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及社工介入可行性分析
范文 赵美玲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环境治理关系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要治理农村环境,必须要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本文从环保意识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的原因,最后从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的角度对其介入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环保意识;社会工作;可行性
1 引言
环境关乎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近几年,随着国家治理与改善,环境治理与保护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与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水平较低脱不了关系。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要改进环境治理,需要在意识层面加以提升。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不仅促进行为的改变,同时注重意识的提升。
2 环保意识
目前,环保意识概念尚未明确界定。笔者比较认同学者李宁宁的观点,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验与行为倾向。它包括环保认知、环保体验、环保行为倾向三个方面。环保认知是对人与环境关系、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等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认识、了解、看法。环保体验是在环保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如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道德感、危机感、焦虑感等。環保行为倾向是环保行动前的思想倾向、意向等,如愿意为环境保护改变自己的行为、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等,环保行为倾向不等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是环保行为的基础。环保行为反作用于环保意识,在一系列的环保行为活动中,通过与外界活动的交流,人们可以改变环保认知,增加环保体验,从而增强环保意愿,提升环保意识。
3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原因
目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环保认知水平低。农村居民对环保知识知之甚少,对于目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二是缺乏环保责任感,环保态度消极。许多居民对环保抱持一种不以为意的态度,缺乏主体意识,还有一部分居民认为在农村做环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三是环保参与主动性低。村民总是被动的接收知识、不会主动参加活动、承担环保责任。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分析了以下原因:
3.1 经济落后
经济落后是制约村民环保意识的关键原因。相比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摆脱贫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对于村民们来说,“经济至上”是最高价值取向。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大多数人选择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农民由于知识和技术水平限制,再加上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活动多以事体力劳动为主,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环保问题。
3.2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低,相对地环保意识也越弱。受教育程度低,限制了农村居民的视野,他们不关心政府的环保工作,也不会通过网络、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了解和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受教育程度低也使得农村居民在了解和运用新的环保知识上存在困难;受教育程度低使得农民目光短浅、视野狭隘,他们难以意识到环保对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
3.3 政府部门的不作为
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主体是政府,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各级政府责任与义务。然而当前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问题不作为、环保管理没有落到实处,主要表现为:第一,重物质手段轻意识提升。当前政府注重物质层面的管理,如设立固定垃圾回收点、清理河道、分发垃圾袋等,缺少环保教育,村民的环保知识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很难得到提高。第二,环境保护流于形式。河道管理、垃圾分类回收、举报监督等环境管理措施只管实施不关注效果。政府在人民中是最具权威和公信力的,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事对物的态度。当地政府的这种行为会给村民造成一种环保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错觉。第三,政府统揽缺乏居民参与。这对于居住其中的村民又会产生一种错觉,环境保护都是政府的事,与我没干系,阻碍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第四,政府环保投入少。农村环境治理的财务来源依靠政府保障。但由于政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在环保上的投入很少。
3.4 人情社会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在村子里,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些关系。仅仅依靠村内部居民,举报、罚钱这类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很难在村子里开展,环保效果得不到提升。
4 社工介入可行性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做如下探讨:
4.1 社会工作者角色
在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介入中,社会工作者担任以下角色:1、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2、倡导者。倡导农村居民保护环境、提升环保意识。3、资源获取者。农村居民由于经济、交通、素质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资源获取渠道少。社会工作者链接资源,为农村发展环保争取资金、人力、技术支持。4、政策影响者。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就农村环保问题,向政府反映并督促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另一方面,社工可以将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向村民进行解读,使农民多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增进环保意识。
4.2 社会工作功能
社会工作功能体现在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两个方面。社会工作不仅帮助改变受助者的不适行为,改变目前的不利境遇,同时注重潜能的开发、意识的转变,促进人与环境的良性适应。在社会方面,一方面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预防。社会工作者致力于解决当下环境问题,同时预防相同环境问题再次发生及新问题的产生。
4.3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
社会工作是一个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者被称为“价值注满的个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包括敬业、接纳、自觉、个别化、尊敬人。敬业是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专业和实践的根本态度。在开展工作时,可以给村民稳重、可靠的形象,取得居民信任。个别化、自觉、接纳是由尊敬人推导出来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做到:尊重接纳村民的人格、思想、观念、习惯,尊重村民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尊重每一位村民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隐私,容易与村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方便任务的开展。
4.4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在工作开展中,社会工作者与农村居民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两者建立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信任的专业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居民的主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居民可以自主的学习环保知识,激发责任感,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参与环保活动。
4.5 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
社会工作专业领域涉及不同人群,如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农村社会由不同的群体构成,每个群体有其自身的特质,在生理、心理上各有不同,要想促进农村社会整体环保意识的改变,针对不同的人群运用不同的技巧、方法是必要的。
社会工作理论所运用的理论,除本专业之外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提升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中“意识”是心理学概念,“环保意识”离不开自然环境,其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涉及社会学范畴。相比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又更注重实务,在“提升”环保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社会工作在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工作中具有综合优势又发挥着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宁宁.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J].学海,2001(01):120-124.
[2]朱国平.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探析[J].理论观察,2015(07):100-101.
[3]周宏霞.浅谈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社会工作介入[J].法制与社会,2012(05):218-219.
[4]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思斌, 20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