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新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
范文 | 徐虹+王昊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吹者们一直在企图扭曲、篡改历史事件并且抹黑历史人物,而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一定理性认知能力同时又很单纯对事物认知不够全面和客观的群体极易受到该思潮的影响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三观混乱和信仰缺失的情况。对此,在深入分析其原因和所造成的影响的同时,还要采取措施揭露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新思潮在本质上的错误,利用课堂教学和互联网平台以及各种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袭的正面防线,让高校学生通过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来自觉培养起尊党爱国的高尚情操。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高校学生;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学术的旗号到处传播其主张,积极渲染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新评价的观点,质疑现已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功绩的真实性,攻击、诋毁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并鼓吹“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及他们的事迹都是编造的”诸如此类的言论,不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功绩,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提出质疑,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强烈的影响,给人们的历史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群体因为思想上尚未完全成熟,更是深受其影响,造成了思想上的极大混乱。 1 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影响 1. 造成高校学生价值观上的混乱。 价值观是给予人的思维感官而作出的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认定事物以及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可以对个体的行为起导向的作用。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从出生就已经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完善,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一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接受了长达十余年的国民教育,在进入大学前已经基本具备了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但是这个时候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定型,比较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与此同时,对我国社会冲击较大的新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吹者们打着对历史重新进行反思的旗号,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历史事实进行唯心主义式的推倒性评价。他们将与“革命史范式”相对应的“现代化范式”作为其主张的挡箭牌,不承认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意义,高度肯定和称赞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和殖民行为。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吹者对于列强在中国进行的赤裸裸的殖民掠夺和血淋淋的侵略罪行视而不见,置广大中国人民因帝国主义侵略而遭受的苦难于不顾,还厚颜无耻地发出‘中国以及其他曾经被殖民国的国家现如今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归功于帝国主义的殖民这样的龌龊言论。还有人说西方的坚船利炮在十九世纪不仅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为愚昧的中国送来了珍贵的近代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崛起正是因为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掠夺的推动和帮助。中国如果不进行抗日战争而是任由中国成为日本殖民地,那么中国大陆早已达到像前英国殖民地香港那样的现代化进程。互联网上有许多的对于孙中山、毛泽东、雷锋等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进行抹黑的言论,使得原本在大学生心目中光辉伟岸的人物形象大打折扣,进一步使得一些学生质疑起党的权威造成对党信任程度的降低。这些观点和言论严重冲击了高校学生们的历史观乃至是非观,造成了高校学生价值观上的冲突和混乱。 2. 造成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戴白無产阶级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得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成果无数次的向中国人民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1984年6月邓小平深情地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受教育水平、科技发达程度和物质生活条件等多个方面仍有着客观的差距。再加上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受到巨大打击。在这种刺激下,一些人对于社会主义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对于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产生了质疑,甚至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个荒谬的假说;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改革的失败让许多人给社会主义同落后、贫穷甚至专制腐败划上了等号。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把一个不存在的、仅仅是想象中的“伪共产主义”作为评判事务的唯一标准,不仅否定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漫长的人类历史,也否定了现实世界中的文明榜样”。所以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诸如此类的说法对从小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的思想和信仰追求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学生丧失了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造成了大学生信仰层面的普遍缺乏。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今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学生造成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已十分显著,要是任由其发展就成全了别国一直以来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企图。所以,研究高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的对策势在必行。 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与抵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关键。 1.首先应当从教育工作者入手,提升教师队伍自觉抵制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三观进一步成熟的主要场所,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今的大学教育者队伍中有不少人非但没有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反而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拥护者和宣传者,在课堂上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这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甚至比网络上的宣传还要强烈,必须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关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更关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以要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师队伍对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警惕性并且树立起应对这一思潮影响的信心。高校学生和大学老师共同构成了大学教育的两大主体,而后者对于前者的意识形态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老师们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怎样评价和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于高校学生能否正确看待这一思潮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身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其自身的信仰和立场一定要坚定,一定要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的错误性和其对社会影响上的消极性。反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果自身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在观念和立场上发生了动摇,甚至在思想上向历史虚无主义倾斜,那么可想而知其教学活动非但起不到帮助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作用还有可能成为其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灌输历史虚无主义的工具,成为高校思想建设的阻碍。高校老师想要全面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光是树立正确的立场还远远不够,还要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对最新资讯的及时把握中提高应对这一思潮的能力。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老师们首先要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和鉴别各种社会思潮,深层次地剖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根源、本质和危害;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的过程中树立起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信,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起在社会思潮碰撞中的导向作用。 2.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高校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新奇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对事物充满了强烈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许多高校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所以对于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就会格外的关注,但是不同于中学时期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大学校园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和自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点选择性地进行学习,这就容易造成对于历史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这恰好给了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可乘之机。所以,一定要提高高校思想建设工作中对引导学生历史观形成的重视程度,让大学生能够客观、全面、严谨的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树立起健康的价值观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学生自身一定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学知识看问题做到客观全面,这样才能够明辨是非不轻易被错误思潮所影响。“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性地位,以积极的姿态来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3. 对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导向作用进行有效规范。 现如今大数据时代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可以说是各种社会思潮交锋碰撞的主要战场。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學生正是从网络上接触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了让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好处的同时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对互联网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互联网传播具有互动性、快捷性、传播开放性等特点,这其实给了一些动机不纯的人可利用的漏洞,网络管理者要对于网络信息的内容严把质量关,限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歪曲言论的传播,将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建立和完善网络不实言论的追责制度,让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吹者为其言论承担相应的责任。努力推动网络上的正能量传播,坚持用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的发展,让高校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网络学习、交往环境。 参考文献 [1]高陈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6-10 [2]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67-6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4]万舒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5):139 作者简介 徐虹(199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王昊(1994-),男,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