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外野生动物旅游研究综述 |
范文 | 丛丽 吴必虎 李炯华
[摘要]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活动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参与其中,而且这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这一矛盾。国外关于野生动物旅游的研究比较系统而深入。文章通过对国外有关野生动物旅游的文献进行梳理,认为从野生动物旅游产品的角度,文献主要集中在非资源消费型、半资源消费型和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的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文献主要集中在动物旅游的影响研究、游客满意度的控制、社区居民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最后,文章还对国外该领域现有文献的研究局限作了简要分析,并展望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以期能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野生动物旅游;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保护;旅游者满意度;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57—09 1 引言 人类对于野生动物喜爱的历史由来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地球上二者共同生存的时代。根据文献综述,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狩猎采集时期、自然资源时期和生态文明时期。在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出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类都处于狩猎采集时代,那时的野生动物对人来说最主要具有消耗使用价值,此外少数物种成为人们图腾崇拜的对象,具有了精神信仰的指引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在不发达的农业文明时期也一直延续;进入农业和工业时代后,野生动物主要是作为自然资源供人们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其生产使用价值;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后,人类意识到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这一时期除了消耗性利用外,非消耗性利用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动物旅游,如观鸟、摄影、探寻足迹,已成为一种生态产业,该产业经常被认为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活动,是解决野生动物保护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并已成为一些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休闲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普及,野生动物旅游(wildlife tourism)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日益成为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野生动物旅游快速增长的同时,该现象也引起了学者及媒体的注意。一直以来,学者们一般都从自然区域旅游、生态旅游或冒险旅游等旅游形式下的一种产品角度来观察分析野生动物旅游现象,直到1990年,达夫和迪尔登(Duffus&Dearden)在其论文中较系统地提出了野生动物旅游的概念框架。1996年,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沙克利(shackley)出版了《野生动物旅游》一书,作为第一本阐述野生动物旅游理论的专著,沙克利指出,消耗性的狩猎旅游,非消耗性徒步旅行,半消耗性的动物园、水族馆和野生动物园等,都是野生动物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他在书中还评论了目前应用于管理动物旅游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方法。该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吸引了人们对于野生动物旅游研究领域的关注,自此以后,野生动物旅游成为欧洲、北美和澳洲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论著文献。相比之下,中国对野生动物旅游的研究尚未广泛展开,除台湾地区有部分文献涉及之外,大陆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足。对国外野生动物旅游研究进行综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提高国内业界和学术界对野生动物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文献总体情况 2.1 资料搜集及年谱分析 本文通过科學指引(Science Direct)、塞奇出版(sage Publications)、艾米瑞达(Emerald)、万维科学(Web Science)和谷歌学术(GoogleScholar)这5大外文数据库分别在篇名、关键词和摘要中输入wildlifetourism(野生动物旅游)、wildlife watching(野生动物观赏)、ZOO(动物园)、aquarium(水族馆)、hunting(狩猎)、fishing(渔猎)、wildlife(野生动物)等术语进行联合检索,共检索到1986—2011年间与野生动物旅游有直接关联的文献55篇,然后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归纳分析法,对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综述。文献的具体时间年谱如图1。 2.2文献内容分布与研究方法 55篇文献中,总体上看,理论性探讨的文章比较少,只有5篇(9%),其余50篇都为实证研究(91%)。在50篇实证研究文献中,内容主要围绕3大方面:首先是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12篇(24%),例如狩猎和垂钓;其次为半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16篇(32%),例如野生动物园、动物园、水族馆、鸟语林;第三为非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22篇(44%),如野生动物观光、野生动物摄影和野生动物喂食。在55篇文献所涉及的案例地来看,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17篇(30.9%)、美国9篇(16.4%)、英国8篇(14.5%)、新西兰7篇(12.7%),此外,还涉及加拿大(4篇,7.3%)、非洲(3篇,5.5%)和其他国家(7篇,12.7%)。 本文对55篇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定量分析方法占相当大的比例,使用数理统计进行分析的论文达到38篇(69.1%),使用构造模型方法的论文有7篇(12.7%),使用民族志和质性访谈等方法的定性研究有10篇(18.2%)。实际上,国外动物旅游研究更常见的是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在对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进行分析时,综合借鉴生态学、动物学、社会学、旅游学等多学科概念与方法,在数据获取上进行大量问卷调查与统计,并采用质性访谈和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3野生动物旅游概念界定 3.1 野生动物的定义 根据有关专家考证,术语“wildlife”出现的时间不足一个世纪,直到1961年才被美国主要的大辞典收录,英国更晚于1986年。它首次出现在发行的书刊中是1913年《正在消失的野生动植物》,该书预见性地指出了20世纪后期野生动植物将面临的保护危机。词典解释野生动植物,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通常指野生动物。动物中任何非人类的、非家养的生物有机体都可以被认为是野生动物,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wildlife的理解不甚相同,这种模糊带来了很多问题。一些作者在使用wildlife一词时,主要指非家养的脊椎动物,这与最近主要专著研究文献中提到的概念范围是一致的,尽管非脊椎动物和植物没有包括其中,并不意味着作为野生动物种群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存在的,也不意味着它们不是旅游业界关注的兴趣点。 3.2野生动物旅游的界定 包括动物园、狩猎等形式的广义动物旅游,发展历史悠久。但是野生动物旅游在英语世界里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却是在20世纪末。野生动物旅游作为一种小众市场(niche market),可以定义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生态旅游、野生动物资源的消费利用、乡村旅游以及人类和野生动物关系之间的叠加部分,同时与探险性户外活动和森林游憩都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图2。野生动物旅游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包括生态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其中也包括旅游研究。学者们对野生动物旅游概念的研究相当重视,认为这涉及野生动物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在提出“野生动物旅游”这一术语后,普遍采用wildlifetourism来标明这种现象。但由于野生动物旅游内涵的复杂性,学者们对野生动物旅游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纵观有关文献,对此概念做出代表性阐述的作者及其论点包括以下内容: 沙克利在其《野生动物旅游》一书中对野生动物旅游的定义是:野生动物旅游是一种以接触非家养野生动物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它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或者在圈养环境。包括一系列的活动,例如观鸟、觀鲸、一般的野生动物观光,参观动物园和水族馆,观赏水下生命的潜水、狩猎以及休闲性垂钓。康威(Conway)认为,野生动物旅游是围绕非驯养(非人类)的动物在自然环境或者承载力范围内开展的旅游活动。它包括所谓的非消费型旅游形式的野生动物,如观赏、摄影和喂食;资源消费型旅游产品,如狩猎和垂钓。同沙克利和康威观点相近的还有澳大利亚学者纽萨姆(Newsome)、道林(Dowling)和摩尔(Moore),他们认为野生动物旅游作为自然区域旅游的一个亚类,主要指对非家养动物的观赏。他们对野生动物旅游的定义可视为广义理解,不仅包括非资源消费型,也包括资源消费型的野生动物旅游产品,这种观赏活动可能发生在野外自然环境,也可能发生在圈养环境中。 从发展过程来看,在大众旅游出现之前,人们热衷于动物园式的陈列野生动物观光,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很多游客更倾向在野生动物真实的生境中了解野生动物,并希望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而很多学者更认可狭义的野生动物旅游定义,即野生动物作为出游的唯一资源吸引要素,旅游者可以通过一系列非资源消费的方式来欣赏野生动物,如观察、喂食、摄影以及触摸等。此外,有学者还强调野生动物旅游是指人们为了解野生动物而决定的出游,其旅游行动应该对环境有益。综上所述,对野生动物旅游的定义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它是由一系列产品、经历和方法构成的,主要面向小众市场,但在野外观赏动物、鸟类等情形下亦可面向大众市场的旅游方式。旅游者从中获得的经历包括景色质量、场所氛围、科普知识、本土文化等。野生动物旅游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经历构成产品,也可以作为团队旅游一组计划的一个部分。从目的地建设与营销角度来看,野生动物旅游还可作为旅游目的地宣传的一张名片。 4产品角度的研究 野生动物旅游作为一种小众和大众旅游市场两种需求并存的旅游产品,西方的研究文献反映出集中于三种类型的观察和分析,即半资源消费型、资源消费型和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 4.1 半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semi—consumptivewildlife tourism) 半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的典型代表就是动物园。动物园可能是最早形式的动物旅游,驯养和饲养野生动物的历史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漫长。最早关于野生动物用于展示的文献记录是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动物园旅游包括游客在圈养环境和半圈养环境中与野生动物相互作用的旅游。动物园包括普通动物园、生态公园、野生动物园、水族馆、鸟语林、爬行动物馆以及昆虫饲养所等各种方式;世界上大约共有10000—12000处动物园,它们当中90%的动物园是圈养环境,并且对动物保护的条件都不太好。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000个公共或私有动物园被国际公认在野生动物的照顾和物种保护方面做得较好,它们每年能够接待大约6亿人次的游客。所有研究都一致认为人们访问动物园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休闲。此外,拖雷(Turley)发现孩子在是否去动物园参观这个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也有类似的发现,参观动物园的成人像孩子一样更喜欢重游的乐趣,表现出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动物园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通过一些商业活动,动物园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旅游商品销售以及旅游服务,通过吸引国内外游客而实现利润创收。长期以来,动物园持续发展面临两个问题的困扰:首先是商业可行性(commercialviability)。动物园为了生存必须实现利润,然而这个任务越来越艰巨。通过较低的门票来提高重游率,动物园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动物园单纯为了娱乐公众,那么动物园的经营方式会改变,其境况会好很多,但政策是不允许的,因为所有的动物园都肩负着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的目标,这也是很多动物园感到困扰的问题;其次为动物伦理诚信(ethical credibility)。尽管很多动物园尝试进行改变,但是它们还受到哲学伦理的谴责,甚至一些社区提出要废除动物园,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动物联合会反对动物园的建立,认为目前动物园的现状对动物的生存条件造成压力。 4.2 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consumptive wildlife tourism) 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的代表是狩猎和垂钓旅游。狩猎和垂钓旅游是传统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作为特殊兴趣旅游的一种形式得到了发展。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狩猎旅游最近受到反狩猎组织的影响,狩猎活动正在减少。近年的研究主要关注社区居民的态度以及狩猎者的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人们对于狩猎的态度取决于人们对于狩猎特征的描述。例如一些研究者发现,支持狩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生活在乡村地区、从父辈那里了解狩猎的人;反对狩猎的人往往是那些年轻、有良好教育、具有较高收入的城市女性,狩猎与她们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这些早期的研究在测量人们的支持或反对的态度的时候,并没有对狩猎的特征进行解释。此外,人口的特征变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尔奇卡(Bilgica)2008年运用双因子需求模型来估量美国狩猎和垂钓旅游者相关的旅游花费,研究结果显示,狩猎人群在乡村大于在城市的消费;狩猎是美国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狩猎人群由许多有高素质的人构成,如医生、律师、教师,非狩猎的人也参与与狩猎有关的市场、节日、狩猎准备与消费等一些活动。研究也显示,狩猎作为一项传统的休闲娱乐行为,不仅是实现经济创收的手段,也是提供体验社会、调适心理、宣泄情感、锻炼身体等机会。提高游客体验和控制旅游的环境影响是野生动物旅游产品可持续性的关键,而缺乏对人与动物行为互动的科学理解是导致野生动物旅游问题的主要原因。 4.3 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non-consumptivewildlife tourism) 野生动物观光和摄影是非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野生动物观赏在澳洲以观鲸为多,非洲以狮虎等大型哺乳动物为主,欧美以观鸟为多,此外还有印度的孟加拉虎、极地企鹅、日本的灵长类动物等观赏也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奥拉姆斯(Orams)2000年在澳大利亚对704名观鲸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鲸鱼的数量、行为、同伴游客数量、游船的设施、是否晕船等变量影响了观鲸游客的满意度,是否真正接触到鲸鱼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有35%的游客甚至在没有看到鲸鱼的条件下,最后对行程结果表示满意。卡特琳和琼斯(Catlin&Jones)于2010年对澳大利亚1996~2006年的观鲸旅游活动进行了纵向研究,结果发现,观鲸活动虽然是一种冒险旅游活动,但是游客数量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逐渐转向主流旅游活动,游客的年龄分布也很广泛。尽管不能否认,观鲸游客中绝大多数还是澳大利亚人,观鲸旅游活动在目前还只是一种小众市场,但是从参与客人的国籍上看,越来越多国籍的游客参与其中,尤其是日本游客。诺曼(Norman)2002年论述了观鲸旅游活动尤其是由于源源不断的客源,可能对鲸鱼造成的负面干扰。这些直接的影响包括鲸鱼行为的改变,潜在的影响包括由于身体的接触可能会导致迁移路线的变化等。 观鸟旅游兴起于英国,是早期英国贵族的休闲活动之一,有200余年的历史。如今观鸟在西方已成为一项盛行的户外运动。目前,世界观鸟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澳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布隆代尔(Blondel)于2008年讨论了观鸟作为一种生态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他认为观鸟可以促进热带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观鸟人群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观赏中的最大人群,通过案例研究人们认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是可以相互协调的。塞克肖鲁(sekercioglu)把观鸟的作用歸结为社区保护的一项工具,把观鸟者看作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者,并指出非居民性的生态观鸟具有经济潜力,同时分析了与观鸟生态旅行相关联的潜在收益和问题,认为生态观鸟有助于地方社区的经济和环境,有助于地方社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国家更多地关注和保护野生生物区。该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对当地社区经济与环境影响的研究,缺乏对当地社区的经济贡献和对野生生物的干扰的研究。 5利益相关者角度的研究 在野生动物旅游活动中,直接利益相关者涉及动物及其生境、到访的游客和当地的居民。三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产生哪些博弈,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另一个领域。纵观已有文献可以发现,近20年来西方野生动物旅游研究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动物旅游的影响及动物旅游的博弈分析、游客满意度的测量和管理、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旅游的态度分析等领域。 5.1 野生动物旅游的影响研究及其博弈 影响研究又可分为对旅游者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和利益主体间博弈分析等三个主要角度。 5.1.1野生动物旅游对旅游者的影响 如果进行完善的设计、管理和执行,野生动物旅游对游客的保护知识、态度以及行为将产生潜在的影响。昆士兰环境保护机构的研究表明,动物园的解说系统可以帮助游客、当地社区和其他感兴趣的人们更好地理解、探索、体验公园的自然和文化价值,它也能够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动物旅游对旅游者的影响包括;使旅游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育和乐趣,鼓励旅游者对环境事业做出经济的和非经济的贡献;在游览过程中影响旅游者的行为。研究证实,野生动物旅游对参观者的环境教育有积极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培养游客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的尊敬和喜爱;提高环境保护问题的意识;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游客来讲,野生动物旅游的影响几乎都是积极的,包括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增加了人与自然的接触和互动的欣赏,让人身体和精神都能恢复活力,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5.1.2野生动物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研究文献中最多的一类研究,占文献数量的62%。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很多学者阐述并论证了野生动物旅游从短期和长期视角来看,对环境和野生动物都有正面的影响,这也是动物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主要体现在:它也为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收入来源,这对于解决很多偏远的山区和贫穷的农村面临经济压力而杀戮野生动物的现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它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社会经济动力;野生动物旅游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和其生境的长期发展和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很多学者经过调查和分析,也一致认为动物旅游有其负面影响,认为旅游业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尽管野生动物旅游常被认为是环境友好型的,野生动物旅游者虽然倾向于强调保护野生动物、注重动物保护福利,但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和动物爱好者可能经常会对动物带来无意中的损害。此外,并不是所有的野生动物的旅游经营者都有强烈的环境保护这一社会责任感。野生动物旅游业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从短期个体在生理或行为上的变化到长期种群死亡率增加和繁殖成功率减少,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种群乃至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影响。野生动物旅游对野生动物本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根据不同的动物有很大的差别,这与动物本身的种类、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繁殖阶段、栖息地类型占用情况有关,见图3。影响严重程度也将根据人(或机动车)和动物之间的距离、影响频度、影响强度和影响类型而不同,如声、光、突然的动作刺激。 总体来说,大多数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认为,像野生动物观光等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总体上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是有益的,尤其因为它们对于经济的贡献和教育理念的强调。此外,在政策条例和流行术语中,野生动物观光经常被认为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根据一些生态旅游的定义,这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常常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教育活动有关,并能给当地社区带来福利。 5.1.3动物旅游影响与博弈分析 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影响介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从弱影响的阅读了解野生动物到强影响的狩猎旅游等资源消耗型活动。介于这两者中间的活动有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徒步、观鸟等。雷诺兹(Reynolds)和布雷斯威特(Braithwaite)于2001年用矩阵描述了这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见图4。在这里,类型的划分主要针对环境影响和游客经历之间的博弈。类型A代表个人参与性强,品质最高,经历最丰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需要加强对旅游行为的管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类型B是旅游经历相对较丰富,对环境、物种或生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有可能缺乏原真性。类型C和类型D是对野生动物有相对较小的影响,仍然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经历,要想保持野生动物旅游可持续发展,要鼓励这类活动的开展。 5.2游客满意度管理的研究 成功的野生动物旅游必须充分了解游客的偏好。野生动物旅游的本质是在原生态环境中进行人与动物的交流和体验,游客的满意度受到“真实性”和“交流”影响。从发展趋势看,游客出游的目的是要体验真实的生态环境,即原始的生态环境以及真实的野生动物行为,满足各种层次游客对野生动物“真实性”的感受,是开发野生动物旅游必须解决的问题。雷诺兹和布雷斯威特指出,一次让游客满意的动物旅游主要受物种和生境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物种需具备以下条件:其活动和活动场所是可以预测的,并且是可以用于欣赏的(生境是开放的);对人类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具有一定稀有性但在当地又有相对的丰富度。然而,不一定要所有的物种都具备这些特征。派特森(Patterson)于1986年讨论游客满意度时,也认为游客满意度与动物的情绪、大小、游客的预期、是否有幼仔出现、物种特征、稀缺性和可爱性等因素有关。控制游客数量也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导游解说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郭(Kuo)认为,解说至少在三个方面会提高游客的体验:首先为游客指引道路;其次规范游客的行为;最后引导游客产生旅游体验。通过对野生动物习性、生境、遗迹的介绍,强化游客对野生动物真实存在的感受,提高人与动物交流的能力。巴兰坦等(Ballantyne,et al.)于2011年对澳大利亚从事水族馆旅游、海洋公园、观赏海龟和观鲸的240名游客进行了质性访谈,分析结果表明,游客一次旅游活动要经历所看、所听、所感和所想四个阶段。他认为旅游管理者应该强化游客所想这一环节,设计出具有加深游客回忆的解说系统,从而增强游客的满意度。 5.3 以社区居民为主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理解社区居民对于旅游产品的态度,尤其对于资源消费型动物旅游产品的态度,对于目的地的管理以及旅游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塞格哈(Sekhar)于2003年针对印度萨里斯卡老虎自然保护区的动物保护和旅游活动开展问题,研究了当地社区居民的态度。他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总体上支持保护区的建立,对旅游和保护持肯定态度。这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相近。当地居民支持的理由主要是保护区的建立能够给他们带来收益,比如明显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增加等。麦凯(Mackay)于2000年就居民如何看待狩猎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的态度,对加拿大马尼托巴湖州的1300多户居民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人们把狩猎描述为一种旅游产品并以经济为主要目的时,持支持态度的居民人数要稍多于持反对意见的人数,很多人认为以狩猎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比纯粹的旅游活动更有影响力;当狩猎被定义为一种运动或者是以猎物为目的时,当地居民持反对意见的人数要多于持支持态度的人数。 6 结语 本文在对国外有关野生动物旅游的55篇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野生动物旅游概念作了梳理,归纳出野生动物旅游主要包括半资源消费型、资源消费型和非资源消费型三种产品类型。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动物旅游的影响、游客满意度的衡量和管理、当地社区居民的态度研究等几个方面。研究方法由原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主,到现在以质性访谈和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主的趋势转变。 发展野生动物观光旅游即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同传统的捕杀和猎取野生动物相比,既能实现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目的,又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满足游客求知和休闲需求,同时还可以惠及当地的社区居民,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活动产业化发展是未来的趋势。在文献综述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国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鲜有涉及,只有一些生态学和野生动物保护专业背景的学者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动物园、水族馆等传统野生动物观赏形式,而旅游学科背景的学者对非圈养的野生动物观光研究更少,建议更多的中国旅游学者关注动物旅游研究,开展野生动物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野生动物旅游的影响研究和游客满意度的管理是动物旅游研究的热门话题。学者们侧重于研究动物旅游对动物以及生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由于忽视了对动物旅游组织者的特征分析,众多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事实上,不同规模、性质与影响力的动物旅游组织者对动物旅游活动的影响以及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社会责任感强的旅游活动组织者懂得并善于对动物旅游活动中各环节进行控制和把握,能够尽量减少对物种和生境的影响,同时也会保障提供一定的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因此,学者们应当结合动物旅游组织者的特点来研究动物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 已有的野生动物旅游研究多集中于澳洲、美国、欧洲等地,在研究目的地和物种的选择上,学者多选择本国的特色物种进行分析研究,而针对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非洲、亚洲国家的实证研究较少,且不同旅游目的地对于同一物种的对比研究鲜有见闻,因此,学者可以在社区居民的态度以及野生动物旅游者的识别研究中,加强野生动物旅游的橫向对比研究,为管理者和经营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国际化的经营管理策略和建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