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评 |
范文 | 1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1)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读文章时遇见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教师在完成文章实词、虚词学习这一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及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学习思路。 2)从简单的人物列表入手,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分析人物基本情况,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分析人物的同时穿插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3)由人而及事,引出“移山”这一事件,在突出“移山”任务艰巨的前提下,通过对愚公妻和智叟所说的两句话进行字字落实,透彻分析出对愚公看法、称谓、态度、说话语气、心理无处不同,认识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观念、精神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让学生认识到事在人为,知“事”正是为了识“人”的道理。分析中穿插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4)讨论“愚公愚不愚”这一问题,鼓励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通过“分派”的方式,分析出愚公“移山”动机为:痛感迂、塞之苦;移山目的为:确知移山之利;移山的可能为:深明可移之理。至此,“愚公不愚”的结论已隐含其中。再介绍学雷锋标兵,为了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愚公不愚”的道理。运用这样的讨论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手不离书,言必有据” 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树立“对立面”,激发思辨的兴趣,训练了学生思辨思维。 5)通过讨论愚公不能得移山之利,愚公移山之举是为了造福子孙,学习了愚公的“大聪明”“大智若愚”,分析出愚公有远见,深谋远虑。“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教师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6)教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文言练习题,把课文中的部分实词、虚词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最后从练习文中提炼出“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的观点,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意识高度,使课文教学得到升华。 2 教学流程评价 从教学流程上来看,钱梦龙先生用提问的方式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不断的提问,让学生了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人物基本情况、性格特点,形成对立,形成了“愚公愚不愚”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愚公精神的可贵,并延伸到生活中来,其中,不断穿插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教师设问评价 1)“提问代替讲”教学方法 钱梦龙先生以“提问代替讲”的教学方法,在两个课时中,所提问题均简短精炼,使课堂讲授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层层发展。每次提问都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信息与情感的交流、沟通,师生之间产生了积极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发展。 2)全面把握教学任务,面向学生全体 钱梦龙先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置问题紧扣教学任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教学内容针对初一的学生,问题有难有异,设置问题考虑到了好、中、差的各个学生层次,可谓问题设置面向全体。 3)问题设置灵活多样 问题的设置使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智力开发有着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提点作用: 例1.“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让同学间协助得出答案。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学生学习知识学习的程度,教师这样的方式是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经验的表现,而且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说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是为学生更有效的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例2.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教师运用提问的方法随机指点读文。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选取学生作为榜样,教会学生运用“思前顾后”的方法读文章。这一方法的教授不是空谈,而是在教堂教学的当中,选取恰当的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并且乐于接受,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课堂教学产生正面的效应。学生有所收获,不断积累,这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例3.“师: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师:对,解释‘凭好。‘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教师用提问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用了“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的语句回应学生,表明了教师的点评及其有态度。在学生弄清楚“以残年余力”中“以”的意义、用法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这样是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训练,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学一点会一点”在语文学习中是大忌,语文、文学是多维的、灵活的,如果只是一点到点的话,语文学习就会过于狭隘,当遇见别的知识点时便无所适从。所以,钱梦龙先生给予我们了“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教学思维方式,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例4.“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生:七八岁。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生:从‘龀字知道。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生板书)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生:换牙。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沒有爸爸!)师:你们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生:(齐生)孤儿。” 钱梦龙先生问:“那个遗男有几岁了?”运用了直接设问的方法,学生可以从文中轻松找到答案。后又问:“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此问运用了曲问的设问方式。本意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孀妻”、“遗男”二词,问在此而意在彼,提问方式更高一层次,学生的思维受到锻炼。 “愚公有多大年纪?”“智叟是年轻人吗?”都是曲问的例子。钱梦龙先生运用直接设问和曲问相结合,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把问题“拐个弯”,容易激发思考的兴趣。这是教师设问方式的很好的开篇之作。 4 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给予我们的启示 钱梦龙先生利用了语文的独特性,不仅扎实了孩子的文学功底。还培养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深度解读能力,更重要的是,钱梦龙先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在课堂结束之时,他用课后练习的方式提出了“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现在我们建设祖国,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这说明他及其重视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这堂语文课体现出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让我们明白了语文课的真正的核心效用。 作者简介 郭焰(1986-),性别女,云南大理,职称: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