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建立和完善 |
范文 | 杨铭鑫 摘 要:2006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的茶类项目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是对武夷岩茶的历史和制作技艺的肯定,也反映了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传承人作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直接纽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本文通过对武夷岩茶“茶人档案”的建档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做出具体阐述。 关键词:武夷岩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 1 武夷岩茶的传承现状 (一)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情况不理想 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大规模产销的机械生产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取代了茶叶生产中的人力劳作,如今全程手工制茶已很少见,许多只是在某一、二道工序上使用手工,对手工制作技艺的保存和传承因此显得尤为迫切。[1]传承人数量有限、传统岩茶制作工艺复杂,使得传统工艺生产的武夷岩茶数量有限而无法满足市场上大规模的需求。 (二)传承技术手段落后 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大部分传承人制茶技艺高超凭借的是他们丰富的经验。因此,该项非遗传承人档案主要以口述档案为主,但是相关部门对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的方式仍需要改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武夷岩茶产地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受地域、语言以及传承人自身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对口述档案的记录形式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岩茶文化产业发展体系需做进一步完善 现代岩茶产业已发展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种植与加工外,营销与管理等环节同样十分重要,岩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是确保和带动岩茶文化繁荣的基础。[2]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追捧,甚至还能看到类似《买得起不一定买得到!8位岩茶非遗大师代表茶品到底有多贵?》这样的新闻。这样的新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夷岩茶产业的一个不健康发展方式,这种以非遗为噱头只是为了卖高价的市场化发展方式并不利于该项技艺的传承与宣传,无法帮助岩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2 当前武夷岩茶“茶人档案”建档情况分析 (一)为传承人建档意识还较为缺乏 通过浏览武夷岩茶产地武夷山的档案局网站,发现当地文化机构与档案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中主要注重的是整体档案材料的收集和保管,而为传承人单独建档的意识不足。 (二)传承人档案资料较为笼统,内容不够全面 通过在互联网上对武夷岩茶传承人资料的搜索,发现最直观、最全面展示传承人资料的就是福建茶叶网上的《武夷岩茶茶人档案》以及戎茗轩中一篇名为《史上最全的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料》的文章。这两份茶人档案分别总结了包括2006年(12位)和2014年(6位)评选出的两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内容主要涵盖了他们的身份、制茶贡献等基本信息。但是总体来看,介绍篇幅十分有限,大部分介绍不足100字,而且很多内容讲的是其日常生活方面,对于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贡献的内容介绍不够全面。虽然题名为“茶人档案”,但是与正式档案相比仍有很大区别,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全宗体系,档案内容仍然很不完善。 (三)档案内容更新不及时 “茶人档案”的发布时间为2015年12月,但是日后却沒有对传承人信息作出及时有效的更新与完善。从传承人档案的概念上来看,非遗传承人档案应该包括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性文件,但是有关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茶人档案”却为对此方面的信息作出及时的记录与更新,使社会公众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取相关传承人的信息以及传承的具体概况。 3 对于非遗传承人建档的建议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信息征集机制,变过去的被动征集为主动征集 我国文化部于2008年制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般是由文化部门或经社会机构认可和推选出来的。然而现实状况却是许多民众对于非遗传承人这一概念仍然十分陌生,很少有人会主动自荐成为传承人。这就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由各方力量相互配合的档案信息征集网络。 一方面,档案工作者要转变过去传统的工作方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档案工作重点及具体工作方法,主动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站在关注整个社会与历史记忆的构建与传承的角度,为社会公众更好的提供相关智力支持与服务。“唯其如此,才更能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不只是某些重要用户或传统用户的‘价值”。[3] 另一方面,要发动多种社会群体的力量,形成跨部门的合作机制。改变长久以来依赖文化部门的工作方式,由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开展对传承人的寻访调查,对本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前期档案。 (二)加大相关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档案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自主性,即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社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自主创造和传承,具有区域特色鲜明,分布相对集中,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和地区性。[4]这种民间自主性也体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创性,也使得部分传承人对于其所掌握的技艺有所保留,尤其是对于口述档案的征集来说,很容易导致部分档案内容失真。这与民众本身的教育水平与档案意识有很大的关系,亟需我们通过加大档案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传承人与广大群众积极主动的为相关部门提供材料,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注重新科技和新媒体的运用,建立和完善“电子记忆”的构建 “所有的记忆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既不单纯地反映集体记忆,也不是单纯地决定集体记忆,但是,它们却不可摆脱地被卷入集体记忆构建和演变之中,注意到这些是至关重要的。”[5]伴随着第三次记忆力革命的浪潮,电子媒介被引入文件管理过程中,在这一大趋势下,非遗传承人档案的管理也必然要求实现载体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其包含许多感觉方面的信息。因此,在记录传承人所掌握的非遗信息时,也必然需要使用数码技术、3D成像技术等手段将相关项目信息完整、生动、全面的保存下来。 为传承人建档是保护非遗传承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保护的关键,必须要得到档案部门、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重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通过对其在传承人建档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总结,为我国日后非遗传承人建档路径的完善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黄贤庚.解读“非遗”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J].福建茶叶,2011,(6). [2] 李瑞琪,鲍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谈武夷岩茶的历史与传承[J].农业考古,2014(02). [3] [加]特里·库克.铭记未来——档案在构建社会记忆中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2002(2). [4] 郑凝洛.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第26卷12期,162. [5] [美]沃尔夫·坎斯特纳.寻找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M].载自李宏图《表象的叙述》,上海三联书店,2003:163-16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