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司马光砸缸”发生地考辨
范文 孙友虎
摘 要:“司马光砸缸”故事发生地有洛阳说、光山说、凤台说等多种说法,有待考辨。该故事最早见于宋代笔记《邵氏闻见录》,今结合司马光之父司马池的任职经历考证,“砸缸”发生地当在小溪县(今四川遂宁船山区)。
关键词:司马光砸缸;发生地;考证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最早见于宋代笔记,如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卷下,等等。元代脱脱编撰的《宋史·司马光传》称:司马光七岁时,“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该传没写故事的发生地,发生时的年龄定为七岁实为推测,其中的是非曲直值得梳理,更有待考辨。
1 宋代笔记的有关“砸缸”记载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早见于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记载,”司马温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瓮,儿得出。”邵伯温与司马光关系密切,司马光等出资为邵伯温在洛阳建“安乐窝”,对司马光的事自然了解较多。但这里只点明该“故事”在“幼”时,司马光“取石破其瓮,儿得出。”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认为该故事发生在“童稚”时,司马光“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儿得不死。”文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说明在司马光死后的北宋末年京都开封及洛阳一带仍刊印砸缸故事的图画。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卷下的描述是“温公为儿时”,“就瓮下作一窍,以出水”。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六记述是“司马公幼年之击瓮”,与邵伯温一致。
从上可知,邵伯温点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幼儿时期,其记述的准确性相对较高。《辞海》上说,幼儿是指“从一足岁到六七岁的小儿”。惠洪认为在“童稚”时期,指未成年,其年龄时段明显扩大,跟施德操的描述相仿。那么,司马光砸缸的年龄到底是多大?
2 司马光砸缸时的年龄应为五、六岁
宋代以來的有关史料、笔记对司马光砸缸的办法做出种种推测,从最初的用石头“破”瓮转变到“砸缸”或“就瓮下作一窍”,大体含有一定的推理成分。之所以会出现多种办法的记载,是因为他们都想找出与司马光当时年龄和气力相符的救人之策。《宋史·司马光传》主要采信邵伯温和惠洪的说法,把司马光砸缸时的年龄定为七岁(注:对救友之后的事情介绍改用了“其后”、“仁宗宝元初”等新的时间,说明后面的事情与砸缸救友的时空有了明显的不同)。明代马峦《司马光年谱》记有司马光7岁砸缸救友之事,但没点明故事的发生地。清代顾栋高《司马光年谱》在司马光六、七岁间的“年谱”中没介绍“司马光砸缸”。他只在该“年谱”《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年谱遗事一卷》中补记过击瓮救友之事,并没点名司马光当时为7岁。
司马光砸缸时的年龄有多大?程应鏐《司马光新传》称“大约”在五六岁发生了司马光砸缸救友之事。我认为此论比较可信。原因有二:一是司马光自幼沉稳,“凛然如成人”。北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自儿童,凛然如成人。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二是司马光儿童时有值得称颂的故事,有苏东坡《司马君实独乐园诗》“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为证。
司马光“砸缸”的年纪,应小于7岁,且不低于5岁。不管是用石头破瓮,还是“砸缸”甚至“就瓮下作一窍”,都很难是5岁以下的幼儿所能做到的。“如成人”对司马光来讲,是以7岁为时间“节点”的,他在像一般幼儿模样时的年纪肯定应小于7岁。司马光之“智”在于,他在没有力气把小伙伴从瓮里拉上来的关键时刻想到了用石头巧妙地破瓮救人。基于这种考虑,我认为,司马光砸缸时的年纪应为五、六岁。这当是探究“司马光砸缸”故事发生地的立足点。
3 司马池有关“工作履历”之新考
宋史研究专家李裕民、程应鏐等对司马光及其父司马池的任职履历有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司马光砸缸发生地的确认。司马光在青少年时代是随父亲一同生活的。据《宋史·司马池传》载,司马池“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盛度荐于朝,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安丰酒税,徙知小溪县。刘烨知河南府,辟知司录参军事,岁余,通判留守司。枢秘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 这段工作履历对判断司马光砸缸发生地至关重要。
1、司马池离开光山的时间(1022)。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是在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盛度荐于朝”,是司马池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安丰酒税的先决条件。盛度当是在“知光州”时推荐其下属光山县令司马池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翰林学士盛度之光州”( 卷九六);乾兴元年(1022)二月戊辰,“兵部侍郎、知光州盛度授和州团练副使”(卷九八)。《宋史·盛度传》:“寇准罢相,度以交通周怀政,出知光州。乾兴初,再谪和州团练副使。”而以“乾兴”为年号的只有一年(1022),“乾兴初”当为“乾兴”年初之意。另据《括异志》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版)记载:
故天章阁待制司马公池,乾兴中以职官知光山县。秩满,考绩于吏部。时章圣临御,一夕梦引对于使殿,仰视黼座,状甚幼冲。……事见庞相国所撰《司马公神道碑》。
这段文字的标点有问题,理由是“乾兴中”不是司马池任光山县令的起始时间,若按照上述标点,“乾兴中”则让人理解为其到光山任职的时间。我认为,这段话的标点应为:“乾兴中,以职官知光山县秩满,考绩于吏部。”这样以来,司马池在光山的“秩满”时间即为“乾兴中”(1022)。
2、司马池在寿州安丰任职的时间(1022——1023)。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载,“先公监安丰酒税赴官,尝有《行色》诗云:‘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赖得丹青无画处,画成应是一生愁。岂非状难写之景也?”按《行色》描述秋景推断 ,司马池正月到任,在安丰当有一至二年时间。其在安丰的时间大体为1022年——1023年。
3、司马池在小溪县的任职时间(1023——1025)。明《蜀中广记》卷九十八载,“謝全,长江人,居五龙山(今蓬溪县天福镇五龙坪)下,以诗自娱,其诗平淡有浪仙之风,司马池知小溪县(今遂宁船山区)与之定交。”谢金是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著名诗人,见证了司马驰在小溪的经历。光绪十八年刊《山西通志》录有庞籍《天章阁待制司马府君碑铭》:司马池在担任郑州防御通判之后,“顷之,移知光州光山县。所知交荐,拜秘书省著作佐郎,出监寿州安丰县酒税,寻徙知遂州小溪县事,就除本省丞。秩满还朝,会龙图阁刘学士某出知河南府,兼留守司,辟知司录司事。俄拜太常博士,留守通判缺,复以荐升。数日,入为群牧判官”。 庞籍是司马池的好友,对司马池的任职情况当了如执掌。文中“就除本省丞”指的是司马池任在小溪县令时,不再担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改任秘书省省丞。“秩满还朝”以“文资三年一迁,武资五年一迁”(范仲淹《答千诏条陈十事》)的基本标准,说明司马池在小溪县(今四川遂宁市)至少任职三年才回京。
4、司马池在河南府任职的时间(1025——1026)。“刘烨知河南府”之后,调司马池到河南府任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3载,天圣三年“三月丙子,徙知河南府、枢密直学士陈尧佐知并州。”四月,“是月,以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刘烨知河南府。”“烨知河南府,实录偶脱之,据河南志在此月,因附见家谱事。”刘烨是天圣三年(1025)四月调任河南府,司马池到河南府任职当在其后。与《宋史·司马池传》所说司马池从“辟知司录参军事”到“通判留守司”只间隔“岁余”时间相参照,司马池在河南府就职大体在二年左右。李裕民先生认为司马池在河南府任职的时间在天圣三至四年比较可信。
4 “砸缸”发生地的认证
考证司马光砸缸发生地,必须选择好最早的史料依据,我认为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最为可信,原因有二:一是邵伯温与司马光关系密切,获悉的是第一手资料;二是史料最早,叙述有细节,被救的“一儿堕大水瓮中,已没。”该儿可能是借助外在条件“登”上大瓮不小心“堕”下去的,是掉在“大水瓮”而不是“小水瓮”里的,且头被淹没在水里,说明其个头不会太高,要不然是淹没不到头顶的。据此推断,该儿的身高和年龄可大体圈定。施救者司马光需要“智救”,当时的年龄为“幼”,按前文分析,自然不超过七岁,实际年龄当在五六岁。从“司马池工作履历”分析中,可知司马光童年生活的迁徙之迹:
一至四岁,在光山(今河南光山县);
四至五岁,在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
五至七岁,在小溪县(今四川遂宁市);
七至十岁,在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
司马池离开光山时司马光4岁,在寿州安丰任职年限一年左右,在小溪县任职3年,在河南洛阳任职大体2年左右,司马池离开洛阳时司马光10岁。可见,“司马光砸缸”故事发生地不会在光山,也不可能在洛阳,因为司马池到洛阳时司马光至少有7岁。余下的只剩下寿州安丰与小溪两地可供选择。据《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六四《送丁浦江序》載,司马光在安丰时开始读书,该县有一位少年叫丁浦江,“诵书属文,闻于县中”。司马池对司马光说,你长大后能和丁浦江一样,我就满意了。假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业已发生、司马光砸缸的画像早已传播于京洛,司马池还会如此称羡丁浦江?这是其一。其二,司马光上学初期并不算聪明,况且其对少儿之“智”并不推崇,如他评价下蔡(今安徽凤台)人甘罗12岁成为上卿“甘罗以稚子名显于世,非有他奇略,正以势力恐张唐耳。虽云慧敏,然君子治世,无所取焉。”(《司马温公集笺注》卷七三《史赞评议》之《甘罗》)这可能正是其一生从不谈“砸缸救友”之事的原因所在。既然不可能发生在安丰,留下的选项只能是小溪。故此,我认为,司马光砸缸发生地在小溪县(今四川遂宁船山区)。
参考文献
[1]李裕民《司马池的一生对司马光的影响》,《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2]程应鏐《司马光新传》之《司马光事迹著作编年简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宋衍申《中国名人全传·司马光全传》,长春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4]赵晨岭《中国历史名人传——少年英雄司马光》,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年9月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