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元代服色等第初探 |
范文 | 摘 要:服饰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演变可反映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统治者,利用服饰来更好地辨别社会等级以及稳定社会秩序。在中原王朝宫廷传统服饰制度的影响之下,蒙古统治者亦对服饰做出了相应的等级规定,其中包括服色等第。延佑元年(1314),仁宗皇帝命中书省定立服色等第。服色等第的制定使元代社会等级进一步清晰的展现。本篇文章在鉴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笔者感兴趣的方面试作探讨。 关键词:服色等第;社会等级;服色等第政治功能 一、有关元代服色等第史料问题 据笔者所搜集到的,有关元代服色等第官修史料有以下四种:第一种,《通制条格》。第二种,《元典章》。第三种,《至正条格》。第四种《元史·舆服志》。 关于元代服色等第,四种官修史料上均为记载,但在时间与内容上有差别。在《通制条格》、《元史》中记载的内容与时间基本相同,在顺序及排列上也无变化。两种史料中记载的制定服色等第时间为延佑元年(1314)。《元典章》中的记载内容无差,但时间记载为延佑三年(1316)。《至正條格》中的记载出入最大。《至正条格》中有关服色等第只记载一条关于制定服色等第时间,并未详记服色等第内容。记载为 :“至正四年十二月(1344),中书省奏奉圣旨:‘服色等第,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违者,职官解见任,期年后降一等叙用。余人决五十七下,违禁之物,付告捉人充实。有司禁治不严,从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纠治。”虽此条条令内容记载与其他三种史料相同。但制定时间与内容与其他三种史料差别较大。 综上,笔者在《元史》中分别卷二十五《仁宗二》与卷四十一《顺帝四》中分别查询。最终,在仁宗本纪中查询到此条史料:“(延祐元年十二月)壬辰,诏定官员士庶衣服车舆制度。”据《元史》本纪记载,在延祐三年和至正四年,未曾发布过有关元代舆服制度。因笔者推测,应延祐元年(1314)较可靠。关于《至正条格》中记载内容与时间,笔者认为,《至正条格》是元顺帝年间补充和修订《通制条格》为目的来发布的法律条令。记载“至正四年十二月”是当时重新修订关于服色等第条令的时间。 二、从元代服色等第看社会等级关系 同中国古代各朝,元朝的身份等级关系,直接地或间接地反映在服饰的不同上。因元朝民族的多样性,有各民族共同治理的特殊性,使得元代社会等级和服饰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独有的研究价值。笔者以《元史》为基础史料,从延佑元年所定制的服色等第可看出以下几点。 (一)从服色等第见,元代各民族等级。“一,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惟不许服龙凤文。龙谓五爪二角者。”“一,诸色目人,除行营账外,其余并与庶人同。”“一,今后汉人、高丽、南人等投充怯薛者,并在禁限。”据上述史料,蒙古,在服色等第中除有龙凤文服饰之外,其余不限。色目人,除行营账外,其他时间均同庶人待遇。相反,若汉人、高丽、南人充当怯薛者均受限。可见,蒙古统治者制定服饰等第是主要以本民族的利益为主。其他色目人、汉人、高丽、南人如同庶人待遇。其次,官职上看,服色等第待遇如同蒙古,怯薛职位最为尊贵。可见,怯薛歹职位,对于元朝统治者来说极其重要。 (二)从服色等第可见,元代天子地位,如同其他中原王朝一样举高无上的。“天子冕服:衮冕,……。綖之四周,匝以云龙。…… 。冠之周围,珠云龙网结,通翠柳调珠。”“一,职官除龙凤文外,‘……。系腰,五品以下许用银,并减铁。”“一,器皿,谓茶酒器。除钑造龙凤文不得使用外,…… 余并用银。”“一,帐幕,除不得用赭黄龙凤文外,…… 六品以下用素纱罗。”“一,车舆,除不得用龙凤文外,…… 至九品用素云头、素带、青幔。”史料可见,天子冕服上有龙文。在服色等第均记“除龙凤文”。除皇帝,他人不得使用有龙凤纹服饰。由此可见,当时蒙古皇帝以穿戴有龙凤纹的服饰来显示出尊贵的政治地位。 (三)在元朝各官员,一直九品官员大有不同。 “一,职官除龙凤文外,一品、二品服浑金花,三品服金答子,四品、五品服云袖带襕,六品、七品服六花,八品、九品服四花。职事散官从一高。系腰,五品以下许用银,并减铁。” (四)“一,庶人除不得服赭黄,惟许服暗花纻丝紬绫罗毛毳,帽笠不许饰用金玉,不得裁制花样。首饰许用翠花,并金钗錍各一事,惟耳环用金珠碧甸,余并用银。酒器许用银壶瓶台盏盂旋,余并禁止。帐幕用纱绢,不得赭黄,车舆黑油,齐头平顶皂幔。”从上述史料见,元代服色等第中庶人等级最低。首先不能使用带有龙凤文的服色、帐幕、器皿、车舆、首饰等,并不可过多的华丽。 (五)“一,服色等第,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违者,职官解见任,期年后降一等叙,余人决五十七下。违禁之物,付告捉人充赏。有司禁治不严,从监察御史、廉访司究治。”从以上史料来看,元代服色等第极为严格,若有违者,应受到相应的惩罚。 综上,元代服色等第,能清楚地显示出元代社会等级关系。朝中带官之人,按官职高等来排序来排序,一直九品详细分别。服制依据社会等级,上下有序,君臣有别,细致到极致,全面到繁琐,政治功能极为重大。 参考文献 [1](元)《通制条格》方龄贵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2](元)《元典章》张帆、刘晓、党宝海、陈高华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3](元)《至正条格》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编(影印本 校注本)2007年。 [4](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5] 苏日娜:《蒙元服饰研究综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3期。 [6] 陈高华著《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年。 [7] 史卫民著《元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8]沈从文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9]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 [10]陈高华著《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11]包铭新著《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元蒙卷(第六卷),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12] 任冰心,吴 钰:《从服饰管窥元代的身份制度》,《宁夏大學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3]吴琼:《元代“国俗制”度对舆服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4]李莉莎:《蒙古族古代断腰袍及其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5期。 [15]白秀梅:《元代宫廷服饰制度探析》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2006年。 作者简介 黎明(1994-),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本科,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研究方向中国史 注释 1.《通制条格》卷第九《衣服·服色》,方龄贵注,中华书局,2001年,357-360页。 2.《元典章》典章二十九《礼部卷之二·服色·贵贱服色等第》,张帆、刘晓、党宝海、陈高华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1028-1030页。 3.《至正条格》断列卷第三《职制·服色》,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编(影印本 校注本),2007年,190页。 4.宋濂等撰《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中华书局,1976年,1942-1944页。 5.《至正条格》断列卷第三《职制·服色》,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编(影印本 校注本),2007年,190页。 6.《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567页。 7.《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42页。 8.《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43页。 9.《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43页。 10.《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30页。 11.《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42页。 12《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42页。 13.《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42页。 14.《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43页。 15.《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42页。 16.《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44页。 17.《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1943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