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黔湘桂侗族传统村落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
范文 | 曾梦宇 胡艳丽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划项目“‘人、形、业、境、魂:传统村落‘五位一体保护与发展路径体系研究”(19XJAZH001);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黔湘桂侗族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研究”(19GZYB83)阶段性成果。引言 分布在黔湘桂交界地区的侗族传统村落,历史上受到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教育底蕴、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局限,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加之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接受的经济辐射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不少传统村落一直在贫困线上徘徊。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的推进,给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黔湘桂侗族传统村落(以下简称“侗族传统村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契机。如何借旅游业发展的东风,发展侗族传统村落旅游,助推侗族传统村落“一业兴百业兴”的夙愿,已成为侗族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一、丰富而特色鲜明的资源,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侗族传统村落在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空间与木构建筑、民风民俗民情等方面拥有着数量丰富、特色鲜明的资源,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山水协调、顺地应势的自然生态景观 侗族传统村落从选址开始就非常注重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了山水协调、顺地应势,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1.依山傍水、顺应自然的地貌景观 侗族传统村落的选址既基于本身对自然的朴素认识,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信风水、龙脉之术。侗寨选址讲究风水,多立于山地,山地之中往往有小溪流穿越而过,形成平缓谷地,即“坝子”。在山水之间,村落常常依山傍水、依山就势,顺势而建,传统建筑从溪流水边而逐渐蔓延至周边山脉的山脚,然后又层叠而上,鳞次栉比,自然且和谐。 2.共生和谐的农田景观 侗族的农业以稻作为主,村落周围,不论是平坝还是山丘都布满稻田。平坝上,绵延的农田或环绕村落、或偏居一侧,平整而葱荣;山丘上,层层叠叠的梯田或波光粼粼,或金黄飘香,起伏而壮观。寨边的风雨桥将村落与农田融汇在一处,流淌的绿水、静谧的村落、丰收的田野,构成了一幅魅力无穷的山水田园风光画卷。 3.广袤覆盖的植被和森林景观 历史上,侗族传统村落分布区域就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林区,是清水江、都柳江“木商文化”的起源地。明清时期,经沅江和洞庭湖流往长江中下游城市的“苗木、州木、广木、溪木”及经都柳江流往珠江流域各城市的木材大量出自侗族传统村落分布区。 (二)科学而经典的村落建筑景观 侗族传统村落的各类建筑科学而经典,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许多木构建筑遗存年代久远,历经岁月沧桑,构成了侗族传统村落“看得见的历史”景观。 1.合理、有序的村落布局形态 侗族传统村落的特征尤为明显,村落在空间组织和布局上具有明显的向心性,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以及款坪(或广场)、戏台等公共设置居于侗寨的中心;之外是围绕侗寨鼓楼顺应地势建造的民居,民居之间穿插水塘、水井等生产生活设施;侗寨的边缘是禾仓、畜生棚等生产辅助建筑;寨门的外面是农田与山林。层层环绕,大体呈同心圆的格局。道路和河流通常构成侗寨的骨架,将村落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的连接与间隔。 2.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鼓楼 鼓楼是侗寨必备的建筑,是历代侗寨村民祭祀、议事、集会、迎宾、庆典、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是侗族多元文化的载体,是侗寨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明代邝露的《赤雅》记载:“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焉,男子歌唱、饮噉,夜归宿缘其上,以此自豪。”侗族居住区现有近千座鼓楼,在著名的肇兴侗寨就集中矗立着5座鼓楼,鼓楼俨然成为侗族村寨最令人瞩目的景观。 3.类型多样、特点各异的公共建筑和空间 鼓楼之外,侗族传统村落还修建着许多公共建筑和空间,戏台、宗祠、禾仓、萨坛、风雨桥、铜鼓坪、芦笙场等,也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建筑技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风雨桥,它与鼓楼、大歌一道被誉为“侗族三宝”,也是侗族标志性建筑之一。 4.数量众多、年代久远的干栏式吊脚楼民居 侗族传统村落中分布最多的建筑物是干栏式吊脚楼民居。侗寨里,干栏式的吊脚楼常常一座挨一座,随着地形地势的变化而修建,因而多姿多态、特色各一,有的像轻灵的亭阁、有的像壮丽的宫殿、有的像优美的画廊。在黎平县纪堂上寨的380多栋木质干栏式吊脚楼民居中,超过100年的有60多栋、50~100年的有183栋、30~50年的有140栋。各个不同年代的民居风貌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幅侗寨村民生活变迁的画卷。 (三)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呈现出活态的人文景观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民风民俗,在旅游开发中,这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资源就成为独特的资源。侗族也不例外,保留在侗族传统村落的众多民俗风情,常常将侗族的人文景观活态地呈现出来。 1.特色鲜明的民俗习惯和民族风情 侗族的民俗习惯和民族风情千姿百态: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侗语,民族语言的传承,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鲜明性,也表现出侗族人民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侗族服饰、侗族饮食、民俗节庆等都是侗族民族风情的体现。 2.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民族艺术 侗族歌舞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奇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哆耶、芦笙舞、侗戏、君琵琶等侗族戏剧、曲艺,都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3.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最具代表性的,上述的侗族建筑景观中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木构建筑都凭借这项技艺而得以完成。侗族刺绣技艺、银饰锻制技艺、侗锦织造技艺、竹编技艺、藤编技艺、腌鱼制作技艺、民间器乐制作技艺、造林技艺、皮纸制造法等与侗寨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传统技艺既伴随着侗寨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也能为旅游开发提供丰富多样的民族手工艺品。侗族传统村落有着十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利用和开发得当,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二、侗族傳统村落的旅游分布构想 侗族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目前,相关开发人员可以选择部分已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和适宜开发的传统村落进行统筹规划和开发。这些适宜开发的侗族传统村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侗族传统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于2012年开始组织认定的名录,至2019年底,已公布了5批共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侗族传统村落有286个(个别为侗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组建的村落),其中贵州省183个、湖南省7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30个。这286个侗族传统村落,同样不一定都适宜旅游开发,但其能够列入名录,就表明具备了一定的价值,而且入选名录也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可以重点考虑为规划景点。 (二)聚居较为集中的聚落群或片区 侗族地区存在不少聚居较为集中的传统村落聚落群或片区。由于地域相连的缘故,这些传统村寨之间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有的是以一寨为中心,经过分化、外迁等形式形成类似于“母寨-子寨”似的关系;有的是毗邻而居,互有往来,在“侗款”组织时代,往往结盟形成“小款”,相互协作和帮助,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时至今日,聚落群的传统侗寨相互影响、相互对比,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小环境。将这些侗族传统村落聚落群或片区资源整合、进行旅游开发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方案。侗族传统村落聚落群或片区的资源相对单个村落更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张力,不论是作为景区进行规划建设,还是作为景点进行布局都是可选的方案。 (三)沿交通线延伸的传统村落旅游线 随着侗族地区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以及公路“村村通”建设项目的实施,交通干线沿线的分布的侗族传统村落不断增多,侗寨的通达性也在整体上得到极大的改善,为侗族传统村落旅游线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四)侗族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圈 侗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黎平、榕江、从江、三江、龙胜、靖州、通道毗邻的7县,7县共有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侗族传统村落203个,占名录中侗族传统村落总数的91%,未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也数量众多,位于侗族传统村落的密集分布区。凭借侗族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密集、文化保持相对完好的条件,在该区域打造较大规模的侗族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圈,更能全面展现侗族文化的底蕴和精髓。 点、片、线、圈给予了侗族传统村落多样的选择,不同的传统村落、不同的县域、省域或者是跨省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的旅游规划。三、着力推进“旅游+”,拓宽旅游经济产业发展领域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经济业态,它主要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其本身涉及的产业领域比较广,这也就给侗族传统村落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选择范围。 (一)“食+”:餐饮服务、加工配送、连锁外卖、种养殖业发展 侗族传统村落的饮食特点是比较鲜明的,形式上的“合拢宴”已别具一格,食品上的腌鱼、腌肉、牛羊瘪、油茶、社饭、酸汤鱼等更是游客饕餮盛宴的美食。围绕“食”做产业,是最基本的产业拓展选项。①餐饮服务业,“食”的主业。其以“合拢宴”为主要形式,不断拓展侗族饮食,做出自己的风味和品味,是侗族传统村落饮食业发展的关键。②种养殖业。其围绕自己的特色食品发展种养殖业,如稻田养鱼、香禾糯种植、香猪香羊养殖等特色种养殖,还有生态有机稻米、蔬菜、油茶种植,家禽养殖等。③加工、外销业。随着电子商务、运输物流业的发展,原来的销售瓶颈已经打破。由此,侗族传统村落可以借助旅游及其广告效应发展食品加工及外销,如江香猪、婆洞酸菜、香禾糯、牛羊瘪等都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 (二)“住+”:民宿业、林业、木构建筑业 侗族传统村落可以发展以民宿为主的住宿产业。侗族传统村落的民居以干栏式木构吊脚楼为主,许多建筑质量较好的只要稍加修缮和装饰就能够接待游客住宿,许多游客也非常愿意享受这种迥异于城市高楼大厦宾馆的住宿体验。另外,要适当发展主题休闲农庄、乡村度假酒店,既形成对村落民宿的补充,又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 侗族传统村落可以发展以杉木为主的林业。历史上,侗族就有种植杉木的传统,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建筑都是以杉木为主。旅游住宿中,木构吊脚楼民宿的修建、修缮,加之村落修建其他建筑的,有一定的木材需求,借旅游之势发展以杉木为主的林业,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侗族传统村落可以发展木构建筑业。虽然由于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居住需求的变化,木构建筑需求呈减少的趋势,但依托传统村落旅游住宿的要求和国家保护传统村落的相关政策,侗族木构建筑业在传统聚居区能够得到一定的复苏和发展。 (三)“行+”:低端运输业、交通服务业 侗族传统村落受条件限制,不能深入参与旅游运输,但可以根据村落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利用摩托车、人力车、三轮车、中巴车等交通工具在村落内部或村落周边发展低端运输业,为游客提供灵活方便的出行服务;也还可以开展一些车辆预订、预约送达、行李短途托运等交通服务业务。 (四)“游+”:观光农业、康养业、体验业、导游业 “游”,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其他几个要素里都蕴藏有“游”,就其可以拓展的产业来说,至少还包含如下方面。①观光农业。到村落欣赏农田风光应是传统村落旅游的必备项目。依仗溪流蜿蜒的平坝田园,或层层叠叠的山坡梯田,侗族传统村落发展既赏心悦目又能提供食材供给的观光农业前景广阔。②康养业。侗族传统村落利用优美恬静的山水、茂密常青的杉林,加之侗医、侗药的辅助和侗族和谐的文化氛围,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康健、文化养生为主的康养业,不乏是一种产业选择。侗族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在传统侗寨里养生,同时也能养心。③体验业。体验式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侗族传统村落有着许多可以让游客参与体验的资源,如画腊花、织侗锦、捶侗布、编藤筐、捉田鱼、舂稻米、做五色饭等,安排一定的场所,开设各种适宜游客参与的体验项目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五)“购+”:商业、民族服饰业、传统手工艺业 侗族传统村落的许多产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可成为游客购买的纪念品、工艺品、伴手礼。围绕“购”发展相关产业也是可供选择的路径。①商业。其与“购”直接关联,各类民族特色商品是其主打,同时,也还可以根据游客不同的需求,适当引入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商品,既丰富市场产品,又能提高经济效益。②民族服装业。首先,通过旅游产业的影响,引导更多的侗寨村民关注和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扩大传统民族服装的市场范围;其次,生产可供游客收藏的服装纪念品或供其他地区生产“民族风”服装需要的绣片、花带等配饰;最后,从市场效应看,侗族童装非常受游客喜爱,由此发展供其他民族少儿穿着的服装有一定的市场空间。③传统手工艺业。侗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效果非常好,许多项目已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传统村落可组织传统村落的匠人发展传统手工艺业,根据各自掌握技艺的程度,生产低端的日用品及高端的艺术品。如微型侗族鼓楼、微型风雨桥等纪念品,是居家装饰难得的艺术品,广受游客的青睐。 (六)“娱+”:演艺业、音像业、娱乐服务业 侗族地区是久负盛名的“百节之乡”“歌舞之乡”,“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侗族大歌”早已蜚声海内外,传统村落的大众娱乐活动非常多,侗族传统村落也可据此发展多种娱乐业。①演艺业。侗族传统村落的歌舞艺术表演队伍,除了可以在固定的旅游项目中进行表演外,随着队伍的壮大和成熟,还可以走出村落到国内外的演艺市场进行展示,可以登上各类传媒进行展示。②音像业。侗族的各类艺术表演,既是各类媒体关注的素材之一,也是侗寨村民自身喜爱的内容,通过音像业的发展,扩大传播渠道,是对现场游览的一种补充,也具有宣传和广告效应。③娱乐服务业。作为主旅游项目的补充和游客活动的调剂,侗族传统村落可以开设一些娱乐厅、歌吧、棋牌室等娱乐服务场所,以丰富游客的旅途生活。 “旅游+”是对侗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项目的拓展,能够促进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发展,提高综合效益。侗族传统村落可以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实施,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推进。四、侗族传统村落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面对全域旅游的大形势,采取有力有效的保障措施,促使侗族传统村落的旅游经济发展避免陷于无序发展的泥潭,从而沿着良性的轨道前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规划的制定和统筹,确保发展有序 1.坚持规划先行 侗族传统村落在谋划旅游开发之初,村支两委应该在征求全体村民意愿的基础上,讨论出初步的设想;然后通过乡镇、县等政府部门将之提交给旅游部门、规划部门,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修改;再通过相应程序,以规划的形式出台。有了科学、规范且具一定权威性的规划,侗族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才能在科学性、整体性、长期性上具有保障。 2.统筹相关规划,确保开发行为的一致性 由于管理职能上的差异,有的侗族传统村落已有了多个建设规划,如新农村建设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等,各规划和管理办法的侧重点不一样、效能要求不一样,这就需要进行统筹,形成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各方利益的统一规划,从而确保开发行为的一致性。 3.严格执行规划 实践中,传统村落规划的执行容易受到两方面力量的扭曲或阻碍,一方面是旅游开发机构,常常更改原有规划,使规划空置;另一方面是村落的村民,以个人盲动阻碍或影响规划实施。因此,村规民约、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等的严格执行以保证规划的实施,非常有必要。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旅游活动顺畅 1.加强村落道路建设 目前,公路“村村通”已基本解决了侗族传统村落的通达问题,但是,由于建设标准较低,大多比较狭窄,路况也不理想,稍大型的旅游车辆难以进入。拓宽入村道路、提高道路质量势在必行。 2.旅游标识建设 为方便游客游览众多的村落景点,旅游标识建设非常有必要,这也是侗族传统村落初级开发时常被忽略的。在传统村落中设置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能为游客游览提供方便。 3.公共厕所建设 首先是在村落内规划和建设旅游所需的厕所,做到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实用免费;其次是对民俗、农家乐等处的厕所进行改造,做到卫生、环保、污物处理方式科学;最后是科学管理,做到及时维护和爱护设施,促进文明如厕,创造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 4.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侗族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方面需要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区、停车场、观景台、咨询中心、医疗急救、应急安全等配套设施。当然,诸多配套设施要一下全部建设到位有相当难度,可以提前规划,分步到位,尽早到位。 (三)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营造适宜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经济秩序得以正常维护的重要因素,侗族传统村落发展旅游经济的依托资源之一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1.加强村落周边生态环境保护 侗族传统村落周边的山水、田园、森林、植被都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卖点。要加强对传统村落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田园风光等的保护,保持村落周边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优良性及传统村落原有肌理,使其与村落内部景点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展现传统村落魅力。 2.加强村落内部各项环境秩序治理 卫生环境上,要“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并进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等;建筑环境上,要整治乱搭乱建、占道占溪流建设、占农田建设、乱伐山林建设等;美化环境上,要保持村落清洁、绿化、装饰到位以及规范摊点等。 3.改善村落人文环境 侗寨村民素来勤劳、善良、纯朴,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但要与旅游经济发展相适应,还需要提升文化素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人际交往等,特别是要强化村民的旅游参与意识、旅游形象意识、旅游责任意识,通过系列地教育、培训,一定程度上改善村落人文环境,更好地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4.加強安全保障环境治理 要建立起村落旅游安全制度,协调旅游、公安、交通、安监、卫生、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共同构建安全保障网,为村落旅游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四)加强创业、就业环境营造,助推扶贫、富民工作 1.加强创业宣传,引导村民创业 旅游经济的发展给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侗族传统村落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带来脱贫致富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侗寨村民自主创业,能够加速传统村落的经济进程。 2.加强企业沟通,创造就业机会 要加强与相关涉旅游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创造条件,通过以景区带村、“企业+农户”和尽可能地安置侗寨村民到相关企业就业等方式促进村民就业,改善更多村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帮助贫困村民走出经济困境。这也是一条旅游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路径。 3.改善营商环境,为村民创业保驾护航 信用社、工商、税务、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尽可能地为侗寨村民提供便利和优质服务,帮助村民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1.凯里学院;2.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