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艺术真实性对当下审美事件的启迪
范文 摘 要:艺术美的亲体不仅是善,也是真。艺术积极的社会作用,不仅在于它有理论和伦理的价值,而且对于和真与善相对立的假与恶的批判,在艺术里应当是再燃地通过美的艺术形象来体现。只有当艺术创造性地同时也就是真实地反映了生活,艺术才是拥有与审美作用相一致的认识作用。
关键词:适当虚构;形象的真实感;美
许多成功的艺术表明,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为了表现特定的生活内容,包括一些情感内容时,必须有所夸张也有所舍象。王朝闻先生在书中引用了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来说明艺术创作有所夸张且有所舍象时而产生的艺术形象仍然可能是含蓄而质朴,接近自然真实的。
1 文学艺术可适当虚构
“‘艺术真实一词,无论在涉及到艺术的日常情况(评论艺术文学作品、绘画、电影等实践)的评论中,还是在关于文艺美学的专门研究著作中,都是常常使用的。”①学者陆贵山在《文艺真实论》中构建了一个艺术真实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艺术真实的理论同艺术创作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②。法国作家雨果也在《克伦威尔序言》中写道“艺术中的真实根本不能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绝对的真实……人们应该承认艺术的领域和自然的领域时很不相同的,否则就要流域荒谬。③”冈察洛夫也明确指出“艺术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并不是同一个东西”④。文学艺术可以适当的对情节进行虚构,这样也许反而会使作品更加细腻、生动。 文学创作会受到时间、空间,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等条件的制约,所以不可能真正做到像生活真实那样。也真因为这样,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教会我们可以适当的虚构。
王朝闻先生举例说,在戏剧、小说、评书里,往往毫不掩饰情节的虚构性,而其基本冲突仍然令人信服的作品是不少的。例如元曲《窦娥冤》,屈死的窦娥使楚州大旱三年,由于她的鬼魂在她那为官的父亲面前出现,才解决了冤案昭雪的问题。这些情节,我们分明知道是虚构的,明知是不合理的虚构,但它并没有妨碍人们对整个戏曲的内容产生共鸣。毕竟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所以,在基于矛盾冲突的合理和可信的前提下,作品里的虚构,往往这样对于读者来说才是最富于魅力的。
民间传说故事《梁祝》描写了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虽然剧本是虚构的,但这并不会影响观众对其欣赏,也不会影响读者对他们之间爱情故事的哀叹与惋惜。
舞台剧《战马》演出历时7年而经久不衰,全球演出超过3000场,观众总数已超过500万人次,而中文版的《战马》,于2015年9月4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隆重首演。《战马》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40年前,当迈克尔在乡村酒馆里与一名参加过一战的骑兵队老兵对话,他发现一战时有上百万匹马随骑兵队参战,但最终只有65000匹马活着回来。它们的死因与人一样,被炮弹、机关枪、步枪击中或因为身衰力竭而死在铁丝网、泥沼和沙滩上。这给了迈克尔很大的震动。迈克尔在写给舞台剧《战马》中文版的信中这样说:“当我想起这些,我不得不创作《战马》,我别无选择。我的全部生命都已经把我引向这种冲动。我从未写过这样的书。”于是,莫波格写了《战馬》,以一匹马的视角和经历,写出了一战中一个残酷而温馨的故事。但是作为一出舞台剧,我们不可能真的领一匹马来配合演出,我们只能借助于道具,让人来扮演那匹战马。舞台上的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带着浓浓的假定性色彩。在戏剧舞台上,演员把生活的“实”转化为艺术的“虚”。《战马》中文版2014年初就开始了演员招募及训练,从消息发布报名的1000余人,到进入面试选拔的100人,再到严格筛选出的50人,最后淘汰到最后的15人。这支平均年龄24.5岁的“战马”队伍走进马场,将自己变成一匹“马”。他们和马一起生活,了解马的习性、观察马的动作,给马喂食,替马洗澡,清扫马厩,带马散步、与马沟通。与此同时,每天还要起早贪黑,接受体能、力量、肌肉、线条、辅之以瑜珈、马术等高强度的综合训练,甚至包括模拟马的嘶叫、哀嚎、奋蹄等的声音训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能够将剧中的战马Joey“有灵魂”地展示在舞台上。这样恰如其分的虚构,这样从生活真实中找灵感一边在艺术真实中能发挥出来的虚构,都是为了让艺术作品可以敲击更多观众的心,
2 文学作品要以真和美为前提
只有真才是美的,只有真才是可爱的,真应该统治一切,哪怕是寓言也无例外,也正因为文学作品的真,才能感动人心。艺术必须真实,这几乎是我国古代许多美学家一致的看法特备是当文学艺术中的虚假、空洞、脱离实际的文风泛滥时,总会有一些美学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维护艺术的真实性。而要想让艺术形象具有真实性,则文学作品就应该以真和美为前提。文学艺术的真不是抽象的,它总是表现于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具体地说,表现于作品的情、志、景、境、事、意、理等方面,而情与志是人的思想和感情,景和境是人处于其中的客观环境和背景,事是人与人的关系所形成的事,意与理更是人所认识和阐发的意与理。在艺术真实性理论的指导下,常常要求文学作品要做到情真、志真、景真、境真、事真、理真、意真。
文学作品要想经得起读,就需要有两方面的物质前提,一方面,文学的源泉是社会生活,文学内容是从现实中汲取来的;另一方面,文学要取得物质的外壳,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从形式方面来说,形式美对于声音、色彩、形体这些自然属性的 以来,是十分明显的。如果违背科学的规律,比如说音乐不讲和声、节奏,就不可能又形式美。从内容方面来说,写景、抒情都要求真实,特别是艺术理想,要反映人和人的生活的本质,没有生活的真实性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的真实性,也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本小说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主人公描写的是否真实,是否细致,只有书中的反面人物刻画的也能栩栩如生,才算的上是真正的成功。这样塑造出来的每一个形象都会真实到让你觉得有血有肉,读起来才会令人赏心悦目。
3 艺术真正的魅力在于塑造形象的真实感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戏曲,亦或是舞台剧,这些艺术真正的魅力就在于能塑造形象的真实感。文学作品真是因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才具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有人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但奇怪的是,不但总有一些人愿意当疯子,而且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乐意争着去当“傻子”。进入剧场看戏的人,从台上的幕布一揭开,便全神贯注一心扑在舞台上,而且在不知不觉间自己仿佛也进入了戏中。据说,又一次在美国的一个城市里上演《哈姆雷特》,演到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哥哥比剑这一场时,观众席上一位老太太不由紧张地站起来大喊:“当心!那剑上有毒!”还有一次,在安徽一个剧场演出京剧《秦香莲》,演到包公抵不住皇太后施压,为了息事宁人,包了二百两银子送给秦香莲,劝诫她还是放弃惩处陈世美的念头。一位观众气愤的站起来喊道:“香莲,俺们不要他们的臭钱!”看戏竟然让人忘情到这样的地步,艺术形象的真实性造成的戏剧的魅力可想而知。
不管是这些可以让观众近距离接触的舞台剧、戏剧,就连纸质版的小说,魅力也来自其中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有人把小说称为“袖珍剧场”,当我们读到一本好的小说时,那种如醉如痴、废寝忘食的劲,甚至连看戏都难以比拟。当我读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时,整个人感觉像被掏空了一般。这部多姿多彩、时间跨度为五十年的悲欢离合的巨著,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爱情的方式、表现、手段、痛苦、愉快、折磨和幸福。它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大全,写尽了生命的尊严与哀伤。我们与他们同喜忧、共哀乐;他们悲伤,我们掉泪,他们欢笑,我们高兴,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能算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斯文措夫.论“真实”概念与“艺术真实”的相互关系 [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1.
[2] 陆贵山.艺术真实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1.
[3]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89.
[4](俄)冈察洛夫.古典文艺理论译丛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82.
作者简介
夏钧(1964-),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哲学系讲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