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研究 |
范文 | 陈玲昌 摘 要:特色小镇凝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区域经济和产业从重“量”到重“质”、从模仿到创新的突破力量,必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培育和发展特色小镇有助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是适应全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步骤,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有效解决长期粗放式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关键词: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新的事物,正成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和改革创新的新载体。正确认识特色小镇这个新兴业态,厘清其内涵外延原则,积极规避国内特色小镇建设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加强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多方统筹。 1 特色小镇的概念和特质 特色小镇是“小”与“特”的完美结合,关键是把握既“特”又“小”。 1.1 深刻理解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此“镇”非彼“镇” 特色小镇的“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行政区划概念,也非园区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和旅游功能项目组合的概念。所谓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它既不同于建制镇、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又不是四者的简单叠加。从根本上而言,是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形态小而美是其基本内涵。 1.2 特色小镇的特质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词之一就是“特色”。力争从产业基础、城镇形态、生态景观、人文内涵四个层面,来打造小城镇的人无我有的“特色”。一是拥有较强的特色产业,这是特色小城镇的重要特征。二是特色小城镇要“特而小”、“小而美”。三是特色小城镇建设要注重城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四是文化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内容。 1.3 特色小镇建设要避免几个认识误区 一是将特色小镇建设惯性理解为“政府主导”。二是将特色小镇错误解读为新的“人为造城”。三是将特色小镇建设简单理解为“规模扩张”。 2 当前国内特色小镇创建的现状 2.1 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 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今后十年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014年3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4]4号),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全面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016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提出加快特色镇发展。2016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培育要求和支持政策。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 小镇。 2.2 特色小镇发展类型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结合住建部推荐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的类型主要有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和商贸流通型,经过整理分析,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最多,共有64个小镇上榜,占比达50.39%;其次是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共有23个小镇上榜,占比达18.11%。 2.3 可借鉴的先进理念 一是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二是借助互联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三是保护生态,促进绿色发展。四是注重引入战略投资者,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小镇建设和发展。 3 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应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要以文化为内核,以产业为依托,全力打造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和“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典型风貌,体现独有的产业和文化特征,并契合特色小镇“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机制活而新”“功能聚而合”等一般性规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引导创业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1 遵循的原则 一是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二是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三是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四是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3.2 遵循“三态融合”的理念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要求,发挥自身文化和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推进“文态、生态、城镇业态”三态融合,充分呈现“三态融合”的建设格局,进一步优化环境,提升小镇品位,推动产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文态”为源。二是生态为“本”。三是城镇业态为“支撑”。 4 培育建设特色小镇的现实路径 4.1 做好顶层设计,突出特色小镇战略性定位 特色小镇建设设计规划必先行。编制单位编制富有创意和特色、操作性强的规划,以规划引导建设。一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二是编制精细化。三是追求高标准。按照“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的原则,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不仅要标新立异,更要坚持和突出小镇的历史文化特色,防止千篇一律,实现个性化发展,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4.2 植根于特色产业,突出产业特色 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要紧扣自身的优势产业和历史传统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绝不能“千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必须抓住产业这一核心要素,以富有特色和潜力的产业作为谋划发展的基石和起点,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立镇,找准历史和现实融汇结合的产业特色。 4.3 挖掘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核” 挖掘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核”,将文化基因植入当地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进文化与产业有机融合。文化是小镇独具特色的灵魂。特色小镇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紧密传承历史文化,承载现实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着力打造具有独特气质、集“产、城、人、文”于一体的复合载体。 4.4 抓好资源利用 要立足自身环境和资源禀赋,充分把握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在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当地民俗的前提下,对当地农村的资源禀赋和乡村传统文化等进行系统梳理、综合利用。要针对市场需求和变化,从新创意入手,把乡村特有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等等恰当地融入农村发展的各大产业体系中,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4.5 理清政府、市场和企业关系 特色小镇建设要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责重在“引导、扶持和服务”,主要是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吸引人才和企业“筑巢”,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始终秉持“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一定避免大包大揽。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鼓励更多的民间投资,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4.6 构建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 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制。每个特色小镇要根据产业特点和自然禀赋,建设一个“创客中心”,以好创意来丰富特色小镇的业态,创造性地培育出一批一二三产联动、历史现代未来同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产业,实现产品创新与业态创新联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消费群体,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强化产业创新发展,一是要强化技术创新,做强特色产业,突出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二是要加强创意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要加强合作创新,加速集聚高端要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