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贵州玉屏县茶花泉全域旅游景区开发研究
范文

    赵斌

    贵州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开发将是贵州旅游业开发格局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基础的关键层次。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以景区开发建设为基本单元结构展开,应适应现实旅游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涵旅游体验诉求的转向、旅游小康的转变、旅游产品的升级、旅游消费和旅游模式的转型;应该塑造新资源观、产品观、市场观,立足文旅融合、景城贴合、体旅结合、养生旅游、科考旅游、商务旅游、旅游地产、宗教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和节庆旅游等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和全游客”的全域旅游景区。以下以玉屏侗族自治县的茶花泉景区为案进行探析。一、茶花泉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景区概况

    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景区面积1 836 hm2。包括朱家场镇混寨、谢桥、兴隆、洪家湾、鱼塘和茅坡等侗族村寨。总人口5 200多人次,少数民族占比78.3%。目前规划区为混寨乡村旅游景区、龙泉景区、玉屏油茶基地、现代特色农业种养殖园和特色侗族文化。其旅游资源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油茶文化和侗族文化为一体,自然环境良好,资源较丰富,类型多样,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与科技农业有机结合的旅游景区。

    (一)旅游资源定量与定性评价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区流域乡村旅游区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和分析,规划区内旅游资源共有7个主类、17个亚类和32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的87%、55%和21%。

    综合定性评价:自然生态优良,已建成了30 hm2玉屏县植物园苗圃基地,基地即将扩大规模到96.7 hm2,森林覆盖率占89%以上;“混寨河全长20.6 km,流域面积47.58 km,汇入舞阳河形成大河谷旅游风景带”;油茶文化农耕文化悠久,是贵州省16个油茶重点县之一,素有“油茶之乡”美誉;侗族文化物质与非遗产积淀深厚,民族村寨、民居建筑、民族节日、民间习俗和饮食文化均韵味十足,形成以山水自然风景与油茶农耕文化、北侗文化相契相合的综合旅游开发体。

    (二)旅游市场结构分析与发展态势预测

    1.交通区位

    茶花泉景区距离株六复线玉屏站8 km,杭瑞高速9 km,320国道(高速公路)、201省道(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距沪昆高铁玉屏东站5 km,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沪昆高铁可构建景区旅游辐射半径,使当地人们0.5 h抵大湘西旅游圈,0.5 h達黔东南民族旅游带,1.5 h跨黔中旅游经济带,4.5 h越华中旅游经济圈,6.5 h到中原旅游圈,7 h达沪宁杭旅游经济圈,链接贵广高铁,7 h达两广旅游圈。沪昆高铁能产生旅游流,旅游技术产生“时空压缩”;从而使景区所在的武陵山特色旅游圈、云南民族风情旅游环与长江文化旅游带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人们通过高速可畅达镇远古城、石阡温泉、梵净山、苗王城以及湖南凤凰古城等风景名胜区,而且其也能形成“钟摆式”内外循环圈旅游通道。

    2.玉屏及茶花泉景区旅游市场

    目前以本地游客为主体,通过以上交通线路通道2012-2016年平均进出客流120万人次,2015年6月开通铜仁南站玉屏东站预计总人数今后将达150万人次。玉屏整体旅游年度分析统计完成旅游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玉屏县2016-2020年旅游市场指标表注:根据铜仁市旅发委数据来源整理

    国内一级核心市场以铜仁、凯里、玉屏和怀化为主体,二级市场辐射可达湘、渝、川、贵和粤,三级潜在客源市场为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区域。一级市场集中于我国港澳台区域,二级市场东南亚、日本、韩国临近地域,欧美、大洋洲为三级远景市场。二、旅游景区开发条件SWOT分析及战略匹配

    (一)开发建设SWOT分析

    1.优势

    生态优势,旅游区生态资源优势较突出,空气纯净,河流清澈达Ⅰ类或Ⅱ类水质;资源优势,旅游资源的搭配较好,具有油茶文化、民族风情、红军遗址、自然风光、田园风光、瀑布、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绿色食品等的整合优势;景区和谐优势,民风淳朴,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交通优势,区外交通便捷;政策优势,各级政府开发旅游的积极性高涨,旅游政策匹配得当;后发优势,立足景区开发借鉴,蓄势待发。

    2.劣势

    景区内道路不健全,交通不畅;县域经济不强,旅游投资较弱,劳动力素质低下,整体人文旅游资源不足;旅游资源的资源品味不高,没有特品级资源;景区旅游品牌效应未形成,客源市场范围拓展狭窄,起步晚,不占有市场先机;欠缺具有先进旅游发展意识和管理理念的专业人才。

    3.机遇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地方政府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农村城镇化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展开。

    4.威胁

    与梵净山风景区、镇远古镇、舞阳河风景区和湖南凤凰古镇距离较近,但是旅游资源品味度和知名度却相对较低,所以市场形象和发展空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挤压,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低水平开发,缺少精品;急于开发、盲目开发对部分自然资源优势造成威胁。

    (二)景区SWOT矩阵战略匹配

    结合SO增长型内外增长策略:抓住国家层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贵州省铜仁市旅游产业“十三五”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的目标体系的政策机遇,凸显自身的优势。

    组合ST差异化战略:充分利用内部优势,积极应对外部威胁,将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面对来自周围旅游经济区的挑战,结合自身优势,遵循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努力将多方面的挑战转变为机遇,打造景区特色旅游产业业态,使区域旅游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善用WO扭转型战略: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强化景区总规与控规,规避自身不足,克服茶花泉景区开发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积极争取企业与社会组织的投融资,不断引进新的旅游管理经验。

    构筑WT防御型战略: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积极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培育主导核心旅游产业态,带动和辐射更多的上游、下游或旁系的辅助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加强与周围经济区的合作,实现和谐发展,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汇聚上述SWOT矩阵策略匹配,并将其升华为全域旅游景区实施策略。三、聚合战略体系构建全域旅游景区

    (一)全域旅游景区的理念

    组合全域旅游景区是以全新旅游资源观、全新的产品观和市场观理念。整合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及社会旅游吸引物要素,通过地域文化地整理与重建塑造具有人文韵味的地域景观;将旅游产业有机渗透到县域经济体系中,通过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聚变为新的产业形态,旅游市场是一个景区居民与外来游客一起高品质享受休闲娱乐的消费大市场。全域旅游具有旅游要素的高度聚合性、全部门参与的协作连通性、全行业渗透的密切联动性、全过程旅游的深度体验性、全时空覆盖的超强广域性、全方位引导发展科技前端性、全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和全游客的交融广义性。

    (二)茶花泉全域景区开发模式

    聚合前述茶花泉景区旅游资源全要素,地文、水域、生物自然景观元素,建筑遗址、侗族民俗风情人文景观要素及历史淀积的生态油茶农耕文化等要素,立足资源组合定开发“盘子”,立足市场分析,做好旅游营销“调子”,盘活普通旅游资源,也能成为高端旅游景区。根据地域分异文化及自然分异规划打造旅游景观区核。

    全部门协同参与景区基础设施规划论证与建设,拟定全域景区规划方案,对景区交通、土地利用、绿化景观、生态保护、文化遗址修复、水电及通讯工程和安全监管及卫生等部门协同制订系统方案,分期统筹推进项目工程。深化该景区旅游产业与县域优势产业融合,聚变为新旅游产业业态,如与农业融合,形成茶旅产业链;与工业融合,打造现代工业制油车间和传统工业榨油作坊;与餐饮业结合,妆点为精品茶餐系列;与酒店服务业结合,聚态为茶花主题酒店。可见,其向第一、二、三产业渗透,“均能产生聚变业态,丰富旅游产品形态”。通过全民的积极参与,可提升目的地的好客度,全面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满意度。

    全时空、全天候、全境域打造旅游業态。从主题化、舞台化、场景化、拟态化、细腻化和情感化方面为游客提供“新、奇、异”旅游体验。全域旅游必须在资讯上多下功夫,比如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资讯之间的融合、旅游设施与资汛系统的结合,开发基于侗族油茶“历史文化的移动解说系统、开发基于GPS的厕所分布引导系统”等,在旅游休闲、解说服务、游览引导和现代技术结合方面进行创新。塑造全方位的智慧旅游系统,有机地使外来游客与茶花泉本地居民交融为一体,使游客与居民实现无形融合,使游客能以居民的身份融入当地的生活,获得全面深入、完美难忘的体验,而居民则能以游客的身份享受改善环境品质带来的好处,感受“生活在景区”的惬意和舒适。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