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初探 |
范文 | 戴莲菲?傅饶 摘 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培养中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对大学新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况,能够辅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基于此,本文以国内A高校的实际分析结果为参考依据,着重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为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关系 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具有延展性、循环性等特征,在现代社会经济体系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在全面创新,新型综合人才在未来规划中重要地位,但国内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从教育理念层面进行变革,也需从阶段性人才培养对接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做好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解析,就成为全面未来教育新阶段的基础环节。 1 A校情况概述 A校是国内一所高职院校,是一所包含经济类、文史类、建筑工程类的综合性学校,共计拥有师生3.17万人。依据A高校近三年的入学新生数据统计可知,2015年-2018年的入学新生,以每年0.22%的比例增加[1]。高校结合大学新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新生公共课程中,开设《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健康引导课程。同时,高校内部各个社团也组建多重社会参与活动。基于这种环境中,A校学生管理人员,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其中40.15%的大学新生,除了参加高校内部心理辅导外,也通过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渠道,寻求人生观引导、思想道德提升的空间;而47.23%的大学新生,是通过父母、教师、同学等人际关系的沟通交流,达到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引导的目的。此外,也有22.32%的大学生,仅仅通过高校课内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自我调节[2]。 2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分析 通过对A高校的校内调查数据整理,我们将其分析结果归纳如下: 2.1 社会实践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A高校中40.15%新生,通过社会公益、实践等活动获得心理调节,其中一半以上是性格较为开朗,活泼好动,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能够从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好坏”辨别理念;也有一半是性格较为内向,但喜欢参与社会活动,这类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后,会产生较大的性格、品质的变化。A高校调查者在后期随机测验中发现:性格开朗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心理健康正向变化波动率为0.07,性格内向的学生,心理健康正向变化波动率为0.92,也就是说,大学新生是能够通过参加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心理自我调节,辅助个人成长的效果。 2.2 人际关系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人际关系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从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角度而言,大学新生在本阶段所面临的心理矛盾是同一问题。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对个人、他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够全面,我们除了对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的充分利用外,也要注重发挥人际关系的纽带,分析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A高校新生中,47.23%的新生,能够通过父母、教师、同学等人际关系的沟通交流获得正确的思想品德引导。一般而言,这类学生具有性格稳重、听话的特征,对他人的说教持理解、思考的态度,结合A高校的调查信息分析来看,大学新生沟通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相处、生活独立、情感问题等方面。经过A高校调查者在后期随机测验发现:学生通过人际关系沟通后,有80.65%的学生能够有效的解决心理问题,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仅有35.96%。也就是说,多渠道的心理辅导,虽然实现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引导,但也会遗留下大学新生独立能力受阻的问题。 2.3 理论指导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高校教育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我们解析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时,也不应忽视高校心理指导对大一新生价值观形成、心理问题解决中的作用。A高校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约有22.32%的新生,是通过高校理论课程,实行自我调节,这类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自信心强,认为通过个人发展能力的调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3 做好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工作的途径 3.1 工作开展因材施教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整,将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工作在大学新生过渡阶段的作用,应尽量保障工作开展因材施教。例如:A校心理指导教师进行大学新生心理辅导时,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者,教师组织班级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借助集体活动,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提升大学新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做好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分析工作,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入手,通过组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性进行人际关系分析等方式,增加课程分析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辅助大学生心理困惑、迷茫等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与新生约谈过程中发现,普查结果分值较高的新生,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新生在性格内向和人际关系这两项得分上分值都很高。约谈过程中学生谈到在与陌生人交流时表现出紧张与不自然,甚至不会主动与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对这部分新生是需要辅导员老师和心理咨询处老师的双重关注与跟踪的。 3.2 加强各个环节的关联 加强各个环节的关联,也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建立高校、家庭有机结合关联渠道,加强对大学新生的成长关注度。例如:A高校在新生入学期间,组织学生进行新生家长见面会,对A高校未来阶段的工作进行概括,提高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重视度,这样,打破了高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单方面引导的局面,也为A高效加强新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建立高校、社会多渠道关联的渠道,例如:校企合作办学,为大一新生提供更充裕的社会交流实践空间;或者,组织新生进行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的慰问活动等,拓展高校新生正能量传播途径,是推进现代教育的有利途径。 3.3 预留大学生自我发展空间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工作的综合实践,也要为新生自我成长提供适当的自我发展空间,实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个人独立能力培养的综合同步。例如:A高校组织课堂心理教育、人际沟通渠道,辅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直接为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同时,也应建立民主选择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调节能力,也能够辅助大学新生,逐步从高中“依赖性”成长状态,向着“独立自主”的方向过渡,这是现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工作实践的直接表现。 4 结论 綜上所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初探,是社会人才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体现。在此基础上,结合A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分析中,社会实践、人际关系、以及心理课程教学等原因,提出工作开展因材施教、加强各个环节的关联、以及预留大学生自我发展空间的方式,推进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工作开展。因此,浅析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将是我国教育工作进一步探索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梁雅丽,姚应水,石玮,杨瑞.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06):746-747. [2]苏霞,刘启辉,殷晓莉.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06):12-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