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孔子在档案文献编纂学上的贡献 |
范文 | 王梦晓 摘 要: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首开了我国档案文献编纂的先河,他主持编订的《六经》,整理了古代的文化遗产,创立了编纂思想,在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在我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与实践上占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孔子提出了编纂工作的一些主张,一,“述而不作”。二,“子不语怪、力、乱、神”。三,“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四,“多闻阙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见《论语·雍也第六》)。 关键词:档案;文献;编纂 档案文献编纂学是研究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学科。我国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取得的成就,应该说,与他从事过档案文献整理和编纂有关。包括他的教材、他的理论都得益于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编纂。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很大程度上是实践他整理和编纂档案文献的体会。首开了我国档案文献编纂的先河,他主持编订的《六经》,整理了古代的文化遗产,创立了编纂思想,在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在我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与实践上占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即使孔于在危难之中,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首先想到的是周文王以来的档案需要自己来继承,并用这个信念激励自己。如孔子周游列国时,从卫国去陈国,经过匡国,匡人曾受过鲁国阳货的掠杀,孔子长得颇似阳货,匡人误认为阳货至,于是囚禁孔子,孔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却泰然自若,鼓励学生们:“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是说自从周文王死后,继承古代档案的使命就落在我身上了,上天若要消灭这种文化,就会令匡人杀了我;若上天不要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样?表现孔子崇高的使命感,他认为研究古代档案是上天赋予自己的任务,自己的命运已经和档案事业联系在一起,任何力量无法摧毁。孔子就是抱着如此的信念去编纂“六经”的。 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记述孔子言论的《论语》中。《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孔子采用文献这一概念,包含着他对文献作用的认识,即缺乏文献不足以证实历史。孔子在档案文献的编纂和整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是令人敬佩的。成语“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的故事。《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现在是一个成语,说的就是孔子晚年爱读《易》,翻来覆去的读,竟使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现在泛指勤奋读书。 在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是春秋时代孔子编订的《六经》。《六经》也叫“六艺”,指《易经》、《书经》、《礼经》、《乐经》、《诗经》和《春秋》。其中《书经》即《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典型的档案文献汇编。它编选了虞、夏、商、周时期的诰、谟、誓、命、典等文书百余篇,反映和记述了统治阶级的施政史实,只可惜此书在秦始皇时期被焚烧了。 孔子编次《尚书》,《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序《书经》,上纪唐虞,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汉书·艺文志》又说孔子编次的《尚书》“几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易经》是讲卜筮的,其中有一些哲学思想,属于哲学史料。《易》是《六经》中难度最大的。孔子最得意的助手颜回曾为整理《易经》呕心呖血,在颜子对《易经》作了一番整理的基础上,孔子作最后整理,还不能不无数次地翻阅竹简,把编系竹简的绳子都磨断了三次。 《礼》是古代典章制度的汇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衰微,而礼乐废,诗、书使追求三代之礼……故书传《礼记》自孔氏。”说明孔子是修正过“礼”的。他修订和传授礼,目的是通过对古代典章制度、社会伦理规范,宣传“辩异”“正名”,来建立封建秩序。 《论语·述而》里记载孔子弹琴、鼓瑟、击磬、弦歌,跟鲁太师论乐,“子在齐闻《韶》,三日不知肉味,”批评子路鼓瑟,非其门徒,升堂而未入室等等,说明孔子精于此艺,并以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之一的“乐”来传授弟子,都说明孔子对“乐”是有研究的。 《诗经》是一部古代诗歌选集。不仅是宝贵的文学遗产,而且有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又說“《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在聚徒讲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整理、校刊,作为教材,后来使《诗》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保存下来,这是孔子及弟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功劳。 孔子晚年,自卫返鲁,因鲁史作《春秋》。《春秋》是我国一部古代编年断代史,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礼仪、天文、农业等方面的事情,共计1232件事。 总之,后世被称为“六经”的这六种古籍,基本上属于史料汇编性质,孔子所从事的基本上是史料编纂工作,他不仅亲自实践,而且还提出了编纂工作的一些主张,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述而不作”,保持档案文献原来的文辞。这是孔子编纂历史文献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他编订《六经》所依据的材料都是故国文献,“先王之陈迹。”孔子倡导的这一编纂思想为我国历史档案文献编纂开创了科学的原则。 第二、“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即孔子不谈关于怪异、叛乱和神鬼之事。在编订《六经》过程中,对故国文献大量有关鬼神的糟粕都加以删除。 第三、“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排除一切反中庸之道的议论。所谓异端,就是与孔子学说相对立或不同的观点。在编纂文献时删除自以为是有害的见解、是不足以怪的。 第四、“多闻阙疑,”(《论语·为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即编纂文献要多听、多看,有怀疑之处可存疑待证,样改时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这是孔子推崇的科学治学态度,也是档案文献应当遵循的正确原则。 第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见《论语·雍也第六》)。孔子说了事情的两个方面,“质”应该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文”则是史官的文采。《四书章句集注》有云:“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适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这就有点极端了。孔子讲究的是辨证统一,既要有“质”,又要有“文”,两相结合,才是君子追求的目标。 孔子的上述主张,对今天的档案编纂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他不愧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文献整理编纂家。 参考文献 [1]李淑芳.从档案文献编纂管窥孔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兰台世界》,2005(1):57-58 [2]刘晓芳.孔子对档案文献整理和编纂的贡献;《兰台世界》,2007,No.230(7):60-61 [3]曹勤民.从《尚书》看孔子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档案学通讯》,2012(2):102-104。 [4]薛涛,刘迎红.我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发展特点探究;《黑龙江档案》,2015(4) [5]刘倩倩.曹喜琛先生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探论;《档案学研究》,2014(1):89-92。 [6]谢婉莹.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研究;安徽大学,2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