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受众选择性理论分析 |
范文 | 阎慧卿 摘 要:网络媒体是社会话语场域的策源地,为公民社会提供了广阔的话语空间,也是社会热点事件重要的信息源和传播媒介。本文旨在对受众接受网络热点事件时的内心发展状态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受众在网络热点事件传播过程中选择性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新闻传播;网络热点;受众选择 网络热点事件是指由网络媒体发布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迅速形成社会舆论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①过去现实生活中可能某一事件由于传播工具受限,其影响只能局限在某一地区内,但如今随着网络时代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一些事件经过网络的披露可以迅速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网络舆论大潮,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影响。而这些热点事件并不是由政府或新闻媒体制作或催生的,而是完全始于网络自媒体,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充分显示了网民在参与热点事件讨论的主动性和网络舆论力量的强大性。 网民作为新闻传播的受众,其行为受心理活动的制约与支配,而心理活动又是在行为中产生,同时也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网络热点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看到一个新闻事件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之后,便会主动参与事件的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对该事件进行利用、分析,从而进一步扩大事件的影响。参与网络热点事件讨论正是群体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受众通过对热点新闻事件的看法与言语的表达,进而表现出内心发展状态。受众新闻接受的过程,也是他们一系列选择的心理反应的过程,即传播学当中的受众选择性理论,具体表现在: 1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当人们同时接受两个以上的信息刺激时,不可能对每个刺激都作出反应,只能有选择的注意和接受,②这种选择性决定了受众对信息取舍的必然性。 例如微博@认真的赵先生在2017年11月22日发视频实名声讨肇事司机拖赖赔偿的经历后,由新闻媒体新京报进行转发并形成微博话题#教科书式耍赖#,截止11月26日,微博阅读量431.3万,讨论1968,但这个热点事件与同一天出现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的热度绝不可相提并论,微博上只要和“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有关的话题,其阅读量均达到两、三千万,讨论量直达几十万。两个热点事件上爆发期重叠,但公众舆论均聚焦在“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上,导致“教科书式耍赖”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热度,这就体现了受众在面对多个信息点上的选择性取舍。 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资源,受众在接触信息的时候,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注意那些与自己原有观念、态度和价值观念相吻合的信息,也会避开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信息,也就是说,受众的这种接触既包括对某类信息的刻意留心,也包括对某类信息的置若罔闻。例如法律人士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往往从法律角度出发,同样的娱乐热点——王宝强离婚事件和“鹿晗恋爱”事件,都在全网造成过轰动效应,但王宝强离婚事件中除了女方出軌等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离婚财产分割、职务侵占等法律问题也引起了大量法律人士关注,而“鹿晗恋爱”事件除了鹿晗粉丝会强烈关注外,一般的非鹿晗粉丝会选择置若罔闻。 但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闻信息如洪水猛兽般无孔不入,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所以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常常形同虚设,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你的生活,朋友圈、微博、各类新闻APP、电视、广播等等,受众往往不想接触也得接触,毫无选择余地。 2 受众的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所做的不同解释和评论。②美国学者德福勒在论及选择性理解时从受众的个性差异、社会类型和社会关系三方面进行阐述。③从个性差异上来讲,具有不同认识结构的人们对任何复杂的刺激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具体来讲就是每个人性格、爱好、信念、所受教育、价值观等认识因素的不同,导致他们对事件的看法也不同。例如2017年夏天网络综艺《中国有嘻哈》对嘻哈文化进行了推广,并取得火热效应。思想开放的年轻人崇尚嘻哈音乐中强烈的节奏感以及自由、直率精神,但也有些人无法欣赏嘻哈音乐,认为其太过聒噪,听不清歌词,并对嘻哈文化里一些语言粗俗、对金钱的盲目崇拜的理念持反对态度,这就说明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根据自身原因可以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在社会类型方面,“各具体社会类型中有的成员会赋予某一媒介内容以各不相同的意义”。例如11月26日下午,微博@江北发布对宁波江北爆炸事故发布情况通报,通报内容90%都在说明省、市领导对此事故的关注,仅在最后一段24个字说明了事故受伤人数。通报一发引发网友热议。对于行政机关特别是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样的情况通报的表意在政府之间传达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发布及时,说明领导及时作为。但有些网友却认为情况通报中群众想要了解的“事故发生原因、死伤人数、损失财产金额、事故调查进行阶段、是否问责相关责任人”等主要问题都没有说明,反而一昧的打官腔、拍马屁,引发网友不满。 最后,在社会关系方面也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关注点也会有轻有重。例如在面对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时候,有子女的家长远比无子女的人对此类事件关注度更高,且情绪更加激愤、敏感,渴望对此类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并对此类事件有独到的看法和态度。可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选择性的接触信息后仍会再进一步根据自己的愿望再去理解发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抵如此。 3 受众的选择性记忆 受众在进行记忆的时候,有时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不自觉中对某些信息进行记忆,这些信息大多是符合受众自身认知结构和思维定式的,即那些对受众有利有用或产生刺激的信息更容易被记忆。美国的研究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两组大学生,一组仇视前苏联,另一组则对前苏联抱有好感。研究人员先请两组人员分别阅读一份全面介绍前苏联的材料,里面反映的情况有好有坏,阅读之后,再让他们凭记忆复述这篇材料的内容。果不其然,对前苏联抱有敌意的那组人员记忆的大多数前苏联不好的一面,反之抱有好感的人员记住的都是好的地方。③类似的实验都为新闻受众的选择性记忆提供了依据。 例如“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一开始爆出的仅仅是针扎幼童、喂食不明白色药片,随后又爆出猥亵幼童等问题,甚至牵扯上部队、集体性侵等敏感字眼,一下触动网友神经引爆网络,韩国电影《熔炉》、《素媛》等有关儿童性侵的电影频繁刷屏,一个虐童事件最后演变成一个反儿童性侵的事件。虽然“老虎团”政委及时辟谣,而且25日晚朝阳警方发通报,已行拘关于“老虎团”造谣事件的造谣人,但其产生的恶劣影响不可估量。热点事件平息下来后,受众选择性记忆的仍然是第一次刺痛神经的那根针。 选择性记忆是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深层次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作为传播者可以通过一些积极作为来增强受众记忆的利己程度,使受众对该媒介传播的信息留下更深的印象。②例如对一些重要的信息放在头版并增加篇幅,网络自媒体可以设置“置顶”功能;面对网络自媒体发布的热点事件,新闻媒体记者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对该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方便受众更快的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但媒体在深入报道时,要秉承新闻客观主义精神,遵循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原则,还原事实本身。 注释 ①丁柏铨,郭舒然.对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12(1):27-30. ②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③广陵.传播学的选择性理论[J].新闻爱好者,1996(7):16-17. 参考文献 [1]广陵.传播学的选择性理论[J].新闻爱好者,1996(7):16-17.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3]李静.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新闻传播效果与受众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3(10):7-11. [4]徐梦佳.基于受众认知心理现象与新闻传播效果异化分析[J].青年作家,2014(22). [5]丁柏铨,郭舒然.对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12(1):27-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