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中国老年福利事业的困境与发展
范文 赵蕾?王风
摘 要:当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如何满足老年人社会福利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要求,成为了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当我国面临老年人的福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时,传统的养老方式已不足以解决问题。因此,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加快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在现阶段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浅析相应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原因、困境和现状。
关键詞:社会福利;人口老龄化;社会化
1 引 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财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的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我国社会福利事业起步晚、经验不足,如何改善我国老年福利事业的长足发展,需及时总结经验,促进其不断健康的发展。
2 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对应而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此,中国在世纪之交就已迈入老年型国家行列。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10的比重为8.54%,2012年的比重为14.3%,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3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从宏观层面看
3.1.1社会福利供给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
国家对福利保障和福利服务的资源投入不够、比重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数量少,且设施、设备普遍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例如,据民政部门2014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11.6%的老年人有意愿进入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机构中提供的老年人床位只有约110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只拥有床位7.3张,占老龄人口总数的0.8%。社区福利服务由于覆盖面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低,也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3.1.2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不均,民办福利事业制约因素多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福利发展的不均。地区分布方面,东部和中部的人口老龄化相对严重,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时间走势方面,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在向中西部逐渐转移。
3.1.3社会福利事业大体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内,社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由国家和集体举办,来自社会力量所办的福利机构比例较小。从资金投入来看,根据民政部10个抽样单位数据的统计显示,截止2014年,政府财政投入的总量虽有很大提高,但比例已由100%下降到17.2%,募捐、社会捐赠等占投入的45%以上,社会力量投入仅占9.3%。
3.1.4社会福利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稳定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亟待建设
现有的服务队伍还不能适应社会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专业水平较低,专门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在社会服务机构从事服务工作的工作人员,80%以上是为解决就业而招聘的失业家庭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于老年人卫生保健、心理关怀和孤残儿童康复等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
3.2从微观层面看
3.2.1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但近几十年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另外,随着人口流动和子女工作繁忙情况的日渐加剧,子女与老人不再完全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即使在同一城市分开居住的情况也愈加常见。传统社会中多代同堂的情景也不再是普通现象。
3.2.2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情感孤独问题日益突出
老年人退休后脱离了原角色和工作环境,在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减少后,与之而来的是感到孤独或排斥,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影响,其身心健康都有可能发生一定的改变。同时,子女普遍忙于工作,与老年人交流的时间不多,大多数老年人因此产生年老不再有用的消极情绪。
4 原因剖析
4.1现有的社会福利事业仍然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我国社会福利机构匾乏,结构不合理;受部门设置影响,有限资源不能有效整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游离于单位体制之外,一些福利机构档次偏高,超越了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
4.2发展过程限制,社会组织发育不全
社会福利服务没有建立起按比例发展的经费资助制度。国有社会福利机构的经费主要是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提供,国家对民政服务对象有固定列支的“社会救济抚恤支出”。随着民政服务对象的减少,“社会救济抚恤支出”亦愈来愈少。因此,财政固定列支的“社会救济抚恤支出”没有和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支出指数挂钩,也没有在总体财政支出中占有相应的比例关系。
4.3乏规范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
民政部门尚未有相应的培训、认证机制,福利机构从业人员没有设置准入标准,没有完善的上岗培训,导致业务素质不高。此外,我国社会福利志愿者队伍还处于自发和起步阶段,不但人数少,而且缺乏相关服务技能和组织,在绝大多数地方志愿者服务的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还很欠缺。
5 改善中国社会老年福利的对策和建议
5.1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夯实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一是加强老年福利立法。目前中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大大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缺乏老年人福利的专项法律,使老年人福利大多停留在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层面,缺少可操作性的法律支撑。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减少对养老事业的大包大揽,增加法人和社会组织在市场中竞争的机会。三是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养老事业的投入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强化公共财政,发挥主导作用,增加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社会福利机构,扶持公益性、福利性的养老服务项目。同时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完善工作方法,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能,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5.2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形成社会建设和管理合力
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民间组织在某些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比如: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协调的加强、社会矛盾的化解以及对地方经济、就业问题的服务等。老年福利服务的发展模式,须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道路。国家在保证必要的投入的基础上,动员鼓励和扶持各方面力量,参与到老年社会服务中来。
5.3在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把握好“医”与“养”
发展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首要和直接的问题是“养”和“医”的基础保障。一个老年人的身体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支付医药费、保姆费、护理费等,这些费用的支出对很多人来说将对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于是避免贫困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加快完善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等制度,使城乡老年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6 结论
中国在近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累计发生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矛盾,社会发展未能匹配经济发展速度,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滞后等诸多社会问题,在完善、推进社会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是传统方式的扩张与延续,也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社会的福利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发展的道路。从中国国情出发,将医疗、健康、家庭服务与日常生活照料及社区资源等结合,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不断完善,对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不断加快,从而加速老年人福利事业的改革。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