“方圆相参,气势雄强”的楷书来写;内容偏向典雅、文气的用“焕若星辰,郁若云布”的篆、隶书来写;其他内容则用“纵横潇洒、俯仰自如”的行、草来写。墨工根据不同类型墨品的需要,将文字元素展现在作品上。墨面上形态万千的文字与声情并茂的内容相互融合,给人们传统书法的艺术享受。 通常情况下,在表现墨品主题时,如果主题字是阳文,则不加任何颜色修饰,而若为阴文,则会加颜色修饰。有的墨面是全文字式的;有的是正面为画,背面为字;更多的是同面字画相结合,相得益彰。胡开文墨在汉字构形中还存在图与底的关系。这种阴阳交替的观念运用在字体中,会有扩大视觉效果、渲染和识别信息的作用。可以说,徽墨文字装饰是中国文化的耀眼的徽章。 第四,用色。徽墨的装饰色彩遵循阴阳互补的色彩原则。黑色,在徽墨装饰色彩中运用的最为广泛,它被运用为墨品的主要基调色。在江南,包括徽州在内的主色调是人们普遍所认知的粉墙黑瓦,这种传统朴实的黑白相间的白灰色调,不仅没有给人单调无趣的感觉,反而多出一份清新脱俗、优美而淡雅的端庄感。金色,是制墨家大量运用来装饰字体的色彩配置,金黄色的使用在黑色墨底下格外耀眼,使得墨品产生华丽、尊贵的视觉效果。当然,金色的色泽和等级也有所区别,一般而言,高级墨施金较厚,低级墨施金较薄,制墨家会根据墨品的需求而施以不同层次的金色。另外,银白、红色、绿色等也是徽墨上常用到的装饰色彩。总之,徽墨的色彩装饰遵循着冷暖色对比交替运用的原则,它们互相对比、交替使用组成了丰富艳丽的色彩世界,如胡开文“大富贵亦寿考”墨为长方形,分为朱、黄、蓝、绿、白五色,造型、纹饰和字体均相同。这套墨用天然的朱砂、石青、石绿、石黄、雄精等不同的矿物原料配合胶制作而成。 (二)装饰构图方法 由于徽墨的造型多样,在对徽墨进行构图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平面繪画构图,它需要根据具体墨品的形状、构造亦步亦趋。单从墨的形状来看,简直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墨面可以分为长方形、圆形、八边形、扇形、圭形、不规则形等。虽然复杂变换的墨形会对装饰墨面增加难度,但制墨家们能根据墨的形状特点以及装饰的主题,将所要表现的元素加以配置,打造出一个个协调完整的装饰画面。徽墨的装饰构图大体可以分为通体构图和分体构图两种。 1.通体装饰构图 通体装饰构图通常是运用在构思巧妙的纯粹艺术墨上。在墨体表面上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性环带分割,也没有严格的骨架,这样就使主要纹样能够自由地伸展铺张在墨体表面上,尤其一些单独连续性纹样,如云纹、水波纹等,不受墨品外形和轮廓线的限制可以单独使用;如“黄山灵气”墨中,以一个单元纹样各向两个方向蔓延,与文字相互呼应;又如“龙翔凤舞”墨,整条龙以s形曲线沿着顺时针方向作离心式运动,形成一种流动感。还有文字性纹样,比如体现在“秦权”墨上的几十个篆字,也可以被作为连续纹样式。它们在墨面上往往体现出一气呵成之势,充分地展现出制墨家们因形制宜的高超制作技艺。 2.分体装饰构图 分体装饰构图相对于通体装饰构图而言要简单一些,它不必要转动整个墨品来照顾到其整体性构图的和谐与美观,只需要在单独的、完整的界面上独立操作即可。这些装饰纹样大多被称为平衡组合式,如流行的样式有回纹框、素线框、几何纹框等。在实际运用中会因为每种构成方式本身的变化而产生许多不同的样式,运用这种构成方法产生的纹样,往往对主要纹式起到烘托的效果,在整体上给人轻松愉快的感受。 (三)装饰题材 明代把墨品身上的装饰图案称为“图绘”,按照墨身上的图绘名目,明朝方于鲁将制墨分为多种:与皇帝相关联的称为“博古”,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称为“博物”,与佛教相关的称为“大莫”,与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相关的称为“太玄”。到了清代,徽墨的装饰题材更是拓展到了无所不容的境界。 胡开文墨的装饰题材非常广泛,种类繁多,可以说从亭台楼阁、龙凤鸟兽、风景名胜到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宗教故事乃至名人诗句等,用“包罗万象”一词来形容它的主题之广泛也不为过。 1.皇家题材与古典制度 为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价值的尊贵性,御墨的墨面通常以象征皇权的龙纹或者寓意双关的龙凤呈祥纹作为装饰。其墨面大气浑厚、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另外,一些涉及古典制度的题材,也常常被多位制墨家沿用。如“千秋光”墨是根据《周礼·冬官·考工记》所说的制度,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作恒圭、信圭、躬圭、蒲璧、谷璧五式,即所谓“三圭二璧”。它的取意在于“垂以千秋,用光宝石”。 2.文人题材 历史上古代文人对墨的偏爱大大促进了制墨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墨品名字的确定,确实反映出当时文人的志趣、爱好和审美取向。同时,文人学士在诗文书画方面的特殊爱好和孤傲个性,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当时徽墨的发展方向。徽墨的服务对象有不少是文人士大夫甚至是皇帝。精明的徽商必然会投其所好,在墨的装饰题材上迎合他们的口味。因此,他们又吸取了文人字画,以生动的笔法和轮廓表现物象,处处都明显地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人的闲情逸致,并把中国画的表现技法融入图案的格局中。 3.民间题材 徽墨主要创造于徽州民间,它不仅描绘着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的江南山川风物,而且包含着当地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切题材,如神仙佛道、风土民情、神话传说、小说戏文、鸟兽虫鱼、奇花异果、山川景物、吉祥图案等。它的装饰完全出自于造墨者内心审美的需要,同时结合市场销路去创作,装饰题材的创作自由不受限制。我们从很多作品上可以看出其广泛的借鉴于民间艺术,如雕刻、年画、剪纸、刺绣、金属工艺等,具有很强的艺术生活气息。还有许多与人民生活相关的题材,如“棉花图”墨通过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农民自播种到纺织,整个劳动过程,画面极富有民间的乡土气息。所以,这类大众化的装饰题材极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另外,胡开文墨的装饰还具有丰富的祈福纳吉的寓意,它迎合了使用者希望读书有成、福禄有加、或大吉大利的美好愿望。 4.新时代的创新 清末民初,一些反映重大历史变革具有现实性、历史性的政治军事题材的墨品开始出现。这反映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文人喜好的多元化倾向。如光绪末年出现的“铜柱”墨,它在恪守墨的造型艺术的基础上,按照中俄边界铜柱的比例缩小制成。为了体现墨品的庄严性,墨模图以雅洁流畅的对称纹饰,将雄伟的“疆域有共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的铭文衬托出来,烘托出庄重典雅的效果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深刻了反映出当时世人对于内忧外患的焦虑。民国时期,又出现了时政性很强的政治性纪念墨,如“共和成立墨”。另外,还有店庆纪念墨或者与商业伙伴进行合作的纪念墨,这也反映了胡开文与当时各个行业联合合作的实际情况。三、胡开文墨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一)反映了当地的人文、自然风貌 徽墨的装饰艺术是徽州民俗文化的载体,徽墨上的不少装饰题材是以当地的风景名胜和民生百态作为主体,它不仅与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小小的墨面上还向世人展示出当地的历史文化、世态人情和审美情操。如“棉花图”墨,运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下,男耕女织的原始生产劳动过程。又如,胡开文的“黄山图”墨和“新安大好山水”墨将徽州的山川河流、松柏飞鸟、流水人家浓缩在墨面上,给人清新典雅、清丽隽永的心理感受。 (二)对儒家伦理的宣扬 徽墨装饰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中蕴涵着先秦儒家价值观念,展现了古时徽州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本质精神。 徽州文化以儒学特别是理学的道德准则为价值取向,古徽州时期,社会的主流文化遵循的是朱熹制定的礼仪规范。徽学中的新安理学以其“经世致用”“知行为一”的实践理性精神作为徽州文化的思想基础,它认为社会伦理纲常、个人忠孝节义之类是徽州人处世安身的精神支柱。逐渐的,徽州人把这种“崇尚儒学”的文化,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以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本身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特色产品,徽墨与其它徽州艺术一样具有象征性和教育性的意义,于是在徽墨的题材选择上大量吸收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宗教信仰以及神话传说。通过已有的徽墨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徽墨的装饰纹样多从“立人伦,助教化”出发,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儒家“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社会宗法伦理观念。 (三)表露文人好恶和高雅的情趣 历史上,文人的偏好对徽墨的影响大大促进了制墨工艺的发展,同时,文人墨客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和孤傲个性,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制墨家的志趣与喜好。于是,徽墨的装饰设计处處都体现着文人的涵养和闲情逸致。另外,由于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和书画家们纷纷将自己的兴趣、追求寄托于朝夕相伴的“自制墨”中,使得墨品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书画的用笔,给人们呈现出一幅幅具体、生动、趣味的物态神像。四、结语 以胡开文为代表的清代晚期徽墨,相对来说,更加注重墨品的质量,而且极力讲究墨品的造型装饰艺术。与清代前期的徽墨一样,清代晚期的胡墨更具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它以一种文艺化、鉴赏化的方式反映和表达着儒家美学的精髓。在图文题材上,有写实风格的黄山、白岳、西湖十景等风景化式的装饰,常用常新;有反映皇家威严庄重的棉花图、耕织图题材经久不衰;双龙式、边框式的装饰纹历久弥新。徽墨的辉煌,无论是从制作还是装饰工艺上来说,都是在继承前人千百年来的智慧,以及历代墨工为之奉献毕生精力的基础上而取得的。综上对徽墨装饰的题材、构图、纹样、内涵等与艺术风格的研究,充分展现和说明徽墨的装饰设计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是制墨家们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的结果。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因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给人们予以美的享受,实现了实用与美观的统一。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