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穷家富路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价格感知研究
范文

    李春晓 冯浩妍 吕兴洋 李晓义

    

    

    

    [摘? ? 要]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解释和预测需要建立在购买情境的基础之上。非惯常环境的差异性往往使得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习惯和规律。尽管现实中的非惯常环境购买行为(如旅游消费)非常普遍且增长势头迅猛,相应的学术研究却十分匮乏,尤其是非惯常环境刺激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作用机制研究还未被深入探究与验证。该文从解释水平理论的视角切入,通过两个研究实验,探讨非惯常环境的差异性在消费者对旅游纪念品价格信息感知倾向和价格敏感度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消费者感知变化产生的内部心理机制,即解释水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消费者感知到的非惯常环境与日常居住地的差异越大,其将价格信息感知为货币付出的倾向越弱,进而使得其价格敏感度也随之减弱;而个体的解释水平在非惯常环境差异性对消费者价格感知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且与人文氛围差异相比,地域景观差异更易激发起解释水平的变化。

    [关键词]非惯常环境;解释水平理论;价格敏感度;价格信息感知倾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20)11-0042-12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00.008

    引言

    中国有句老话,“穷家富路”,意指家境再窘迫,路途中也要出手大方些,该花的要花。挖财和阿里旅行联合发布的《旅行消费数据报告》显示1,我国消费者在一年里旅行的平均花费远高于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其中,有一半的消费者在旅游购物时会超出预算。从“家”到“路”上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我们生活的惯常环境到非惯常环境的过程。惯常环境是指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环境。而非惯常环境则是除惯常环境以外的其他环境,包括现实环境(异地)、虚拟环境(如迪士尼乐园)和超现实环境(如太空旅行)[1-3]。

    非惯常环境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对陌生、新奇,且不会长期停留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特殊性往往会引起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那么,非惯常环境刺激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规律到底是怎样的呢?本研究通过前期大量文献调研工作发现,能够解答以上问题的研究还非常匮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非惯常环境下的购买行为(如旅游消费等)非常普遍:度假旅游、商务差旅,甚至是主题乐园一日游,这些出行与休闲情况下的购买行为都属于非惯常环境下的购买。只有了解和掌握这种特殊情境下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规律,才有可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其购买行为,从而为旅游目的地对游客消费行为的引导、管理和规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因此,本研究基于旅游目的地这种非惯常环境的研究情境,聚焦于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对价格信息感知的特征与规律,通过两个研究实验,深入探讨非惯常环境的差异性(地域景观差异性/人文氛围差异性)在消费者对旅游纪念品价格信息的感知和价格敏感度上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解释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1 理論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非惯常环境及其对价格感知的影响

    非惯常环境这一旅游学概念在提出后逐渐被各方认为是探究旅游本质、建构旅游研究框架的重要出发点。陆续有学者对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的界限进行了探讨和界定。惯常环境通常是指日常活动中较为熟悉的环境,包括日常工作(学习)、居住(社区)、交往环境,有较明确的地理边界[4]。非惯常环境则不仅包括不熟悉的现实空间环境,还包括不熟悉的行为环境[5-6]。而旅游可以看作是发生在非惯常环境中的特殊体验,能够使参与者变换人生角色,获得新的刺激与感受[7]。

    已有研究表明,非惯常环境的特殊性能够对消费者的感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旅游消费中。如在非惯常环境中原常住地的道德约束力量变弱,更易出现夸富、攀比、追求奢靡等具有明显失控倾向的消费行为[8];非惯常环境的差异性还可能会促进随机消费,使消费者更容易冲动购买[9-10]。旅游者自身在非惯常环境中的复杂心理感知与心理偏差也会影响其消费行为。如非惯常环境经济维度的特点[4]可能引发旅游者“沉没成本谬误”[11];当消费者面对陌生环境信息维度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时,会在购物时持较为谨慎的态度[12]。除此之外,消费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也会使其在非惯常环境下做出与日常生活所不同的决策行为[13]。同时,在非惯常环境中消费者在认知和思维上更加包容和灵活,可能会导致一些不文明或不道德购买行为的增加[14-15]。

    当消费者处于非惯常环境中时,这个环境对他们来说是相对陌生的,因此,所掌握的信息也十分有限。在发生购买行为时,价格信息是消费者接受到的最直接的信息。价格决策的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价格通常扮演着双重角色[16],既是货币牺牲的指标,同时又是信息象征(如质量)的线索[17-18]。对立的牺牲效应和信息效应是影响消费者做决策时的重要因素[19]。早期价格感知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许多产品价格营销的依据,如若消费者认为价格与产品质量的确存在关系,他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且对于经验产品,这种意愿会受质量意识正向影响[20];当同种产品存在较大价格区间时,消费者会倾向于将价格当成是反映产品质量的指标[21]。后续研究发现了一些能改变价格双重角色相对权重的边界条件,如心理距离的远近[16]、信息处理流畅度的高低[22]和目标是商品还是服务[23]等。

    非惯常环境是人们不熟悉的现实或行为环境,这种环境中消费者不容易依靠直接经验对获取的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往往处于信息比较混乱的状态[5]。当搜索和过滤成本较高时,消费者对于价位与质量之间是否匹配的敏感度会降低,主观上的价格-质量信息积极联系增强,感知价格-货币付出的消极联系则会被削弱。同时,非惯常环境能够给参与者带来特别的体验和刺激[7],而事物的新颖程度能够影响人们对不同属性的关注偏好[24],消费者对非惯常环境差异带来的这种新颖事物稀有性的感知,也会促使他们在处理价格信息时选择一些更直接简单的启发式处理方式,比如从价格信息中做出质量线索推断[25]。本研究认为,非惯常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与新奇感会使得人们更关注于抽象的、与目的相关的属性,因此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会更在意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与意义,而非货币上的付出:

    实验一中个体对非惯常环境差异的感知直接通过7分量表测量,其他变量的测量均参考之前研究中的成熟量表,仅对目标商品做出修改。价格?质量信息感知和价格?货币付出感知参考Suri和Monroe[33]的测项(如:“这个……的制作工艺将会……”“它似乎会很耐穿”“它将是一件可靠产品的可能性”“我……确定它的质地会令我满意”“这件文化衫应该有……的质量”“这件文化衫的标价很……”“我感觉以这个价格买它很贵”)。当被试对价格信息进行感知判断后,参考Gao等[34]的做法,告知被试“出发前在纪念品商店官网上看到这件文化衫的售价是149.9元/29.9,但当前价格为该商店售价189.9元/25.5”,通过测量价格提高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如:“如果我将要买文化衫,以189.9元買了它的可能性”“在这个价格下,我会谨慎考虑是否购买它的可能性”“我愿意在该售价下买这件文化衫的可能性”等6个题项),衡量其对价格的在意程度,即价格敏感度。

    2.2 研究结果

    2.2.1? ? 信度、效度检验

    对实验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前,本研究首先使用R 3.6.1中的lavaan和semTools包对量表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通过信度系数α对研究假设模型中的3个使用量表测量的变量进行信度检验。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价格-质量信息感知(α=0.878)、价格-货币付出感知(α=0.888)和价格敏感度(α=0.764)3个变量的信度系数均在0.8左右,测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同时,3个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值(AVE)分别为0.607、0.820和0.732,均大于临界值0.5;组合信度(CR)分别为0.886、0.862和0.905,均大于0.7的临界水平,说明实验使用的量表表现出较好的收敛效度;将质量信息感知、货币付出感知和价格敏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与其对应的AVE值的算术平方根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变量间相关系数均低于AVE平方根且小于临界值0.85,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2.2.2? ? 假设检验结果

    非惯常环境与日常居住地的差异感知程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一情境启动成功(MA=3.17 vs. MB=6.16,t= ?11.27,p<0.001),可以进行后续分析。针对价格-质量信息感知的组间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消费者在非惯常环境中感知到的环境差异程度会对价格-质量感知带来显著影响(MA=3.59 vs. MB=4.29,t= ?2.84,p<0.01)。加入控制变量后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同样验证了这种显著影响的存在,在差异明显的非惯常环境中,消费者更易将价格信息视作反映商品质量的指标(β=0.157,p<0.05)。

    针对价格-货币付出感知的组间差异检验结果显示,消费者将价格信息感知为货币付出的倾向也会受到非惯常环境差异性的显著影响(MA=5.93 vs. MB=5.09,t=4.18,p<0.01)。回归分析结果同样支持该结论,在与日常居住地差异较小的非惯常环境中,价格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容易被表征为一种货币付出(β= ?0.228,p<0.01)。

    不仅是对价格信息本身的感知,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同时说明,消费者对非惯常环境差异程度的感知也会显著影响其对价格变动与差异的感知(MA=5.18 vs. MB=4.51,t=2.03,p<0.05)。与组间差异检验的结果相一致,在与日常居住地相差较大的非惯常环境中,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显著降低(β= ?0.228,p<0.01)。

    2.3 讨论

    在以大学生为样本的实验一中,非惯常环境差异性的感知对消费者价格-质量信息感知的正向影响、对消费者价格-货币付出感知和价格敏感度的负向影响得到了验证,即本研究假设模型中的两个主效应H1a、H1b和H2通过验证。由于实验一仅以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能够影响消费的重要人口统计特征(如受教育程度、年收入等)分布范围小,无法对能影响个体解释水平的众多因素进行控制,在实验一中并没有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3 实验二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本研究后续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验二,对实验一中通过验证的假设进行复测,同时扩大样本容量,并纳入控制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个体解释水平潜在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实验二的目的在于验证假设H3、H4和H5,即消费者的解释水平会受到对非惯常环境差异感知的影响而升高,而这种解释水平的变化在非惯常环境差异性对消费者价格感知变化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3.1 研究设计和过程

    实验二仍采用实验法,即通过研究问卷使用虚拟情景式假设将被试带入决策环境进行选择。根据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和实验一的分析结果,实验二中重点关注的解释变量为非惯常环境差异性,中介变量为解释水平,同时需要进行控制的变量为被试购买商品的价格,被试的性别、年龄、年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实验二主要通过专业的数据收集平台问卷星完成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共收集512份问卷,经筛查共438位被试(其中,男性178人;年龄分布在23~52岁居多)作答问卷有效,有效率为85.5%。

    实验二共有6个独立问卷(感知差异:小/大-欧洲/大-非洲;商品价格:高/低),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其中一组接受非惯常环境情境的启动,并对感知到的总体差异、人文氛围和地域景观差异分别做出评分;被试在主试再次提示所处环境后需要回答一道有关“购物”的开放性问题,以分析实验当下被试所处的解释水平;在接受到问卷展示的包括价格在内的商品信息后,被试需要回答与价格感知相关的测度量表,最后填写自己的人口统计特征信息完成实验。实验二中所有问项均采用7分Likert量表。

    非惯常环境差异感知的启动与测量。为消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或目的地形象引发的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对后续研究的影响,实验二中包括两组以非洲国家启动非惯常环境的对比控制组。实验问卷通过向被试展示一组包含城市建筑、餐饮、服务设施(公共交通等)、街道商圈、自然风景的动态图片进行直观的非惯常环境差异启动;启动感知差异较小的问卷会根据被试所填写的日常居住地跳转至相匹配的中国自然风景图片展示,以进一步降低差异感知。研究实验结束后,根据问卷发放时样本被指定的分组对总体差异初步编码,将差异评分与接受启动不一致的,即情境启动失败的答卷记作无效。

    商品价格的设定。实验二开始前的前测问卷向被试展示了两种目标商品(旅游纪念文化衫和当地特色礼盒装小吃)的描述性图文信息,在不给出其具体价格信息的情况下请被试回答“您愿意为这件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您认为价格低于多少时,这件商品的质量可能较为低劣”这两个问题[18]。根据前测结果,本研究将旅游纪念文化衫(N=27,M最高价=80,M最低价=34)高价组设置为80元,低价组设置为34元;将礼盒装特色小吃(N=30,M最高价=139,M最低价=66)高价组设置为139元,低价组设置为66元。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研究中,价格水平本身并不是重点关注的解释变量或者中介变量,而是为了在回归模型拟合中控制不同价格水平對重点关注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解释水平的测量。前测阶段研究使用Vallacher和Wegner[35]开发的行为识别量表(behavior identification form, BIF)量表作为解释水平的测量工具,但经筛查无效率较高,且较多题项得分均与总分显著不相关。回访被调查者发现可能是问项过多且不符合中文语境,导致结果无法体现其真实想法。因此,在实验二正式实验中解释水平的测量更换为非结构化问题“按照个人理解对‘购物这一行为进行不少于5字的描述”,随后两位对研究内容不知情的同学将根据编码规则(表1)对语句进行编码,出现编码不一致时需重新讨论商定最终结果。

    价格感知的测量。价格-质量信息感知和价格-货币付出感知的沿用研究一的量表和测量方法。而为避免反复出现不同的价格信息导致信息过载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实验二中简化了价格敏感度的测量。重新提示被试是在图中情境下进行购买后,使用“这次旅行中购买文化衫/礼盒装特色小吃时,我很在意价格”[36]这一题项直接测量。

    3.2 研究结果

    首先对实验二中使用量表测量价格信息感知的测项进行了信度分析,α系数分别0.671和0.837,说明有较好的可靠性,可以进行后续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发现,观看到非洲环境动图的样本与欧洲环境动图的被试在价格敏感度和价格信息感知方面无显著差异,故在后续关于价格的分析中研究组将其合并成一个环境差异较大组。

    根据差异评分的平均值对总体、地域景观和人文氛围差异程度数据分组比较(图3),非惯常环境感知总体差异性对解释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M差异小=1.765 vs. M差异大=2.060;t(436)=?4.1961,p<0.001)。表2中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同样支持该结论,解释水平会随着非惯常环境差异性扩大而升高(β=0.074,p<0.001),H3得到支持。进一步检验地域景观差异性和人文氛围差异性不同时解释水平的表现,从解释水平均值角度分析,地域景观差异(M差异小=1.812 vs. M差异大=2.007;t(436)= ?2.6843,p<0.01)和人文景观差异(M差异小=1.846 vs. M差异大=1.986;t(436)= ?1.913,p=0.057)产生了相同方向的影响(图3),但与总体感知差异相比,这种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有所下降,即H3a通过验证,但H3b未得到数据支持。

    关于消费者在非惯常环境中对价格信息的感知,无论目标商品被指定为高价还是低价,感知差异水平不同的两组在将价格感知为质量的程度上并无显著差异,均值水平也十分相近(商品价格较高时M0=5.130 vs. M1=5.062,商品价格较低时M0=4.899 vs. M1=4.963),但与低价商品相比,被试对高价商品的质量评价始终较高。H1a提出非惯常环境差异程度与质量线索感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表3中模型7显示其对质量信息感知不存在显著影响(β=0.052,p>0.1),H1a未得到实验二数据支持。

    在将价格信息感知为货币付出的程度上,感知环境差异小的一组呈现明显的偏好倾向(M0H=5.194,M0L=4.456),与差异较大一组(M1H=4.744,M1L=3.926)存在着显著差异。回归分析结果也支持了H1b,由表2中模型4可知,非惯常环境的差异程度对货币付出感知的负向影响显著(β=?0.162,p<0.001),同时商品价格能够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货币付出感知(β=0.712,p<0.05)。

    针对价格敏感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随着非惯常环境差异程度的增大,被调查者在进行购买时对价格差别的在意程度有所下降(M0=4.861 vs. M1=4.618,p<0.05)。H2提出非惯常环境差异程度与消费者价格敏感度间的负相关关系得到支持,由表3模型10中回归系数结果可得这种负向影响显著(β=?0.143,p<0.001)。

    解释水平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参考了温忠麟等[37]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和分析。

    H4提出,解释水平在非惯常环境的差异性对价格信息感知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模型7显示当被解释变量为对价格信息的质量线索感知时,非惯常环境差异程度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故不进行对以质量线索感知为因变量的中介检验。表2中的模型5结果显示,当加入解释水平后,非惯常环境的差异程度对消费者将价格信息感知为货币付出的负向影响系数从0.162减小至0.144,而个体解释水平与这种货币付出感知也呈负相关关系(β=-0.174,p<0.05),即个体解释水平部分中介了非惯常环境差异度和货币付出感知之间的关系,H4部分得到验证。

    使用同样的检验方法验证H5,模型11结果显示,加入解释水平后,解释水平显著负向影响消费者价格敏感度(β=?0.124,p<0.05),非惯常环境差异程度对价格敏感度的负向影响系数从0.143减小至0.131,即在非惯常环境差异程度与价格敏感度的负向关系中,解释水平起到部分中介作用,H5成立。

    3.3 讨论

    实验二的结果说明,在非惯常环境中,当感知差异性小时,消费者解释水平较低,倾向于具体、次要的描述行为;当感知差异性增大时,解释水平升高,个体倾向于抽象、与目的相关的描述行为。这种解释水平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消费者对价格信息的感知,即在差异较大的非惯常环境中消费时,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将直接的价格信息视为自己所拥有的货币的牺牲与付出,进而呈现较低的价格敏感度。而在非惯常环境差异性对消费者将价格感知为质量线索的影响上,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分析结论不一致,本研究将在后续进行讨论与解释。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第一,数据结果支持了非惯常环境差异性能引起个体解释水平变化这一假设,当消费者进入一个非惯常环境中时,未曾见过的景观会让其产生新鲜感,从而引起感知心理距离的增加[38],使得解释水平升高。然而,当对非惯常环境的差异性进行细分后,笔者发现,人文氛围差异对解释水平的影响虽呈正向相关关系,但统计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人文氛围差异的感知是一种个体的主观认知过程,与地域景观差异相比在感知上更为间接,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个体来说,图像中所展示的人文氛围或许并不陌生,导致解释水平变化不明显。

    第二,非惯常环境差异性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价格信息的感知倾向(感知为质量信息/货币付出的程度)和价格敏感度。差异性越大,价格敏感度越低,消费者不会过于在意价格。当面对一个包含着价格的宣传信息时,处于差异较大的非惯常环境中的消费者更容易忽视价格作为货币付出的象征意义。这是因为当消费者处在感知差异大的非惯常环境中时,其高解释水平更容易被激发,更倾向于将价格表征为一些更加抽象、与目的相关的信息线索,而不容易将其视为较为具象的、与过程相关的金钱符号或是货币付出。

    第三,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也支持了研究假设,解释水平在非惯常环境差异性对价格感知倾向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非惯常环境的差异性会通过改变个体的解释水平来影响消费者对货币付出的感知和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具体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学生样本的实验一分析结果表明,非惯常环境差异程度感知的扩大会显著增强价格-质量信息的感知,而在使用不同人口特征样本群体的实验二中,检验结果却显示假设H1a未通过验证。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所导致:其一,在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对当地产品的信息了解得较少,无法对于产品质量做出有信心的判断。Peck和Childers[39]的研究发现,能够触摸到产品的消费者更确信自己的购买决定和对产品的评价,更容易做出购买决策。实验一中的商品只有文化纪念衫,而实验二中的商品还包括了当地礼盒装特色小吃,由于无法触摸和品尝,在这样一种较为陌生的非惯常环境下,可能会影响消费者仅仅基于价格而对质量做出判断。其二,在旅游的过程中,购买的目的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产品本身的效用和质量,很多时候是为了留作纪念或者是社交送礼等。在这些情况下与目的相关的价格表征就不再是质量,而可能是其他一些信息线索,比如将价格表征为珍贵的程度或是将价格表征为情谊的深浅。这种在非惯常环境中,将价格表征为其他信息线索而非质量信息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2 研究启示

    4.2.1? ? 理论启示

    (1)本研究指出了消费者处于非惯常环境中时由于受到环境差异性这一外部刺激,心理状态发生变化,解释水平随感知差异程度增加而升高,从而导致信息处理偏好和消费行为的改变。(2)营销领域关于价格信息感知和定价策略等研究多以消费者所在惯常环境或虚拟环境为研究背景,如超市、网购平台等,本研究通过引入解释水平理论解释了现实的非惯常环境中出现的消费异化现象,是对已有消费行为研究情境的一种扩展和补充。(3)除此之外,关于心理距离与价格感知的相关研究多关注时间距离或社会距离导致的感知变化,较少关注地理差异性等空间距离所引起的变化,本研究同时填补了这一空缺。而对于解释水平这一中介效应的测量,是对旅游研究领域先前并未探究的非惯常环境下购买行为异化心理机制这一“黑箱”的一次探索,揭示了现有研究中出现不一致的结论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情境所引发个体的不同解释水平未得到控制所造成的。

    4.2.2? ? 实践启示

    从两个主要研究结论中本研究也可以总结出一些与产品营销和消费者购买决策相关的启示:

    (1)非惯常环境差异性负向影响货币付出感知与价格敏感度。旅游目的地企业在某些价格发生变动的时间节点(如节假日、淡旺季等)进行营销时,可根据地理差异性大小选取合适的营销手段。例如:目的地对环境差异较大的客源地市场,在营销时,可通过适当提高价格,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并侧重于宣传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价值;而对环境差异较小的客源地,目的地则应该对定价非常谨慎,在促销时突出强调价格现金折扣或价格的优惠变动等信息。

    (2)知悉解释水平在环境差异性对消费者价格感知影响中的中介作用,除了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營销人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如:由于境外旅游消费者价格敏感度较低,面向这部分消费者进行营销时则可避免使用低价策略)外,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游客解释水平影响其对价格的感知:从强调地域景观角度扩大空间距离感知,从强调社交属性角度扩大社会距离感知(如:目的地商店等购买场景增加当地自然风景装饰,更强调场景的社交属性或商品礼品功能以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而从政府管理者角度来说,采取同理的策略改变消费者的解释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与规范消费者对特定类别商品,如烟草等的消费。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自身处于非惯常环境中时存在的这种心理变化和对价格的异化感知,有助于避免其冲动购买和超预算购买行为。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同时提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首先,研究中并未对“人文氛围”这一主观性较强的环境差异维度进行定义,在问卷中仅通过一个题项进行测量,若是能使用更细分的测度量表消除一定的主观性,可以进一步削弱样本特征带来的结果偏差。其次,研究结果表明,解释水平在本研究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未来研究者可以通过更深入地挖掘更多可能影响非惯常环境中价格感知变化的解释变量,如消费者在非惯常环境中的稀缺性感知等,不断丰富该模型。最后,本研究仅讨论了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对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的影响,这种环境差异性对消费者在食住行等其他方面的价格感知及购买行为的影响是否与旅游纪念品消费有所不同,还需要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參考文献(References)

    [1] SMITH S L J. How far is far enough? Operationalizing the concept of “usual environment” in tourism definitions[J]. Tourism Analysis, 1999(7): 137-143.

    [2] GOVERS R, HECKE E V, CABUS P. Delineating tourism: Defining the usual environ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4): 1053-1073.

    [3] 张凌云. 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 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 23(10): 12-16. [ZHANG Lingyun. A new framework for tourism research: A study of consumer behavior and phenomena in unusual environments[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10): 12-16.]

    [4] 管婧婧, 董雪旺, 鲍碧丽. 非惯常环境及其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的逻辑梳理[J]. 旅游学刊, 2018(4): 24-32. [GUAN Jingjing, DONG Xuewang, BAO Bili. A logical disentangling of the concept “unusual environm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tourist behavior[J]. Tourism Tribune, 2018(4): 24-32.]

    [5] 张凌云. 非惯常环境: 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构旅游学研究框架的一种尝试[J]. 旅游学刊, 2009, 24(7): 12-17. [ZHANG Lingyun. Unusual environment: The core concept of tourism research―A new framework for tourism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7): 12-17.]

    [6] DIAZSORIA I. Being a tourist as a chosen experience in a proximity destination[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6, 19(1): 1-22.

    [7] 王欣, 邹统钎. 非惯常环境下体验的意义[J]. 旅游学刊, 2011, 26(7): 19-23. [WANG Xin, ZOU Tongqia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xperience under unusual environ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7): 19-23.]

    [8] 王素洁, 齐善鸿. 消费主义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高消费行为探析[J]. 旅游学刊, 2005, 20(6): 39-44. [WANG Sujie, QI Shanhong. An analysis of consumerism and high expenditure behavior of Chinas outbound travel[J]. Tourism Tribune, 2005, 20(6): 39-44.]

    [9] 石美玉. 旅游者购物行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 20(5): 70-75. [SHI Meiyu. A study on shopping behaviors of tourists[J]. Tourism Tribune, 2005, 20(5): 70-75.]

    [10] 李志飞. 异地性对冲动性购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7, 10(6): 11-18. [LI Zhifei. Nonresident on impulse buying: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ourists[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7, 10(6): 11-18.]

    [11] 相鹏, 徐富明, 史燕伟, 等. 消费者决策中的沉没成本效应研究述评[J]. 心理研究, 2017, 10(4): 30-34. [XIANG Peng, XU Fuming, SHI Yanwei, et al. Sunk cost effect in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An review[J]. Psychological Resarch, 2017, 10(4): 30-34.]

    [12] 唐文跃. 旅游购物心理成本与营销对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2, 18(3): 83-85. [TANG Wenyue. The psychological cost of tourist shopping and marketing tactics[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2, 18(3): 83-85.]

    [13] YUKSEL A. Shopping experience evaluation: A case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visitor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6): 751-759.

    [14] RITTER S M, DAMIAN R I, SIMONTON D K, et al. Diversifying experiences enhance cognitive flexibility[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2, 48(4): 961-964.

    [15] 廖维俊, 何有世. 非惯常环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是如何形成的? ——基于相对剥夺理论视角的扎根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 32(6): 194-201. [LIAO Weijun, HE Youshi. How does the uncivilized behavior of tourists form in unusual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8, 32(6): 194-201.]

    [16] BORNEMANN T, HOMBURG C.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the dual role of price[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1, 38(3): 490-504.

    [17] CURRY D J, RIESZ P C. prices and price/quality relationship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1): 36-51.

    [18] CRONLEY M L, POSAVAC S S, MEYER T, et al. A selective hypothesis testing perspective on price-quality inference and inference-based choice[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5, 15(2): 159-169.

    [19] RAO V R, SATTLER.H. Measurement of price effects with conjoint analysis: Separating informational and allocative effects of price[M]// GUSTAFSSON A, HERRMANN A, HUBER F. Conjoint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The 3rd Edition). Berlin: Springer, 2003: 47-66.

    [20] RAO A R, SIEBEN W A. The effect of prior knowledge on price acceptability and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examined[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2, 19(2): 256-270.

    [21] RAO A R, MONROE K B. The effect of price, brand name, and store name on buyers perceptions of product quality: An integrative review[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9, 26(3): 351-357

    [22] CHANG C J. Price or quality? The influence of fluency on the dual role of price[J]. Marketing Letters, 2013, 24(4): 369-380.

    [23] CHANG S S, CHANG C C, WEI-GAN S U. Quality or sacrifice? The influence of decision task and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dual role of price[J].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15, 117(1): 72-88.

    [24] FORSTER J, LIBERMAN N, SHAPIRA O. Preparing for novel versus familiar events: Shifts in global and local process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9, 138(3): 383-99.

    [25] SURI R, KOHLI C, MONROE K B.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scarcity on consumers processing of price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7, 35(1): 89-100.

    [26] 韩飞, 于洪彦. 消费者价格敏感影響因素的实证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1(11): 70-71. [HAN Fei, YU Hongya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consumers price sensitivity[J]. Price: Theory & Practice, 2011(11): 70-71.]

    [27] ELROD E, WINER R S.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ggregation approaches for developing market segment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2, 46(4): 65-74.

    [28] 王霞, 赵平, 王高, 等. 中国消费者价格容忍度的特点[J]. 心理学报, 2004, 36(5): 593-600. [WANG Xia, ZHAO Ping, WANG Gao, et al.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consumers price sensitivity[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4, 36(5): 593-600.]

    [29] 刘玉明, 张卫莉, 惠调艳. 网络口碑对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的影响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2(6): 77-78. [LIU Yuming, ZHANG Weili, HUI Diaoyan. 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word-of-mouth on consumer price sensitivity[J]. Price: Theory & Practice, 2004, 36(5): 593-600.]

    [30] 文蓉. 消费者对酒店体验认知与价格敏感度关系实证研究[J]. 价格月刊, 2014(2): 68-71. [WEN Rong. 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word-of-mouth on consumer price sensitivity[J]. Prices Monthly, 2014 (2): 68-71.]

    [31] TROPE Y, LIBERMAN N. 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0, 117(2): 440-463.

    [32] LIBERMAN N, TROPE Y, WAKSLAK C. Construal level theory and consumer behavior[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7, 17(2): 113-117.

    [33] SURI R, MONROE K B. The effects of time constraints on consumers judgments of prices and product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3, 30(1): 92-104.

    [34] GAO H, ZHANG Y, MITTAL V. How does local–global identity affect price sensitiv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7, 81(3): 62-79.

    [35] VALLACHER R R, WEGNER D M. Levels of personal agency: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action identific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7(4): 660-671.

    [36] LICHTENSTEIN D R, BLOCH P H, BLACK W C. Correlates of price acceptability[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8, 15(2): 243-252.

    [37] 溫忠麟, 张雷, 侯杰泰.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 36(5): 614-620. [WEN Zhonglin, ZHANG Lei, HOU Jietai. Test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diating effects[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4, 36(5): 614-620.]

    [38] FIEDLER K. Construal level theory a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and consumer psychology[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7, 17(2): 101-106.

    [39] PECK J, CHILDERS T 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ap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need for touch” scale[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3, 30(3): 430-44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